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资本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搞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调整的前提。人们通常认为,商品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但是,商品经济关系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调整的终极关系。稍加分析便会发现,商品是资本与劳动两个要素的结合。商品经济关系实质上是因资本与劳动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商品经济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资本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仅带来了"资本"对生产力的贡献,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经典作家分析的"资本"控制"劳动"的不公平现象,引发了劳动关系领域的矛盾。以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理论存在缺乏劳动关系调整的范畴局限。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发展生产力与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以人为本"的价值规范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相统一,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主张政治问题经济分析,经济问题政治解决,坚持劳动优先于资本。与之相应,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于推进经济解放、政治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在21世纪,劳动与资本关系依然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社会关系。劳动与资本哪一个具有优先性,在不同社会制度中具有不同的制度设计、价值取向与实践后果。对这一制度设计、价值取向和实践后果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不难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中,资本明显具有优先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社会",本质上乃是为了从整体上实现和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的劳资关系中,劳动必然具有优先性,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为了从整体上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充分重视市场的力量、劳动者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资本-劳动"的二元对立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严格定义的雇佣劳动概念是这一理论模型的逻辑基础.学术界对雇佣劳动概念的历史性质和理论建构性质的忽视是导致对马克思经济学产生诸多误解与质疑的主要原因.在现代科技劳动日益普遍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新型的资本-劳动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由掌握精神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为首的崭新的人类发展阶段.因此,马克思"资本-劳动"二元对立理论应该在历史发展运动中加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集体谈判:调解我国劳资矛盾的一种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龙 《唯实》2005,(2):25-28
一、我国劳资矛盾正在显性化 前不久,某市一电子厂3000多名员工,因不满薪水过低,走上街头阻塞了交通,这是资本与劳动冲突激化的表现。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劳动关系的实质内容就是劳资关系问题,即雇员与雇主(包括各自的组织)、劳工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并不存在劳资关系,劳动关系仅仅是劳动者与用人单化之间的简单关系;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在我国的不同所有制企业中也出现了劳资关系,劳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张劲松  王飞 《求实》2012,(11):35-38
资本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和作为社会关系的两维属性,它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支配与剥削的经济权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被赋予了私有制的社会属性和人性基础,资本的本性表现为对劳动产品的无偿占有和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逐。资本要素的运用造成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耗用,而资本关系的盛行则导致了生态危机、人的生存异化和社会冲突。社会主义既要充分运用资本要素来发展生产力和积累财富,同时又要通过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来制约资本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本里,资本家既是剥削者,也是劳动者。资本家的劳动是监督劳动和管理劳动,也创造剩余价值。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环境中,一般将资本家称为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对待资本、资本者,为资本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成长环境,使之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4,(5)
马克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逻辑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彻底解蔽笼罩在商品、货币和资本外表的物象,直达背后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层面,并且在批判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逐渐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当下中国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上,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对当下中国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起到牵引和驾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按照理论创新的要求,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重任。作者认为,应当从现代生产过程的新特点,从世界新经济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出发,来把握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的生产性;应当从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出发,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财产、资本和按资分配等经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劳资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要构建实现全社会效率跃迁的规则体系需要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要形成劳动者能力的平等、要优化资本与劳动的比率、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劳动与资本收益的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在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是提出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参与收益分配。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什么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参与收益分配? 作为资本的生产要素,无论以生产资料实物形态存在,还是以货币价值形态存在,离开了劳动者的劳动(包括经营管理劳动),都不会自行增殖。但它们又是生产得以进行、社会财富得以增长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活劳动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是创造财富和价值增殖的源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土地、  相似文献   

12.
深入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与劳动关系问题,既涉及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又是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的现实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一旦劳动者进入市场谋求就业,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就在于确定劳动力产权的主体地位和明晰交易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既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也不是计划经济的虚构的“主人翁”关系,而是基于社会主义的平等和公平原则的劳动力产权交易的合约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晓燕  王金柱 《求实》2002,(1):21-23
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深化对劳动、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 ,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根本问题是 ,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如何运用其理论精髓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在理论上搞清楚这样一些问题 :即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范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的一般性 ,并且要承认劳动力是资本 ,劳动者是投资者 ,有权分享利润。劳动力资本化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 ,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劳动者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基础上的个人股份所有制 ,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在现阶段 ,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劳动价值论是更好地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当前 ,一个突出问题是要对私有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私有成分要正确看待 ,合理评价。从长远看 ,私有制经济也要经过劳动力资本化进行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使广大劳动者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资本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兼具逐利性、流动性、扩张性特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资本既具有创造物质财富、建立普遍交往关系的历史革命性,也存在酿成劳动异化、导致经济危机的历史局限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资本的有序、健康发展既是重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与理论问题。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对资本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辩证看待资本的作用,在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要防止出现资本的无序扩张与野蛮生长,规避其带来的可能风险、系统危机以及恶性竞争,有力、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不仅不利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呢?我认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首先要解决一个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是雇佣关系。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是剥削者、压迫者,工人则是被剥削者、被压迫者,劳资双方的利益是对…  相似文献   

16.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产生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商品经济私人本性和社会本性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根源于人性中恶与善、理性与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一运动的主旨在于通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缓和、缓解资本与劳动、资本与大众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确保劳动者与大众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在企业劳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中国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我国只有顺应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这一世界性潮流,把它纳入我国劳动法制轨道,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劳资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要实现全社会效率跃迁的规则体系需要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要形成劳动者能力的平等,要优化资本与劳动的比率,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劳动与资本收益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一、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雇佣关系从一般意义来看 ,雇佣关系是一种劳动力与劳动条件相结合的社会形式。在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雇佣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很自然也很普遍的经济社会现象。对于企业主和职工来说 ,雇佣关系的出现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双方闲置的资本、劳动力和经营能力都得到利用 ,结果是在并不减少或损害任何相关成员利益的前提下 ,增进了双方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的总体利益。而且 ,雇佣经济形式的发展 ,打破了封闭式的经济关系 ,促进了劳动的社会化和个人财产的社会化。目前 ,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9.
杜奋根 《求实》2007,1(6):8-11
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剥削观,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得到相应份额就不存在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存在剥削的事实,但不能承认剥削合法,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与物化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线索,批判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资本逻辑的实现经历了“人—物—人”的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化是资本逻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以资本运动这种事物化的形式形成支配劳动的权力,颠倒的物化意识进一步为资本的统治提供了辩护。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蕴含着物化批判这一维度,而资本逻辑的规制、物化社会关系的改变,是摆脱资本统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