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夜深了,南京军区某团八二无后座力炮连的战士都已进入了梦乡,唯有老战士吴国庆独自在营房附近那棵大松树底下徘徊……查哨回来的指导员蒙政,看到小吴还没有睡觉感到奇怪,便问道:“小吴,是不是睡不着?来,我们坐下聊聊。”没料到小吴却“哇”地一声哭着往宿舍跑去。小吴是一个爱说爱笑的战士,今晚怎么哭了呢?莫非是家里遇到了困难,还是……?蒙指导员脑子里打了个问号,决心弄个水落石出。第二天早上,他了解到小吴的情绪是由于连里  相似文献   

2.
邓康延说自己是土匪,匪气是从老家西安的文化里长出来的.儿时在北京长大,6岁半回西安念书,满口京腔,同岁数的孩子都叫他“北京猴”.男孩欺负他,他就“打死仗”——人家把他按在地上,他无力挣扎,就恶狠狠地掐着对方的脖子不让人走. 没变成混混,得谢谢同住一个院子的老大哥,兵荒马乱少年时,老大哥告诉他,你不能整天出去疯跑、打架,并把自家的书借给他看.他说自己是双重性格,在两条道上游走.但他不像匪,更像个“侠”:好打抱不平,又极为性情.  相似文献   

3.
解放军某部六连连长周晓武刚调到六连任职,耳朵里就灌满了六连后进的种种议论。但他确信六连的战士不是为当后进才来参军的。到任的第二天,鹅毛大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翌日早晨,团里通知,各连抽十五名战士扫雪。六连的任务是打扫营部到团部近五百米长的一条公路。周晓武让指导员挑了十五名各班认为最差的兵,由他带去。在雪地里他面对着这十五名“最差”的战士进行了鼓舞人心的动员:“同志们!咱们六连要翻身,要当第一,就  相似文献   

4.
看过电影《上甘岭》的 ,脑子里大都印下了这样感人的一幕 :在坑道里坚守了几天几夜的指战员们 ,已是个个口渴难耐 ,伤病员更是因极度缺水口唇干裂高烧不止。然而面对炊事班送来的一只苹果 ,却是连长推给战士 ,战士让给伤员 ,伤员们也只是深情地闻了闻香味 ,又把苹果传给了别的同志。大家推来让去 ,谁也没有吃。苹果虽然没有吃 ,可大家的心气儿比吃了苹果还高。“让苹果” ,居然也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神奇”之功效。其实 ,产生这样的功效 ,说神奇也不神奇 ,倒是完全反映了人们思想感情的发展规律。人 ,作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动物 ,不仅有物…  相似文献   

5.
某连一位老连长有句口头禅,张口好讲“我们那个时候……”有些战士听不惯,悄声嘀咕:你们那是啥时候!你们“那个时候”不过是些“陈芝麻烂谷子”,有啥“翻腾”头?——可是,如果稍加留心,你会发现,在“我们那个时候”里,常有学问可寻,有的还不乏真知灼见呢! 在革命前辈那里,“我们那个时候”有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有老一辈革命家为拯救中华民族赴  相似文献   

6.
守卫在老山前线“八十年代上甘岭”上的某营教导员张玉佩,在一次战斗的间隙听到几个战士叨咕:“明天是端午节。”战士想到了传统的民族节日,可阵地上却没有过节的条件:不要说没有聚会的场所,没有庆祝节日的食品,就连正常的吃喝也保证不了。按说,在这种条件下,不过节,战士们也没有什么说的,然而张玉佩并未因此而放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责。他给全营所有的班排部挂了电话,次日,又钻到各个猫耳洞和战士们一块“过节”。虽然只有口头慰问,但却使战士们亲身感受到“领导心中有我们”,比吃到美味佳肴还高兴、振奋。  相似文献   

7.
这是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则小幽默:不修边幅的爱氏初访欧洲某名城时穿着一件旧大衣。于是有朋友劝告他换一件新的。爱氏答曰:“换什么?反正又没有人认识我!”当时,爱氏的确尚不知名。后来,名驰遐迩的爱氏又来到那个城市,仍然穿着那件破旧的大衣。于是又有朋友困惑:“何不换新的?”  相似文献   

8.
广西南宁有位青年工人曾经评论本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说:“你讲得好,就有磁性,就能把我吸引过去;你讲得不好,我就有弹性,把你给弹回去。”这话有一定道理,它确实反映了当前一些单位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个弱点。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两种情况,有的同志讲政治课、作报告或者同职工个别谈话,生动感人,讲的人和听的人感情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晋灵公贪图享乐,起造九层云台,征用了无数民伕,耗费了无数银两,还不许人劝阻,下令:“有敢进谏者,杀无赦!”荀息知道了这件事,求见晋灵公。灵公料想荀息一定是为进谏而来的,便叫人张弓搭箭,然后传荀息进来。他想,只要你讲半句进谏的话,立刻射死你。荀息拜见灵公,态度轻松愉快,不象提意见的样子。他对灵公笑嘻嘻地说:“我来表演一套小玩艺给您看看。我能把12个棋子一个个叠起来,上面再加上9个鸡蛋。”灵公一听,心想这玩艺倒挺新鲜,玩起来一定有趣,便叫他当众表演。荀息定了定神,谨慎小心地先把12个棋子叠起来,然后将鸡蛋加上去。旁边看的人都提心吊胆,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灵公也惊了,不禁  相似文献   

10.
张彩霞 《党政论坛》2013,(23):59-59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忙地跑来对他说:“老师,告诉你一件你绝对想象不到的事……”“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道:“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  相似文献   

