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民生 《台声》2004,(1):57-59
1941年,父母亲带着两岁的我,从故乡台湾来到日本人侵占下的北平,1946年初撤离北平。我们的三口之家,父亲苏子蘅,母亲甘端钗,还有我——小民生。在北平生活了将近五年。那时民生太小不懂事,这里所写的,很多是从长辈的谈论和文章中了解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这一生是丰富多彩的,又是非常坎坷的。1934年,我在台湾彰化出生,下面有4个弟弟妹妹。1938年,父亲因不满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化、皇民化统治,毅然带着全家来到北平,当时我们住在西城区南太常寺4号。当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台湾人的身份是"日本人",自然我们搬到北平之  相似文献   

3.
《台声》2020,(15)
正郭为美,台湾著名画家,但却出生在老北平。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离奇?讲她的故事,还得从她的父亲母亲传奇般的经历开始说起——一郭为美的父亲是郭柏川,台湾台南人,1901年生人。1915年公学校毕业后考入台北国语学校师范本部。1921年从学校毕业,先行任教。1928年,以美术方面的专才,前往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进修。1933年,以半工半读方式在日本著名画家梅原龙三郎处习画。1937年随梅原前往中国,在伪"满洲国"各地写生。1938年,  相似文献   

4.
杨循进 《台声》2002,(12):37-38
我的父亲杨丁铭1921年生于台湾,正是日本殖民者侵占台湾最黑暗的年代。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台湾人民采取“皇民化运动,推行所谓“陋习改革运动”和“皇民化”教育,各种汉文版报纸禁止出版发行,强迫台湾人使用日本语,改用日本姓名,改奉天皇大神,推行日本服装;推广日本饮食文化,以此消灭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对于我父亲这一代正在求学的青年人,殖民统治者是不允许他们选择文学、政治、法律方面专业的,害怕掌握了知识的台湾人民反抗他们的统治,因此,父亲这一代人为了学到知识,争取良好的前程,…  相似文献   

5.
《台声》2020,(9)
正文英:排万难奔赴晋察冀文英,原名陈定澜,台中县梧栖港人,1924年出生。早年间父亲就去了北平谋生。1934年,父亲从北平回来,说让孩子在台湾读书没有出路,于是,带着一家5口到了北平。当时,陈定澜她们3个孩子只会说闽南话和日语,也没有学过中国的地理历史,父亲特意雇请家庭教师教她们汉语。1936年,陈定澜在城南梁家园小学上五年级,有这样一篇课文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课讲的是南京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个台湾插班生的故事,文章的一开头  相似文献   

6.
妈妈的毛衣     
《台声》2016,(2)
正十岁的黄莘离开妈妈时,撕心裂肺地哭,小手紧紧攥住妈妈不放松。多少年后,记者问黄莘为什么?黄莘说,不知道,我总觉得再也见不到妈妈了。黄莘一家是台湾云林人。日本割据台湾后,黄莘父亲不满日本殖民统治,带着5个子女来到祖国大陆生活。"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更加疯狂。作为医生的黄莘父亲,毅然参加了由李友邦将军领导的抗日队  相似文献   

7.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台湾终于光复,台湾人民回到祖国的怀抱。 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对台湾有野心。1874年,日本帝国主义就以漂流到台湾的琉球人被杀害为借口,出兵台湾,企图侵占。后来当日本海军军令部长、第一任台湾总督的桦山资纪在琉球居民被害事件后,三次到台湾全面实地调查,深知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蓄谋侵占台湾。  相似文献   

8.
文革前 ,我们家一直自称是“福建厦门人”。为什么文革后报上又说我们是“台湾省籍”呢 ?和其他许多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一样 ,这里包含了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 ,父亲就曾经在饭桌上对我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严肃地说 :“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当年日本占领了台湾 ,你们的爷爷还很年轻 ,他不愿当日本臣民 ,带着新婚的妻子———也就是你们的奶奶———和年少的弟弟妹妹 ,陪同他年迈的爷爷 ,买了一条小渔船 ,渡海来到厦门定居。”他又告诉我们 :“当时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台湾人在大陆被人看不起 ;再加上有些海…  相似文献   

9.
父女情深     
四十年前,我与父亲失散了,直到一九八七年三月,我才收到了父亲由台湾辗转寄来的一封信。当知道父亲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健康时,我非常激动。不久,我又盼来了父亲要回大陆探亲的消息。可是,父亲让我寻找失散了四十余年的继母和弟弟,却又成了我的思想负担。我曾不止一次地寻找过,可我们祖国的地域这么辽阔,茫茫人海,让我到哪去找呢?正当我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时候,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根据我提供的只言片语,很快在上海市为我找到了继母和弟弟,使我们取得了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竹 《协商论坛》2007,(6):57-57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女儿跟父亲都有一种隔膜,我从小就对自己的父亲敬而远之:我不喜欢他的懦弱和细致,我总在想为什么他不是那种能用胡子扎女儿脸很风趣的父亲?结婚时,我逃也似地离开了父母家,总  相似文献   

