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罗宁 《特区法坛》2004,(7):27-30,19
我省法院从1989年建省至2003年底,共判处未成年罪犯3015人,占犯罪总人数的5.9%。其中在校学生犯罪676人,占未成年犯罪人数的22%。从年度犯罪人数看,有升有降,但总体是上升的(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2.
杨陵区是国家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所地在,全区人口约11万,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近3万人,是一个人文素质较高的农业文化区。1998年区检察院起诉26案56人,其中未成年人犯罪5案8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14%。1999年起诉25案35人,其中未成年人犯罪5案9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26%。2000年元月至6月底起诉21案35人,其中未成年人犯罪3案5人,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监督》2006,(6):13-14
当前,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治安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逐年上升的犯罪人数和罪名的不断增加,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03年-2005年,重庆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7240人,占三年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总数的13.99%。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区在校学生犯罪日趋严重。2001年,全区检察机关批捕涉嫌各类刑事犯罪的在校学生198人,占同期刑事犯罪批捕总人数的1.5%;2002年批捕208人,占同期刑事犯罪批捕总人数的1.8%,同比上升5%;2003年至2004年2月批捕256人,占同期刑事犯罪批捕人数的2.3%,同比上升8.5%。从2003年以来批捕情况看: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根据司法部门统计的情况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较为突出且呈上升趋势。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研究,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今后发展的大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探究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并从家庭、学校法制建设、政法部门的事后防控三个方面提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6.
孙闻华 《内蒙古检察》2004,(1):43-44,36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司法工作者在执法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极研究的一个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犯罪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自古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成年人正如早晨八、九点钟的朝阳,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民族振兴、国家昌盛的希望。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3亿多人,占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正呈上升趋势,据权威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与九十年代初期相比已提前了一至两岁,14岁以下(含14岁)的少年违法犯罪比例正逐年上升,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2002年的2.1%。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女性犯罪不断增多,犯罪领域扩大,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宜宾全市法院1999年至2001年期间,共判处女性罪犯325名.占判处罪犯总数的4.97%。且犯罪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已成为当前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女性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STICKINGTOCOMPREHENSIVEEXECUTIONOFEDUCATIONANDPUSHINGON“PROJECTOFPROTECTINGTOMORROW”近年来.我国少年犯罪低龄化和青少年违法犯罪比率的持续增长,日益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的调查数字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占整个刑事犯罪案件的15%.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一个时期以来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石家庄市长安区法院积极推进了以综合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保护明天工程”:即坚持法庭、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0.
龙运德 《法制与社会》2011,(30):262-262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由于社会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呈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及对策进行分析,在以后的未成年人工作中更好的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呈现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呈现多样性,不仅损害了自身成长,而且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司法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入手,提出预防的社会对策,以期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和做好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犯罪未成年人中,有90%以上的人经常上网、打电子游戏,其中上网、打电子游戏成瘾的占50%。上网、打电子游戏已成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这是渝北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进行调研后得出的结论。该院立即向渝北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提供了相关调研材料,并提出了相关整治网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建议。这一合理化建议引起区未保委高度重视,2006年3月,决定首先对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进行专项整治,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3.
赵文婧 《法制与社会》2012,(34):288-290
作为当代中国犯罪比例最大的青少年犯罪是近年来所有犯罪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性质恶化速度极快、类型也有所增加、犯罪手段的残忍程度不断升级,其趋势让人担心。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论述:简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现状以及趋势;简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包括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最后,重点论述青少年犯罪的三种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九年,我国法院判处的年满14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犯占全部刑事罪犯人数的4%,一九九一年达7.24%,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数量上升,犯罪人员呈低龄化、手段成人化的趋势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因素,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心,是当前亟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诸多的主要客观原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又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现就这一工程中对少年犯适用缓刑问题谈谈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刘仁文 《法学》2023,(7):59-76
《刑法修正案(十一)》有条件地将刑事责任年龄起点降低到十二周岁,如何妥当适用这一规定是当前司法实务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平衡双向保护原则中社会保护和未成年人保护的关系,同时也为了使立法、司法保持逻辑自洽,采取“罪行+两个特定罪名说”解释“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这一范围具有合理性。从当然解释的立场出发,采用“择一对应论”对“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这一结果要件与前述的罪名范围排列组合成四种情形较为可取。通过重点考察低龄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犯罪前科及悔罪表现、被害人的特殊性与人数、行为次数、犯罪地点以及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积极性因素,同时重视对其身心发育是否迟滞、其成长环境是否存在严重缺失并由此导致人格缺陷,被害人是否存在明显过错等消极性因素的考察,从而综合判断涉案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是否达到“情节恶劣”的要求。在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核准追诉的程序上,应将与侦查机关同级的人民检察院作为启动报请机关;采用逐级上报、层层审核并最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来决定是否核准的方式;在报请核准期间,可以考虑将涉案低龄未成年人临时安置在看守所设立的专门区域;同时,应当允许涉案低龄未成...  相似文献   

16.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2):129-129
孙昌军、周亮在《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年第9期上撰文《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的统计分析》指出,与不分年龄段的犯罪率统计相比,未成年人犯罪率的统计更具有准确性。通常我们计算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的犯罪率,是将其犯罪人数除以其总人口数。而事实上,0-13岁的人不可能实施犯罪,60岁以上的老年人犯罪的相对也很少。0-13岁的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李瑞生 《犯罪研究》2016,(3):101-112
塔吉克斯坦1994年以来恐怖主义犯罪不绝如缕,犯罪的特点是在犯罪手段方面,恐怖主义犯罪分子除进行小规模爆炸或者绑架勒索以外,还与政府进行武装对抗;犯罪组织呈现明显的国际化趋势;犯罪组织多方面保障经济来源;犯罪活动大多打着宗教的旗号实施。犯罪的原因包括社会与政治的封闭性;经济存在严重弊端,社会矛盾重重;社会的伊斯兰氛围日益浓厚;国内青年群体的极端伊斯兰主义思想膨胀;塔阿边境地区武装分子越境趋于失控,外部环境恶劣;走私活动猖獗,助长恐怖主义犯罪势力;“萨拉菲”的恶劣影响等。犯罪的预防措施包括强调政教分离原则,依法管理宗教组织与宗教活动;通过专门法律打击恐怖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积极帮助极端分子回归社会;加大对恐怖主义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加强反恐怖主义资助的执法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反恐能力建设;努力发展经济,并扩大到国外就业。塔吉克斯坦预防恐怖主义犯罪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对于涉世不深、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如何施行刑法处罚,如何试行社会改造即非监禁措施的处罚,使其重新做人,这是司法工作者需要探索的课题。一、对未成年人适用非监禁处罚的认识我们认为,对于犯了轻微之罪的青少年适用“非监禁措施”,至少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复康作用。通过悉心安排的社会服务工作和一定的辅导,帮助受“非监禁措施”处罚者遵守规则,重建积极的生活模式,引导他们,避免再度犯罪。二是体现积极的刑罚作用。“非监禁措施”只是让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而且呈现出低龄化和智能化趋势,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检察机关多年的办案经历,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原因的分析,试图探索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特点以暴力型、涉毒型、财产型、淫欲型为主;一般犯罪占多数,团伙作案占较大比例,非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犯罪动机荒诞,犯罪行为幼稚冲动,作案前无共谋,手段残忍,自制能力低,报复性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二是学校教育的失误,三是社会责任的缺失.应制定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管理的阶段性整体规划,加大国家保护的力度,重视未成年犯的道德、文化、技术教育,将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回归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未成年入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