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无产阶级"一词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具有哲学和社会学两重含义。如果说,基于辩证否定的逻辑框架和人本主义的价值信念,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意在寻求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那么,通过社会学的实证分析,马克思的目标是使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命题成为"革命的科学"。哲学的"无产阶级"与社会学的"无产阶级"构成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内在张力,但是,无论哲学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概念,都与卷入社会变革的普通民众之间发生复杂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凯·尼尔森认为马克思葆有一种正义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被理论渗透的经验论述和道德评价.马克思的正义现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现象的正义性.共产主义两个阶段有着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义原则,无产阶级的正义诉求绝不是追求所谓的"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而是消灭阶级.  相似文献   

3.
贾萌飞 《学理论》2015,(6):41-42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道路上行走了很久。他认为通过人的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时期只有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尚未意识"才具有革命的敏锐性;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文化剩余物"和"乌托邦剩余物"相结合的产物;最终,要实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还要付诸社会主义革命,布洛赫的"战斗的乐观主义"激励人们要保持革命的状态。加深对"希望哲学"中几个关键概念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暖流"意义,也可以明晰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报刊杂志宣传一种观点:农村的专业户(包括承包专业户和个体专业户)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我认为,这种观点价得斟酌。“新生产力代表”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是有特定含义的。马克思著作中的“新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一个表现生产力水平的概念,而且是一个表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概念。不能随便使用。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还是整体和阶段的关系?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涉及到马克思是否提出过无产阶级专政发展阶段理论的问题。在马克思1875年写出《哥达纲领批判》以前,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同共产主义的理论一样,都是不分阶段的。但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同  相似文献   

6.
青年卢卡奇早期是从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应该说是在属于文学艺术内的形而上学之内来思考问题的。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因此,当卢卡奇转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时候,不能不带有他在早期文学批评理论当中所形成的浪漫主义倾向。卢卡奇的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却恰好在某种意义上迎合了马克思哲学的本意。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的自由解放的生存状态,不能没有这种浪漫主义倾向作为最高的"支撑"。可以说,卢卡奇是第一个把浪漫主义因素引入到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之中的。因此,在他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当中,不能忽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隋洪波 《学理论》2013,(32):39-41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的问题",就是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构架看,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自由,归结为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消除阶级分化,并把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当作是克服异化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手段。追随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澄清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的问题"的本质,洞悉"人的问题"产生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彻底解决"人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背景支援。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1,(10)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无产阶级的问题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需要伟大的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是最富于革命性的阶级,正是在阶级斗争理论的指导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队伍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实现宏伟目标。重温经典,探溯无产阶级队伍的力量来源,对于当前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命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等著作中都作了原则的、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要求无产阶级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在推翻封建统治之后,继续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命革,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最后争取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后,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表现为他研究俄国革命运动与西方革命的关系,提出世界革命进程"四步骤"的理论;研究意大利、法国、德国的阶级关系和革命形势,提出把当前斗争和远大目标统一起来的理论;研究1848年以来无产阶级斗争的方式,形成以合法斗争积蓄力量并进行革命"决战"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基石.本文阐发了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根本基础是历史实践,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主体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实现路径是发展生产力、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以马克思价值理论为指导,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优先、人民主体、生态友好”.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果以"社会"概念为视点来透析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我们发现,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超越"中建构起来的崭新而独特的整体理论视角."社会"概念已经成为进入并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因而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来源,应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13.
共产主义就其一般涵义而言,既是思想,又是制度,本质上则是无产阶级谋求自身以及全人类解放的自觉历史运动。这种运动,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成年,又不是轻而易举的一次行动或主观随意的即兴活动,而是各种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有机环节所组成的完整链条.这幅链条.就是共产主义发展的客观进程,亦即共产主义运动进程.它构成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8,(12)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创造了毁灭自身的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为基础,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随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两个必然"的实现在现实的实践中,是长期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共产主义,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不同的方式和道路,具有多样性;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尺度和无产阶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主观力量为条件。待各方面条件成熟,"两个必然"必将成为现实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发展阶段的理解上,列宁与马克思存在着差异。在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创立了"两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也即共产主义,是资本文明积极扬弃的逻辑结果,它除了具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按需分配、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等原则性规定外,还具有世界化、文明化和社会和谐等诸多重要特性。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无产阶级专政是其原则性规定的核心,也是其历史任务完成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依托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时,发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的价值贬损之间具有历史的必然联系,即异化劳动由社会生产发展所导致。这就产生了矛盾交错的"历史之谜"。为解答历史之谜、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与价值两个视角设定了共产主义。从历史的视角看,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最终进步;从价值的视角看,共产主义是人性的复归和人的自我实现。历史与价值并非知性对立的关系,共产主义的整体性内涵表现为历史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态统一,共产主义运动是解答历史之谜的现实秘钥。  相似文献   

17.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深刻的再认识过程,其基本内容大体上包括如下一些问题。关于过渡时期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但是,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经常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因此,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过渡,还是指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过渡,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列宁对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作了完整准确的解释。他在《国家与革命》这部名著中,把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  相似文献   

18.
徐飞强 《学理论》2010,(23):124-124,137
现代性植根于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运动,其概念具有诸多内涵。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批判性地揭示出异化与现代性的本质同一性,进而指出,作为历史主体的无产阶级,既是异化的主体,也是扬弃异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艾伦·布坎南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代表。他通过对艾伦·伍德"交易正义""先定和谐""虚假的意识形态"以及"偷换概念"的批判,重新建构了马克思正义问题的逻辑结构,并提出马克思的"正义"是"共产主义的非法权评价视角"。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因为这种制度是"不正义"的,人失去了社会生存的"权利"。而共产主义是最符合"正义",最能够满足人类生存"权利"的社会。然而,在布坎南看来,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是一种超越法权框架的评价视角,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不是因为它实现了正义和权利。共产主义社会作为阶级消亡、国家消亡的理想生存方式,根本没有"正义的环境",言外之意,根本不需要提出"正义"和"权利"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正义和权利不再是问题的社会。这样,自然就变成了"非法权"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进行探索和斗争。从他们开创社会主义革命之日起,就敏锐地发现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生力量”,“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们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条件,认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提高,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并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