11.
李家瑞 《乡音》2012,(8):42-45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妄图篡夺抗战胜利果实,积极准备反革命内战。9月派遣其十一战区孙连仲的三十军、四十军、新八军和一个纵队共4.5万人,由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领,沿平汉线向我普察冀鲁豫解放区进犯,企图进至北平,使北平的国民党军队去侵占我东北。党中央、毛主席电示刘邓大军,不惜一切代价...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19)
正"我一生坎坷,但我的祖父辈更是历经民国成立、讨袁北伐、八年抗战、国共内战、台湾"白色恐怖",真可谓悲惨。试问近代哪一个中国人可以免于这样悲惨的命运?直到近三十多年,情况才得以好转,中国崛起,我们见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1990年,我陪父亲返乡探亲,父亲临离开时对我说:‘家乡已经脱胎换骨,为什么我们王家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我则告诉父亲:‘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王家,付出了这么大的代  相似文献   

13.
我于1927年的农历8月3O日出生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彰化西门町,本名郑鸿池.在我十岁前的童年里,只记得有个坐在缝纫机前日夜操劳的母亲,从未见到过父亲.母亲经常流着眼泪告诉我们姐弟三人:你们的老爸因为参加什么文化协会(注: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爱国团体),“日本仔” 要抓他,逃到“唐山”(指祖国大陆)去了.这么多年了,无音无讯.加上外婆,一家五口就靠母亲一双手替人缝制衣服苦度日子.日本警察还经常来家七盘八问父亲的下落.父亲是彰化县和美镇山犁村一个贫农的长子,因为家穷而到城里当了上门女婿.我七岁那年,祖父把我这个郑家的长孙带回乡下老  相似文献   

14.
台湾"九合一"选举已经过去了,但所暴露的问题实在太多。民进党的大胜和国民党的惨败,都是选前双方未曾预料到的。对于选后台湾政局和政党走向究竟应该怎么看?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和估计。一、根本问题是国家认同。台湾本来就是中国领土,是经过8年浴血抗战,才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的;台湾人民本来就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也是毫无问题的。然而自日本侵占台湾以来,共经历了  相似文献   

15.
林金源 《台声》2014,(3):38-39
农历新春,岁次甲午。回顾历史,这是第3个攸关台湾命运的甲午年。第一个甲午1894年,日本借口出兵朝鲜,挑起中日战争,清廷战败,被迫割台。日人武力镇压、殖民开发、“皇民同化”三管齐下,但从台湾被日本侵占的那一天起,台湾乡亲英勇不屈,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建言献策奔波,政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当我被选为市政协委员的那天,父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把他几十年来在市政协的提案和其他材料放到了我面前,厚厚的几大本,捧起来很重,我心里也顿感沉甸甸的。"文章里的父亲陈炳基是北京市政协的老委员,他是第五届至第八届的常委;儿子陈小兵则是第十二届的新委员。岁月,见证了父子两代的政协情。陈老现年已经87岁,他生长于宝岛台湾的台北市。陈老在学生时代就投身台湾岛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学生运动,曾被关入日本人的监狱;1947年岛内爆发著名的"二二八起义",陈老是亲历者和参加者;同年  相似文献   

17.
正记得小时候曾听爷爷说,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台湾。他们掠夺台湾土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稍有反抗,日本殖民者就会疯狂报复,许多少数民族同胞有家不能回,也包括我的爷爷。由于爷爷的反抗,触犯了日本殖民者,爷爷无法回家,只能连夜逃离台湾搭船北航,漂泊到福建,后来定居莆田平海。家仇国恨一晃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台湾虽无日本的殖民统治,但我的家  相似文献   

18.
廖秋忠离开我和孩子们已经四年了。四年来我尽量少去想他,因为想起过去的事是很痛苦的。我的女儿也从不在我的面前提起她父亲。有一次我问女儿:“你想爸爸吗?”她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她说我想。我又问她为什么从来也不  相似文献   

19.
一、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岛及周围的澎湖列岛,古称“夷洲”或“流求”。南宋时,澎湖列岛已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十六世纪曾被荷兰侵占。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初设置台湾隶属福建省,光绪十年(1885年)台湾建省。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17日,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侵占。1945年8月,二战胜利,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1945年《波茨坦公告》…  相似文献   

20.
于浩 《中国人大》2013,(7):14-15
"我发现无论是司法话题还是民生话题,最终都会引出道德问题。比如我们在讨论食品安全问题时,有人认为是奸商自身没有底线,有人认为问题确实存在,但不能以偏概全,还有的认为是监管不力;再比如,为什么我们这么地大物博的国家,老百姓要从香港或其他国家购买婴儿奶粉?为什么有的病人在手术前总是要给医生送个红包才会放心?……很多问题,让我也很困惑。"全国人大代表方青告诉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