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处置由非正常死亡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重要工作,其处置的成功与否事关社会稳定,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强化信息的掌控、把握用警时机、依法公正处理、主动化解疏导、注重舆情引导等是防范、处置由非正常死亡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集群越轨行为。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和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要坚持社会公正原则,协调利益关系;建立社会安全阀系统和社会预警机制;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政府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曾遭遇或正在面临由政治、经济、宗教、种族、环保等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方面,外国政府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法律为底线,以专门机构或组织为核心,以警察执法为辅助手段,共同实现社会管理控制。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不够明确,相关立法有待完善。应强化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导地位,更新观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与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协调法治与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非正常死亡案件逐年增多。非正常死亡案件发案量大、社会影响力大。非死案件办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严重影响着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为规范非正常死亡案件办理程序,及时化解矛盾,防止因各类不稳定因素引发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发生,开展非正常死亡案件办理工作中的执法规范化问题研究势在必行,以此形成一整套规范完整详细的非死案件办理规范化流程,是当前公安机关提升执法能力,规范公安执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与防治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波 《理论月刊》2015,(2):168-17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社会分层、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这个时期最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和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引发破坏性极强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防治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推进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快社会尤其是政府的诚信建设,培养社会组织,是防治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5,(1):42-42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2004年12月17日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上讲话时指出,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诉讼案件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复杂程度和审理难度加大,处理不好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四项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尤其要慎用警力。同时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坚持把集中处理突出问题与继续完善落实经常性信访工作机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1993年以来,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在迅速增加,呈现为规模不断扩大、主体日益多元、突发性增强、暴力对抗突出等特点。基于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基本特征及产生的原因,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高危机处理能力,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五项机制”,即民意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预警顸案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重大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多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这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能否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好群体性事件,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要做到对群体性的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健全思想引导机制,加强完善情报信息工作体系,建立完善教育和疏导系统,建立完善依法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关法律法规等等。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诱因相对集中、瞬间暴发性强、虚实互动强、影响范围广和控制难度大等特征,其主要参与者为草根阶层、中产阶层和知识分子.网络空间的内在特殊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制度供给不足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与公众对话机制不健全不敢担责,是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最重要原因.完善制度供给和网络民意诉求渠道,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10.
治理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应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遵规守法意识;健全完善民主协商协调和调节机制;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加强对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建立欠薪保障制度;依法惩处用工者的违法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法》体系,健全信访制度,建立高效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评述由头:群体性事件为何在县域多发近年来,由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2011年6月以来国内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6月10日,广州增城孕妇王联梅和丈夫因摆地摊与治保队人员发生冲突,引发持续三晚的严重打砸抢烧事件;此前一天,湖北利川一官员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众聚集事件;6月6日,广东潮安县古巷镇因农民工讨薪被砍伤,引发群体性事件;9月2日,浙江乐清发生出租车司机停运群体性事件,等等。纵观近几年来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发现,多发生在县域。其多发的原因何在?特征有哪些?政府又应当制定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相似文献   

12.
非正常死亡事件具有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力,其所引发的社会舆论往往也呈现出负面特点,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公安机关作为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主要处置单位,应主动应对非正常死亡事件出现后的社会舆论发展问题,合理控制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3.
崔建良  朱进 《人民论坛》2012,(29):28-2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由网络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具有虚拟性和多元化等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虚拟与现实交织、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等规律,需要从建立政务公开机制,保障网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等措施入手,构建全方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频发主要有社会机制原因,利益诉求机制不畅,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从众心理引发危机事件等原因。我国宪法、刑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有关群体性事件的规定都不完备,立法现状亟待改革。宪法层面应进行许可制的改革和请愿权的入宪;刑法层面应明确群体性事件的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的范围,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行政法层面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具体适用;同时,健全预警机制,加强普法宣传,完善行政救济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信访向诉讼转变。  相似文献   

15.
《政协天地》2009,(10):50-50
今年以来,接二连三发生的社会群体事件,已经触痛了社会的神经,更不必说种种因地方政府不作为而导致的环境污染、民众中事件层出不穷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如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期待出台更为有效的处置机制,不仅包括预警机制,沟通对话机制,也包括管理和善后机制,使群体性事件能妥善解决。——卢炬甫  相似文献   

16.
浅谈因经济犯罪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 《公安学刊》2010,(3):62-65
非法集资、非法传销、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等经济犯罪因严重侵害众多群众的利益,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加强此类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可从建立情报预警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经侦民警侦办案件能力、依靠公安机关和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预控机制等方面设计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积极做好预防控制工作是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上策,是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关键所在。突发群体性事件是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它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要预防或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减少或控制社会矛盾形成的因素,对已经形成的社会矛盾做好化解工作。因此,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控制,必须抓好社会运行机制的完善,健全能量释放机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更新不合乎时代前进要求的政治观念,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还权于民,保障公民权利,加强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切实代表人民的利益与意志。从而完善防止矛盾激化的安全阀,确保群众的意愿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肖浩 《长白学刊》2010,(5):142-145
当前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反映出部分群众存在的不平衡心理、不满心理、不同社会主体的隔阂心理、“以闹促关注”的心理、压抑心理、无助心理、盲目从众心理、焦虑心理、对干部的不信任心理。基于此,要从“完善社会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构建民意表达的畅通渠道”等方面来努力构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张力的增大、人们需求增长与需求满足滞后之间矛盾的激发、个人社会挫折感和社会不公现象,引发现阶段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理应采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轨道;拓展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公安机关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出击、综合治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企业职工下岗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下岗现象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 ,导致经济纠纷增多 ,群体性治安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多发。下岗现象对社会治安的影响 ,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下岗职工收入减少、待业时间长是引发群体性治安事件的经济原因 ,职工下岗缺乏规范运作是企业内在的重要原因 ,下岗职工的一些实际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心理失衡是根本原因。搞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 ,需要上下配合 ,左右联动 ,多管齐下 ,标本兼治。结合当前实际 ,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推广“枫桥经验” ,把矛盾分化瓦解在萌芽状态 ;坚持原则 ,强化职能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中的主力军作用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减缓社会震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