11.
一傅众咻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大臣戴不胜为使宋君受国人拥戴,很希望他明礼义,做善事。因无良策,便向孟子请教。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让你的君王做善事吗?我先问你一个问题。有个楚国大夫在这想让他的儿子学会讲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回答说:“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干扰他,这样,尽管天天鞭打他,逼他学会齐国话,也是办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临淄城中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你就是天天鞭打他,逼他讲楚国话,也是办不到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听一位朋友讲了这样一件事:某精神病医院里有一个精神病人,趁医护人员不注意,手拿一把雨伞跑出了病房,蹲在一个角落撑起雨伞,嘴里念念有词:“我是蘑菇,我是蘑菇……”护士怎么劝说, 病人都执意不回病房。护士毫无办法,只好请来心理医生帮助。心理医生问明情况后,也撑起了同样的一把伞,一声不响地蹲在精神病人的旁边。病人问道: “你是谁?’,医生回答: “我是蘑菇。”病人面露喜色,说:“我也是蘑菇。”相互间的交谈  相似文献   

13.
说“等”     
外地朋友来杭州,总要逛逛灵隐,而灵隐那尊“朝也笑,晚也笑,哈哈大笑”的弥勒佛又总令人驻足不前。对弥勒佛,有人喜欢他笑口常开;有人欣赏他大肚能容,我却觉得挂在那里的一副对联作得好极: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胆相迎。 这对联究竟是赞扬、是揶揄、是嘲讽,见仁见智,人各不同。我看之后,觉得很画出了这泥塑木雕的呆相。你看他咧嘴坦腹,坐在山门老等,可等来了飞来峰寸土片石?反倒使“年少光阴虚度”,成了个无所作为的呆鸟。 说佛、说鬼,其实大多是为了说人。那副对联所  相似文献   

14.
有一则笑话,说是一个能够“点石成金”的神仙,想到人间找个不贪财的人,度他成仙,结果遍寻不见。最后遇到一人,神仙指着石头对他说:“我把这些石头点成金子给你用,怎么样?”这人摇了摇头。神仙以为他嫌小,又指着更大的石头说:“那就点这个?”哪知此人还是摇头。仙翁心中暗喜:“总算找到一个不贪财的了!”便准备度他成仙。但为慎重起见,神仙又进一步试探道:“你大小金子都不要,到底要什么?”这人此时才露出真相:“我别样都不要,只要老神仙点石成金的这个手指头。”神仙当然不会慷慨到把自己的手指掰下来送人。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掰”下自己的“手指头”送人的傻事却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沉静似水,徐舒儒雅。第一次见到赵鸿月,就使我再也无法忘却他“画界的老蔫”这一绰号。 太传神了!他确实“蔫”,同他对坐,你要是不吭声,他坐半天也不说一句话。然而,不说话并不就表明一个人没有内涵。看看他的画,你就能体味到那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笔下的梅花、牡丹不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和毛主席纪念堂,而且,套一句时髦的话,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美国总统布什和前日本首相中曾根等中外名流的收藏。可他仍旧那么蔫,绝不象有些人那样,把这些事搬出来为自己作广告。讷于言而敏于思,他琢磨的  相似文献   

16.
“以圆形待诸人,以锥形责己人,踏着梯形向上,沿着曲线的道路前进。”这是南京军区某团二连战士陈晓强的“座右铭”。原来他的“座右铭”并不是这样。说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年仅18岁的陈晓强,在家里是一个“娇子”,在学校是个“优等生”。1985年12月,他脱下校服穿上了军装。入伍第三天,他依照自己的想法用几何语言写下了这样的“座右铭”:“以圆形待诸人,以锥形责己人,踏着梯形向上,沿着直线前进。”开始的一段经历,也曾验证过他的设想。入伍不到半年,他就受  相似文献   

17.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18.
“我累了,你背我。”宗定伯背鬼走了一段路,觉得这样下去对自己不利,就对鬼说:“你再背我一会儿,鬼背起宗定伯问他怎么这样重?他答道:“我刚死。”他问鬼:“我们鬼最怕什么?”鬼对他说:“我们就怕人吐我们口水。”听完此话,宗定伯乘其不备向鬼连吐三口唾沫,那鬼变成了一只羊。这时天亮了,他把羊赶到宛市卖掉了,得钱伍佰,扬长而去。宗定伯遇鬼、不怕鬼、与鬼斗智,时刻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临危不惧、镇定自如、随机应变的心态和能力,值得我们很多领导干部学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我们要善于认…  相似文献   

19.
1987年秋,朱明和到射阳守备营赴任了。一天,他刚在二连布置工作,通信员报告:“一连高学领和干部干开了。”朱明和赶紧到了一连。高学领正一蹦三跳地和连长“较劲”;“入不了党,我这把刀子可不认人!”“这可是个刺头呀,惹不得。”围在一旁的战士有的担心出事,有的上前劝说,也有的在观望——看干部怎么处理! “高学领,你不是要求入党吗?让我先考考你。”观察了好一阵子的朱明和开了腔:“请问党的纲领是什么?”——不应;“党的宗旨是什么?”——不应;“共产党员的义务是什么?”——不应……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然而,排除爆炸物却容不得人犯错误。不要说判断上的错误。就是手指上一次小小的粗心与疏忽,都可能引起爆炸,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对一个认识终究有限的个人来说,要在成千上万次动作中不犯一次错误,那真是难以想象的。但在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确有这样一位反爆炸破坏的专家。他就是解放军某科学试验场主任、反爆专家张志贤,今年四十九岁。他排除过上百种型号、上万件险情丛生的爆炸物品,死神在他面前怯生生地后退。有人说他“神”,也有人说他是与幸运相伴,但更有人说他是与死神相随。一句话:他被笼罩在一层神秘的迷雾之中,真可算是一个与“死神”打交道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