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雷星宏 《传承》2015,(2):130-131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与人类相伴而生。从知识论维度、人本学维度、文化人类学维度、发生学维度对信仰进行简略考察,旨在增强人们对信仰问题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宗教、科学、文化反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宗教、科学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在文化的层次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透视了各种文化中隐含的“元宗教精神”,指出对无限本体的信仰是宗教的本质,而一切有限之物仅能作为理性思维和学术研究的对象。将有限之物作为非理性的信仰对象,会导致社会躁动和现代迷信。  相似文献   

3.
何云波  李欣仪 《求索》2012,(6):57-59
"神之重造"是沈从文40年代提出了重要思想命题,它本质上是对于上古"巫术教化观"的现代性提升,由于"巫术仪式"的本质是音乐,因而这个思想进一步发展,便演化为后来的"音乐改造社会"思想。沈从文的"乐治"观念把握和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科学和信仰、艺术和政治、原始与现代之间相互抗衡又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从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丰富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并且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信仰伦理     
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而集中解决它的,就是宗教信仰。本文认为,信仰是人对未来的无限美好事物或境界的确信、向往和追求,是价值体系和人类生活的核心,是人的天性和存在的本质。信仰分为社会信仰和个人信仰,而历史的趋势是走出社会信仰,建立每个人自己的个人信仰,使个人真正独立自由、承担自己。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人类任何一种信仰的确立 ,都是建立在信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 ,是人类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从“知”的角度讲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情”的再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关注 ,折射出对历史主体的人文情感 ;从“意”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人生意志和信念 ;从“行”的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统一 ,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秦红岭 《前沿》2007,(3):91-94
信仰教育的弱化和缺位、认知式德育与信仰式德育的失衡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克服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使学校德育过程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7,(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作为新的时代背景,为当代德育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与文化内涵。探讨"文化自信"作为我国新形势下的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挖掘二者的契合维度,对推动我国德育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丽梅  戴宏图 《求索》2011,(5):98-100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精神信仰(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三大问题始终都是人类社会所要面对的永恒话题,并且根据对他们的不同认识与理解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模式。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先从这几个关系去解读,进而了解他们在文化之间存在的一些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金伟 《理论月刊》2003,1(9):128-131
教育信仰的缺损严重影响了当今教育活动,反映在德育教学中同样如此。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如何,决定了德育的效果。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应集中体现在道德信仰上,对德育价值的高度认同上和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上。德育教师对道德信仰的坚定性成为德育教师教育信仰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0.
王晓丽 《前沿》2007,(10):121-124
德育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为、为人和由人三方面的统一,简言之,德育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但是,在现实的高校德育中,德育目的的功利化、德育过程的单一化及德育内容的符合化都说明了"非人本"现象的存在。"非人本"现象的存在造成高校人本德育确立、实施、发展等的困扰。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化自觉就是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旨趣的人类文化自我意识,是对人类文化普遍本质和共同命运的深刻意识.它不仅为构建和谐世界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理想,而且提出了人类走向和谐世界的实践程序,强调人类只有通过跨丈化对话、全球合作和全球制度实现当代世界秩序的和平变革,才能打破"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公正合理、充满活力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信仰处于新的整合期,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不同文化和信仰最终也会求同存异,形成诸如世界宗教议会类型的宗教共同体,走向全球灵性。中华文明应积极发掘自身文化优势,从传统汲取精华,如"政教学"模式,主动参与并影响世界宗教共同体的建构,在全球灵性进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侗族的传统古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萨"为中心的民间多神信仰、丰富多彩的民间大歌、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建筑等方面。侗族的古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保习俗,体现了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大智慧。这种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侗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的生态保护。探析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从更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化合理性问题是文化哲学研究的一个首要问题,它在人类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中就体现为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消解的悖论.文化的价值认同通常是文化研究不言而喻的思维前提,文化价值的消解则主要表现为反文化的理论形态.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消解的根据都是人,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本质出发,就要坚持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文化价值的认同是对文化合理性问题完全正确的回答.文化价值的消解理论揭示了人类文化中异化的事实,突现了人的自然性存在和非理性存在,促进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6.
妈祖是中国的第一女海神,又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妈祖信仰从沿海向内陆扩展,之后传播到全国各地,最终伴随海外贸易又影响了世界,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在妈祖身上。体现了东方文化精神。妈祖信仰的产生、本质及其传播源流,对理解妈祖信仰、妈祖文化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妈祖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泛娱乐化庸俗化的文化生态成为当前网络社会的"文化景观"。网络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叠加,容易使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陷入信仰风险的困境,青年信仰风险问题突显。本文试图从泛娱乐化庸俗化的视角,探讨网络社会青年信仰风险的文化表征,剖析青年信仰风险的现实成因,进而提出破解网络社会青年信仰风险的文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绕开的重要议题之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究竟有没有融合的可能?因此,在跳出原有的研究学科范围、更新将民间信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的理念之后,应注重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重组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而探讨民间信仰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挖掘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在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等则应是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德育视野中的道德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高尚道德的虔信、敬畏与奉行。其不仅在道德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克服当下德育缺乏深度追求和终极关怀的弊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等有独特的作用。道德信仰的危机或缺失引发了人们对德育的忧思,因此如何克服德育系统中道德信仰缺位的现象,有效培育人们正确而高尚的道德信仰,是当前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信仰与社会规范缺失的问题亦不断突出。对此,有学者提出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从理论上说,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体系的本质为其发挥信仰和规范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从现实上说,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信仰和规范功能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具体来说,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发挥其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它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套可以信仰的价值或意义系统;能够凝聚社会成员的力量,使其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能够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使其趋于稳定化和和谐化;能够优化社会发展目标,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实现其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来加以调适、发展和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