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罪从口入     
俗话说:病从口入.也就是说,如果吃的东西有问题,我们的身体就会出毛病.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毛病之中也包括暴力犯罪倾向.因此,如果吃的东西有问题,一些人犯罪的概率就会增加,形成了"罪从口入"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2.
197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里,有一些4岁的小朋友待在一间教室里,每个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放了一颗棉花糖。研究者告诉小朋友们,自己要离开15分钟,如果小朋友们要吃这颗棉花糖,那么他们要摇桌上的铃铛;但如果小朋友们能忍耐住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再吃这颗糖,那么他们就会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教室里有一扇单面玻璃窗,用来观察小朋友的行为。研究者们发现,有的小朋友很快就把棉花糖吃了,  相似文献   

3.
佚名 《政府法制》2011,(20):16-16
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谢这是阿富一些地区的习俗。这里招待客人十分恳,如果你吃得差不多了,对主人说:"了,我不想再吃了。"主人会不理睬你,你必须继续吃下去,吃得越多,对方越高兴,那才是礼貌。如果随便吃几口就停嘴,对方会不高兴。到这些地方去做客,需事先带点助消化药。吃多吃少,随你便这是文莱人的待客习俗。  相似文献   

4.
《史记·循吏列传》中有鲁国宰相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公仪休非常爱吃鱼,当了宰相之后,有很多人送鱼给他,但他都拒绝不要。人们不解其故,公仪休说:“如果我经常收受别人送的鱼,就会落下徇私受贿之罪名,到时候职位不保,反而不能常常有鱼吃。如果我廉洁奉公,安享俸禄,就能长期有钱买鱼吃。两相比较之下,还是不要别人的鱼为好。”可见,公仪休很懂得权衡利弊,是一个很会算“大账”的人。由此想到当今一些贪官“算账”的故事。据报载,江苏某乡原党委书记冯某,因受贿、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在检察人员提审他时,他算了一笔账…  相似文献   

5.
克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契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挑选了一些史丹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在他们面前放一些糖果。告诉他们:如果立刻拿去吃.就只能吃一颗,如果等一段时间再吃,就可以吃两颗。有的孩子立刻拿了一颗吃,有的则想尽办法忍受着糖果的诱惑,尤其当看到同伴吃得很开心时,更是坐立不安,他们有的闭上眼睛不去看.有的把头埋进手臂中,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甚至努力让自己睡着、好让自己等到两颗糖。  相似文献   

6.
方坊 《江淮法治》2013,(6):58-58
尽管生活忙碌得像一场战争,但中午时分,只要有油炸辣椒的香气飘出,就会让我不由得感到生活依然新鲜劲道,依然充盈着活色生香的张力。平常生活,油盐酱醋。一日三餐吃些什么东西。既果腹又省事还能保证营养,经常煞费脑筋。  相似文献   

7.
联席会,联席会,顾名思义,就是某些同行业、同系统的单位和部门为了加强联系,互通情报或及时交流工作经验,适时召开而且必须召开的一些会议,这种会议,其目的和意义本无可非议。然而,眼下一些人为了吃得“名正言顺”,吃得有理,把好端端的联席会开成了筵席会。他们不管实际工作有没有必要,也不分忙与闲,一旦想吃喝或想联络联络感情,就通知一些单位的党政负责人开联席会。群众称此为“转转吃”或“转转会”,这种把联席会当成筵席会来开,其实质是一种明显的腐败现象,论其危害大致有三:一是助长了形式主义。自联席会变成筵席会后…  相似文献   

8.
蓝盾  孙笑岩 《政府法制》2014,(32):44-44
在国内.除了医生,可能没有人会规定你每天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吃多少,但是在国外,你可就不能随心所欲,想吃就吃了,有时候,一时的馋嘴,闹不好会让你有牢狱之灾。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不同的国家对于吃有着不同的法律规定,下面,我们就一起盘点一下各国关于“吃”的奇葩法律.  相似文献   

9.
刘爱生 《中国监察》2010,(11):49-49
近期。笔者看到一些腐败分子在忏悔录里、审判台前痛心疾首地诉说,自己是由于忽视小节问题而被人腐蚀拉拢,逐步坠入腐败深渊的,一失足就成了终身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错误,偶尔有点小节问题不会影响大局。殊不知,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变化,“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节问题不及时纠正,必然会衍生出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领导干部在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中,切莫忽视小节。  相似文献   

