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光 《法制博览》2009,(9):74-75
胡林翼,一个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的“问题”青年,忽然间变成了大清帝国的顶梁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可以偶尔放松一下自己,但是千万不要把放松变成放纵,更不能以此为寄托,聪明的人懂得适可而止,懂得找准自己的方向。在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之前,这种“荒唐”的游戏只不过是一种调剂,一些有趣的经历而已。但是这也往往需要一些天分,如果你没有,那还是稳当一点好。  相似文献   

2.
无路可逃     
冯磊 《法制博览》2010,(16):66-67
有本古代笑话集里讲道:一个读书人,非常害怕考试。一天,老师突然宣布要进行考试了。这人一听,登时吓得昏死过去。周围的人连忙捶背的捶背、按摩的按摩,大呼小叫了一通,仍然没有反应。这个时候。一个年老的生员自告奋勇说:“我能救活他。”——他把嘴悄悄凑过去,在昏死者耳边说了一句话,那个人马上一激灵就坐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王丰 《法制博览》2011,(19):24-24
1949年,杜月笙离开上海到了香港,就是不跟蒋介石去台湾,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红帖子”不见了。杜月笙的长孙杜顺安说,蒋介石早年尚未发迹时,曾经到上海由旁人引荐见过杜月笙,并且递过“红帖子”。“递红帖子”就是投门生帖子,要在帮内施行摆香堂的仪式。蒋介石曾经拜在杜月笙门下,成为其门生。论年纪,  相似文献   

4.
李鲆 《法制博览》2010,(10):13-13
中国文化认为,人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自己“做”出来的。一个人,无论他先天素质如何,也无论他高矮胖瘦、贵贱贤愚,如果不会做人,也就不能算做是人。  相似文献   

5.
张明 《法制博览》2008,(20):35-35
他“旗下”的55名学生,33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考进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牌大学;他让一个极度厌恶数学,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考入北大;他将“打遍全校无敌手”的学生,转变成优秀班干部;他总是放大学生的优点、淡化缺点……他被学生称为“神奇教师”,“心灵导师”。  相似文献   

6.
何谓“造星人”? 香港人称为歌星“经理人”或“保姆”的人; 日本人说是帮歌星“打理”(料理事务)的人; 而我们所说的“造星”者——即是制造歌星的人。他集经纪、编辑、作词作曲、策划、监制于一身,隶属各音像公司或音像出版社的企划部,所干的是被人们认为具有挑战性与成功感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张雄文 《法制博览》2011,(19):76-77
近代史上有两个关公刮骨疗伤似的人物。一个是刘们承,德国医生给他治疗眼伤,称他是“军神”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了,还有一个则是刘伯承夸奖为解放军“最优秀将领”的粟裕。  相似文献   

8.
杰汉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在公司里,人人都叫他“拼命三郎”,在他的心中,事业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他说过,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事业,就是一个懦夫,一个失败的人。他无法忍受不工作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杨荫榆之死     
刘玉真 《法制博览》2010,(19):50-5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凡是被鲁迅批评过的人物,我们都在心里把他打入了黑名单,称之为“反动文人”、“走狗”。如果用放大镜也找不出他们观点的反动,那就称他“帮闲文人”。但是,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发现鲁迅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的言论并不都正确,被他批评的人不都是坏人,遭到鲁迅多次讽刺的杨荫榆女士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0.
孙玉祥 《法制博览》2009,(14):22-22
我们中国人干什么事都喜欢讲究名正言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也。因此,一个人,哪怕他是干上不得台面的事,他也会为于这事找出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事由来,以示自己师出有名。  相似文献   

11.
捧死人     
李国文 《法制博览》2010,(12):72-72
中国人比较爱造神,中国的伟人也喜欢别人为他造神,关羽,是中国人的造神运动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后世的崇拜者,由于对他的这份“忠”,这份“义”,神化得太厉害了,于是不及其他,就有点不实事求是了。其实,关羽这个人,  相似文献   

12.
坏菜 《法制博览》2008,(15):17-17
李世民打天下前后有一本书一直带在他的身边,那就是《隋炀帝集》,他似乎与杨广的诗文有着一种特别的缘分,是一个杨广的标准的粉丝。 贞观二年七月,在朝堂上,李世民大淡杨广的诗文,他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以反也!  相似文献   

13.
晚清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相似文献   

14.
罗艺 《工会博览》2010,(2):49-50
我的一个学摄影的朋友说,他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壮行”。在他看来,每个男人(或者还有女人)在自己跨出校门进入社会前,都要有这样的一次旅行,哪怕是连滚带爬……这样的壮行,实则是一个另类的“成年礼”,是一辈子的珍贵礼物。  相似文献   

15.
罗伟 《工会博览》2008,(24):22-24
十年前,他曾是十堰市柏林镇远近闻名的“道上大哥”,年仅18岁就闯出名头,终因打架斗殴、致人伤害走进劳教所。十年后,他成为十堰市“雷锋车”的创始人,以一个雷锋式的青年形象,出现在当地报刊的显著位置,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6.
方泽海 《工会博览》2013,(35):37-37
细想参加工作17年来,我身边听到的看到的还真有一些人凭借“灰色技能”飞黄腾达了,也不乏有一些人因为过度追求烟酒人生、润滑关系、职场八面玲珑的“灰”,到头换来的是一个灰色人生。在我看来,“灰色技能”让人欢喜让人忧。先说一个我表弟的例子吧。我这个表弟比我小三四岁,他上学时不爱学习,但体育绝对优秀,而且能说会道会来事儿,是那种不吃饭也能拿嘴把你拱出二里地还得让你感觉酒足饭饱的主儿。在我费劲拔力地考学离开农村以后,他以200多分的高考成绩上了一所体育大学,并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方一个县城中学当体育老师。  相似文献   

17.
关涛 《法制博览》2010,(7):15-17
“绍兴师爷”在清朝,声名卓著,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人,是清代乾嘉年间的汪辉祖。他不是绍兴人,出生在临近绍兴的萧山县。  相似文献   

18.
据学者研究,西方文化是以罪恶感为基调的。举个例,一个人逛超市,“不小心”往自己口袋装了一条口香糖过安检被揪了出来,若他想的是“上帝啊,宽恕我吧”而不是中国人常有的“别人会怎么看我”,就属于罪恶感。有罪恶感的负重,自然也有相应的“减震”方式,所以西方人擅长忏悔。至于忏悔内容,当然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远比口香糖私密、  相似文献   

19.
张放 《法制博览》2011,(1):26-28
李特对于今天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然而在长征途中,李特奉陈吕浩的命令,带人持枪追赶毛泽东,并对毛泽东出言不逊,阻拦中央红军北上,是一个“著名”的人物,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相似文献   

20.
蒋醺 《法制博览》2008,(10):18-18
苏东坡在最落难的时候,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写出最好的诗句出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