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部道德情感是干部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与共鸣.干部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养成,以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基础,干部道德情感状况关系到干部能否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和能否充分发挥其才智.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忠诚、关爱和博大胸怀,包括干部对国家和社会的崇高责任与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精神以及干部的自律与慎独等方面.干部必须通过与群众心灵的相互碰撞,用实际行动体验道德情感,并自觉创设良好道德氛围,产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从而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论坚持从社会生活与交往实践出发分析道德情感,注重道德情感内聚的社会历史文化要素,是释义道德情感与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的科学理论范式。道德情感主义以"同感"为视角分析道德情感及其功能的实现机理,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从情感出发解释一切道德现象的理论进路,使之也带有把情感或同感等同于道德而陷入非认知主义道德论的理论窠臼、把情感视为道德行为的决定性要素而忽视利益与环境以及理性对道德行为的建构效用、彻底否定历史唯物论从生产活动和交往实践出发来分析道德现象的理论范式等主要缺陷。为此,以历史唯物论应对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缺陷的致思进路为:合理评估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构成作用,承认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肯定利益与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形塑效用,凸显主体理性对道德行为的直接影响;坚持道德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注重培育道德情感与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合川区实施“德润工程”,以道德建设为切入点,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其做法值得借鉴。 弘扬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加上情感认同,真理力量加上道义力量,才能行之久远、扎根灵魂。最美人物、平民英雄、凡人善举是社会的道德标杆,用这些身边事身边人,深入浅出、情理交融地开展宣传教育,可以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使其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情感的寄托。  相似文献   

4.
郑亚男 《学理论》2013,(11):277-278
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条件、要素,也是德育过程形成的行为中介,在道德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所以说,对于小学生在道德情感培养上的缺失需给予特别的关注,从而整体平衡道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达到和谐统一。从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期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中,有一个概念非常特殊,就是"敬重",它是康德唯一承认地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情感。是由纯粹实践理性指导,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其表现形式。由于人的有限性注定了人不会完全依照道德法则行事,而道德情感此时在人的主观上就起到了一个动机性的作用,促使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法则相符。敬重本身作为一种情感,属于现象界,但是其对象是属于理智世界的道德法则。道德情感虽然会抑制人的感性部分,但同时也会使人意识到道德法则的威严和崇高,从而唤起了人的最高使命,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向着崇高迈进,人性不断地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同意识入手,讨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认同意识包括角色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只有从以上三方面增强受教育的认同意识,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建立在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道德情感缺失的现实背景之上的,也是为德育过程的规律和教学目标三维度所保障的。  相似文献   

8.
道德回报是源于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品质善恶而对行为主体进行的物质、精神等的奖赏或惩罚。道德回报是维护"德福一致"公正社会的必要手段,是建立在人类情感基础之上的。道德情感是道德回报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3)
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在回答道德行为的规范和驱动理由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忽略了道德主体的因素,它们都没有办法把道德的规范理由和驱动理由真正统一起来。德性伦理学提出道德是以人这样的道德主体为中心,认为情感和理性都不是道德的本质和基础,行动者的品格才是道德基础的承担者。而德性伦理学的这种做法使得其理论具有更强的张力,提供了一种更具说服力的道德哲学版本。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握好"三个认同"与"三个自信",对于我们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重要。"三个认同"是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认同才能自信,认同才有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  相似文献   

11.
张林 《理论导刊》2023,(5):79-87
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情感动员主要包括“悲情式”情感鼓动、“抗争式”情感激发、“闹大式”情感渲染、“狂欢式”情感宣泄等主要模式。通过“苦难”叙事激发普遍同情和愤怒,形塑“人民—他者”二元对立的话语空间,借题造势制造“民意至上”舆论审判,戏谑化表达煽动象征性“大众反叛”,是网络民粹主义情感动员的惯用手法。面对网络民粹主义多元化的情感动员及其潜在威胁,应该采取系统化、制度化、差异化、协同化的疏导策略,以社会公平正义消弭网络民粹主义负面情感,以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吸纳网络民粹主义自发性话语热情,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网络民粹主义情感动员进行针对性情感导引,建构“技术—法律—道德”相结合的复合式情感规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5)
共产主义道德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在当代,重构共产主义道德,以新的时代精神引导社会回归良好道德风尚成为重要任务。通过对雷锋精神的学理探讨,为共产主义道德寻找理论突破口,重新唤醒人们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激励与引导,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民众或民族成员献身祖国的炽热情怀。催生这种强大意识和精神动力的因素,可以是自然血统、经济利益和政治动力,也可以是精神文化和道德情感,但以文化的整合、认同的作用最为基础和恒久。  相似文献   

14.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道德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情感的培育的有机统一体.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的基本内涵、基本功能、运行机制、培育路径等问题,在理论上可以拓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研究范域,在实践上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宫晓燕 《学理论》2012,(30):223-224
情感教学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以至感召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9)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哲学思潮中,与学者们普遍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的美德伦理学相比较,受到忽视的休谟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反倒是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价值,并成为一种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在西方,继承并发展休谟道德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的集大成者当属于迈克尔·斯洛特,他将道德心理学中的移情概念运用其伦理学中,试图构建一种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与之相比较,中国儒家思想家中的孟子思想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重视科学理论与知识的讲授,重视学生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培养和高尚道德情感的体验,这就必须坚持情感教育,首先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供落实德育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其次课堂教学中抓住一个"情"字,发挥好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最后,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情感教育,是提高思品课德育实效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系统知觉。道德自我的迷失是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之一。原始儒家的性善认同思想肯定人性中先天的善的禀赋,以性善强调人禽之辩,凸显人的道德主体性,并以性善推演向善、为善,这为现代道德自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宣扬人性中的道德自足性、培育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及提升道德实践功夫是塑造现代道德自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由沙夫茨伯里、哈奇森和休谟等形成的情感主义启蒙路线不仅是近代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近代启蒙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资源。他们通过不断经验和反思人性中自然的道德情感和共通的利益感受,逐步拓展和深化人类道德感所固有的实践内容,最终立足于人类道德感的实践本性全面阐释了一个美德的社会是何以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