10.
她叫曲小雪,几年前她来到美国自费留学,一个教会里的朋友介绍她到一个美国老太太露意丝家里去打工。她在露意丝家住下了,上午去学校上课,下午以及晚间她照顾露意丝太太的生活起居。露意丝付给曲小雪每月工资300美元,另外还提供两顿伙食。但这两顿伙食都是露意丝吃剩下的,如果曲小雪吃不完,露意丝还叫她用粉碎机打碎,搅拌成糊状的东西,放在冰箱里,下顿再吃。这哪是人吃的东西?连猫食都不如2有一天中午露意丝又让她吃“糊”,她实在咽不下,就向露意丝提出:“露意丝太太,我想去买快餐吃。”“谁付钱?”“我”“可合同上说是由我…  相似文献   

11.
监察文摘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只要市场上新出现一种手机、BP机、手表、皮衣、公文包、茶杯等,用不了多久这些东西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身边,而且是严格按“从上至下”的规律进行变化,形成了一种“领导领导消费新潮流”的奇特现象。细细剖开“领导领导消费”现象,我们会发现里面的“猫儿腻”和问题还真不少。首先,这些市场上隔三差五出现的新玩意儿很多都不是领导们自己掏腰包买的,而且一些人、一些单位送给领导干部的东西,表面上看是些“小意思”、“纪念品”,与腐败好像沾不上边,其实则不然。其次,“…  相似文献   

12.
谢璐 《江淮法治》2011,(12):27-27
在中国,作为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可以说是无小事,仅仅将一栋教学楼冠名“真维斯楼”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实,如果考虑问题的视角更广一些,就会发现此次事件的另一个主角真维斯颇有点冤屈。  相似文献   

13.
生活如此平淡,日子按部就班。可总有一些东西.会穿越岁月,亘古不变,让我们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守。  相似文献   

14.
鱼和兰花     
公仪休爱吃鱼,他当鲁国的宰相时,全国的人都争着买鱼来献给他,但他都坚辞不受。他的弟子就问他,你为什么爱好吃鱼却又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公仪休就跟弟子说,正因为自己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收别人的鱼。如果我接受别人献的鱼,就必然会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会违背法令,违背法令就会被免去宰相的位置。那时尽管我还是爱吃鱼,  相似文献   

15.
埃及妇女在公共场合衣着很庄重,不穿无袖的衣服和衬衫,穿短裤被人笑话视为不文明,埃及人好客,慷慨大方,如果您赞美主人的某样财物或衣服漂亮,主人就会把它送给您,所以在埃及要慎赞主人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一种坚持     
人的一生,应该有一种坚持。或者说应该有一些东西会令你激动,令你沸腾,激发你无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信力建 《政府法制》2012,(23):35-35
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百无禁忌,什么都能吃,什么吃了都没事;而当我们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就会对食物百般挑剔。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喝——而且,身体健康时对那些稀奇古怪的食物更是倍感兴趣。其实,这不限于身体,国家社会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8.
海纳 《政府法制》2013,(29):37-37
近日去圆明园遗址,听导游介绍,这里的“谐奇趣”,就是当年乾隆皇帝的“西餐厅”。我惊问:“清朝的皇帝,也吃西餐?”导游解释,那时的西餐,只是牛奶和面包。乾隆皇帝听说西方人经常吃这些东西,便要尝一尝,一吃,感觉不错。但他又想,吃西方人的餐,就得在西方的房子里。于是下令建了这样一所西洋建筑。每当想吃西餐的时候,乾隆就和妃子们来到这里,一边听西方的音乐,一边品尝牛奶和面包。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22日,黑龙江省虎林县月牙良种场发生一起特大火灾事故。当共产党员、电工李万武同志从地里干活回来时,大火已借着风势由村西向村东猛烈扑来。李万武家住村东,这时他如果回家,自家的东西完全可以抢救出来;但他如果不去拉电闸,就会给村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在这关键时刻,李万武选择了集体,而不是个人。他先去把村里的分闸关掉,又开车把离村4里多地的总闸关掉,随后才急忙返回村里。这个时候,如果他回家,家里的化肥、种子等贵重物品还能抢出一部分,可是,就在这时,一位村民求他帮助往外抢拉东西,他又一次放弃…  相似文献   

20.
高峰 《检察风云》2012,(21):94-95
上班总是提不起精神,动不动就觉得累;想运动减肥,可迟迟消耗不掉腰腹堆积的脂肪。专家指出,这些问题都可能和人们不合理控制饮食导致体内缺糖有关。适量补充谷物、糖类、马铃薯等低脂的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消除疲劳,还能燃烧脂肪。一些减肥者和白领为保持身材,吃东西时严格限制糖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