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后,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给中国外交实践和外交学研究提出了更多的亟待研究和应对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也引起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由王逸舟教授和谭秀英女士主编的《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以下简称《六十年》)是这些不断探索和思考的学者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该书在写作体例、研究视角和史论结合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是我国学者探讨中国外交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影响的扩大,人们对外交的关心和注视日益增强.外交日益走近人民群众,人们也愈加认识到外交与国家利益即人民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本文仅就什么是外交的本质,尤其什么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属性等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建构主义研究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学理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引入中国后为何能在青年学者中间产生广泛影响?中国建构主义理论的长期发展前景如何,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空间?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过程中,中国学者可否以建构主义为支点,做出新的学理贡献?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曹德军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员。袁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与中国外交,著有《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和《国际关系研究:议题与进展》等。  相似文献   

4.
论文共分五部分:中国外交战略的运作历程、中国新外交战略的背景与依据、中国 新外交战略的内容和原则、中国新外交战略的基本特色、韩中建交与韩中关系的发展。 第一部分,从回答什么是外交战略开始,论述中国外交战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对国际社会所处时代和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认识。(2)对国际格局演变规律的判断。(3)对  相似文献   

5.
张珺 《国际展望》2012,(3):130-133
2012年4月16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公共外交"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北京外国语大学、察哈尔学会、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文汇报》、《解放日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使健康和卫生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热点,给刚刚兴起的全球卫生外交增添了新的动力。本专题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全球卫生外交相关的问题。《外交转型与卫生外交》一文从外交转型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卫生外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指出全球卫生外交的兴起是外交复兴的体现,反映了当代外交转型的特点,代表了未来外交发展的方向。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全球卫生外交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徐彤武的《埃博拉战争:危机、挑战与启示》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国际展望》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刊物,主要刊发有关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大国关系、区域合作、全球治理、领域外交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国际展望》遵循文责自负原则,所刊文章并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编辑部的立场和观点。《国际展望》所刊文章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等收录,本刊所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新中国外交的第60个春秋,今天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中国外交与60年前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中国外交的目标、对外关系的布局、与不同国家的关系、外交的形式和内涵等都显示了新的时代特点。在承前启后的2009年,中国外交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多边合作,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加强全方位外交,充实和拓展总体外交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中国的外交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也得到国际上外交学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的外交学学科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当今外交学研究为何繁荣?中国外交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或学派?目前,中国的外交学研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田田叶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清敏教授。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对外政策分析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近年来主要研究外交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外交实践,著有《当代中国外交》《美国对台军售政策研究:决策的视角》等。  相似文献   

10.
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问题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因此有必要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比如,如何理解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问题研究的缘起和现状?国内民族问题研究有何特点?有哪些代表人物?已有研究存在哪些局限?如何看待民族问题研究的发展前景?为此,本刊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王军教授。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冲突管理、网络政治与外交,代表作有《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历史与理论》《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投稿须知     
《国际政治研究》2010,(2):F0003-F0003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系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季刊,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类)。本刊刊登中外学者在国际政治、地区与国别政治、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政冶理论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评论。欢迎海内外学者赐稿,本刊谢绝出资刊文。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与国际政治相互融合产生了国际政治心理学这一独立的交叉性学科,政治心理学理论成为研究国际政治现象的路径之一。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心理学有了新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经验开始受到重视。由于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那么,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如何?如何评价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如何看待此研究的未来发展?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尹继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心理学和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著有《政治心理学》《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等。  相似文献   

13.
来信     
付崇兰 《南风窗》2012,(3):16-16
本期《南风窗》有几篇文章间颇有关联。《呼唤有价值观的中国外交》,《假如有一天,中国主导世界》和《离开美国我们就无法思考吗?》讲的其实都是一个大问题,就是日渐强大的中国在世界上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又引出如何扮演与靠什么扮演等次生问题。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个始终不褪色的问题便是,未来中国将走怎样的道  相似文献   

14.
来信     
《南风窗》2012,(3):16
本期《南风窗》有几篇文章间颇有关联。《呼唤有价值观的中国外交》,《假如有一天,中国主导世界》和《离开美国我们就无法思考吗?》讲的其实都是一个大问题,就是日渐强大的中国在世界上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又引出如何扮演与靠什么扮演等次生问题。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个始终不褪色的问题便是,未来中国将走怎样的道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外交口述历史》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重大科研项目。这个项目的宗旨是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历史。项目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所涉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包括他们的外交思想。其二是收集和整理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领导人和外交工作者们的事迹和资料,建立起新中国外交口述历史资料库。我们希望通过实施这个项目,推动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国外交研究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已经收集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口述资料,一些研究成果将陆续发表。《国际政治研究》从本期起开辟专栏“口述外交”,选登《新中国外交口述历史》项目的一些成果,以促进该项目的发展,并使同行了解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也为与同行加强交流创造条件。在此特别说明,我们真诚地希望外交界的同志和学术界的同行不吝赐稿,以使这个栏目更加充实、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共外交:风生水起正当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公共外交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9年冬,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表明公共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获得了重要提升。尽管中国的公共外交机制目前仍处在建设和磨合中,但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局面已经展现出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赵义 《南风窗》2013,(12):84-87
如果说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有个转折点的话,那就是由全方位外交向远交近攻转移。根本性的转折点,恐怕还谈不上,没有结构性的大变动。中国目前面临的基本国际形势有什么新变化?中国新领导人执政后,在外交哲学、外交思维、外交政策等方面是否有转折性的变化?国际秩序中的"结构实力猜想",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  相似文献   

18.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中非关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学科方法渐趋多元,研究议程也明显深入。那么,当代中国的中非关系研究主要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中非关系研究是否产生理论?它将对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等产生何种影响?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而言,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曹德军就上述议题专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张春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非洲和平安全、大国对非战略比较等,著有《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地方参与中非合作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新中国外交也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历程,此时对中国外交进行一个评估可以说适得其时。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  相似文献   

20.
正王帆教授的新著《大国外交》是近年来第一部系统性、多维度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的成果。这是继他的上一部著作《新开局:复杂系统思维与中国外交战略规划》之后,关于中国外交理论发展与政策阐释的又一部力作。同时,也是学界、政界、媒体全面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益参考书。由于作者对中国外交领域重要问题保持长期的研究并积极为中国外交政策建言献策,因此,该书的出版问世有助于从专业化的视角向世界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和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