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政"是由儒家学派的孟子首先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仁政"思想的提出,是孟子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孟子的性善论又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前提。在现代,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孟子"仁政"思想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其思想的进步性,对其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性善论,涵盖了孔子仁义礼智等范畴,具有丰富内涵,是其仁政观的理论基础。孟子主张经济上,制民之产,使民以时,轻徭薄赋;政治上,尊贤使能,宽刑省罚,反对兼并战争;思想上,道德教化,导民以仁,摩民以义。孟子仁政观具有肯定王权主义等缺陷,但是包含了可贵的民本民权思想。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孟子的性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儒家的正统思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中,孟子力倡"良知良能"以推崇人的主观意志,因而"能"与"不能"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哲学概念。"能"展现了孟子对人的主体性的体认,对人的主观能性的把握和坚信;而"不能",则表现了孟子对事物存在的条件性以及客观规律的认知,对人之有限性的冷静觉察,其隐含的逻辑是指向限制人之所"能"的。对此"能"与"不能"之间的紧张与矛盾,孟子有所致思,但他更为着意的是以"能"来要求统治者亟行仁政,以"不能"来为"治于人者"疾呼"恒产",要求落实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孟子这一诉求蕴含了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也折射了一位大儒浓郁的仁爱情怀。  相似文献   

5.
<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也"一章对于理解孟子的人性论具有重要意义,但前人注解对此章一些重要概念和学理的理解颇有分歧.联系孟子完整的思想体系来分析,可以看出以"故"言性、"以利为本"都不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善性是一个可以从现实人类已然的故常中归纳出来的"理",更不赞成把"利"看成是人性之本.孟子所谓人性善只是说人的心性中有此向善的趋向,对这一趋向既不可无所用心放任自流,也不可用智过度拔苗助长.  相似文献   

6.
孟子仁政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仁政思想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政治、经济、教育方面对孟子仁政思想进行阐述,进而分析孟子仁政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与"仁"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性善论"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教法和学法都提出了许多极有见地的思想,这对我们今天实行的素质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荀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法律思想自孔子以后分为两支,分别以孟子、荀子为代表。孟子侧重继承发展孔子的仁学,推行仁政;荀子侧重继承发展孔子的礼乐,主张礼治,这一结论,是从法的起源,法的基本价值,法的实施方法和预防犯罪国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尊刘贬曹"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贯穿于整个小说的始末,特别表现在对刘备、曹操两大集团代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作者罗贯中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糅合民众情感,不仅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更表现了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影响下,人民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仁"和"中庸"思想的支撑和体现,是治理国家,成就个人事业的基准,孔子集成了西周以来把理做为治国经纬的思想,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也正是这样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本文就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做出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论孟子的商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九流十家 ,都或多或少有商业观点留传于世。尽管这思想火花是零散的 ,没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商业学说 ,但在中国商业思想史上是相当有价值的精神遗产。而先秦儒家 ,由于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其商业思想虽为吉光片羽 ,却对中国商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 ,作为承前启后的大儒 ,以其睿智的商业思想 ,在中国商业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本文拟对其商业思想进行粗浅的探讨。一、孟子的商业思想及其特点孟子的商业思想是建立在其民本论、性善论两大理论支柱的基础之上的 ,是他的政治伦理哲学观和“仁政”主张在经济思想上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范纯礼是范仲淹的儿子。宋徽宗 时,他担任开封府府尹。他的前任为政 严峻苛刻,喜欢陷害别人,造成了很多 冤狱,影响极坏。范纯礼到任之后,就有 人问他用什么方法施政,他说:"宽猛相 济,这是圣哲先贤的遗训。现在的京城, 已经经过了长期的严刑峻法的整治,如 果我再施之以'猛'的话,那就是以火济 火,火上加油,老百姓简直就没法生活 了。如今的当务之急,是要改掉以前严 酷治民的做法.对百姓宽厚仁和一些. 才不会造成祸患。"本着这种思想,他对 各类案件的处理都以宽松为主。 就在他任开封府尹期间,汴京近郊 发生了一起"村民蓄意谋反"的案子。皇 帝下诏将案子发到开封府,指定府尹范 纯礼主持审理。范纯礼不敢怠慢,经过 传讯犯人、证人等相关人员,详细了解 了事情经过,弄清了原委。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儒门亚圣的孟子,他的思想至今仍然闪闪发光,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本文以孟子的赋税思想为切入点,试图透过孟子的赋税思想挖掘其背后阶级立场和价值观,并试图去发现孟子赋税思想在我国税制建设中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儒家伦理一直致力于制度诉求,以求实现兴邦文礼的社会理想。孔孟开始为此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治理思想及"仁政"建议,荀子则进一步提出"礼制"主张,到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后,传统儒家伦理在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治理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传统儒家伦理的社会治理功用的实现,极大地得力于其制度化模式,昭示着"伦理道德的社会治理功用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助推"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德”不仅是统治国家的一种方针,而且还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资格、品质。在周朝,“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德”成了联系“天”和人间的重要枢纽。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仁政”学说,进一步继承了周公“重德”、“明德慎罚”的思想。 一、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政” 孔子从“礼治”出发,不遗余力地进行道德说教,提倡“仁者爱人”,要求“克己复礼”。他反对苛政,认为“苛政猛如虎”;反对人殉,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主张“敛从其薄”、“使民以时”、“使民如承大祭”、“博施于民”等,体现了仁者“爱人”的爱民思  相似文献   

17.
二千年来,儒家文化已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谈起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谁也不能避开孔子。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孔子的"仁"与"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干部工作中有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有些人早 就有不廉洁行为了,但在推荐、考察和讨论决定等环节却未能及 时发现,结果导致其中一些人仍然继续得到提拔重用。据中组部 透露,12个省统计结果显示,2000年至2002年,在受到党纪政 纪和刑事处分的155名地厅级干部中,问题发生在任职前的52 人,占33.5%。社会上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带病提拔"。干 部"带病提拔",损害干部队伍的形象,损害党的形象,败坏党的 风气,社会影响极坏,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必须引起各 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1897年,康有为从上海进京,面见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他提出了一个堪称"雷人"的大胆设想:既然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已难遏止,中国或可将亡,不如在将亡未亡之时,抓紧向海外"殖民",以便国土沦亡之后,由纯种中国人在那里建出一个"新中国"来.建国地点,他选在了南美洲的巴西.李鸿章听了表示同意,但说要跟巴西公使商量商量才行.之后,李鸿章便把他客客气气地送出了大门.  相似文献   

20.
孔子并不关注死后的世界,而是将生命的重心放在现实世界。他强调个体应珍惜自然生命,但亦主张在必要的时刻"杀身成仁"。不过"仁"的核心本质是爱人,"推己及人"的爱人思路并不能对现实中某些仁人志士为坚持理想而付出生命的行为进行囊括和解释。孟子在继承孔子生死观的基础上,一方面将"义"作为"仁"的补充凸显出来。另一方面通过性善论对"义"存乎于心进行了存有论证明,为个体"行义"奠定了道德自觉的基础。孟子对"义"的凸显,强调了人可以为了某种正义的价值取向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实现"生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的舍生取义之境界,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