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理论》2016,(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价值文化只有融入日常生活,特别是实现与"现实的人"的对话才能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独特的功能优势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构建必要的理论分析和现实必要性分析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知到自觉的内在机理,促进日常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践行。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5)
当今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和融合越来越激烈,不仅表现为经济之间的竞争,更多表现为文化之间的较量。而文化的内核即价值观,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即是对社会主流文化本质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本文着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探索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提供依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为新形势下应对西方"西化""分化"阴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国家层面所倡导的"民主"和社会层面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在理论界存有争议。有观点认为,这三个词是西方价值观的翻版,更有信奉西方价值观的人认为,这是我们向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做了妥协,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那么,如何认清西方价值观中"民主""自由""平等"的本质,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本期特稿请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士坤教授、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3年和2019年数据,分析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群体内差异。研究发现,青年世代对"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的认同度较高,但对"爱国""和谐"的认同度较其他年长世代低;从2013年到2019年,他们对"爱国"和"法治"的认同度大幅提升,对"敬业""友善"的认同度有所增加;青年群体内部存在价值认同分野,中高学历、白领职业、高收入群体更加认同"民主""自由""法治""诚信"等价值理念,低学历、农业劳动者、低收入群体更加认同"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随着世代演替,青年世代逐步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央,他们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代表未来的社会共识状态。加大对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是未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全盘复古,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照抄照搬,更不是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简单照搬与观念遗存。它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从价值理念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社会建构方向以及公民道德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释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自觉与自信,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支撑与思想核心。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立足生活实践,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晋商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山西地域为特色,在长期的经商社会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穷则思变、诚实守义、忠义爱国"的精神,在当时和今天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在价值追求上,晋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传承晋商精神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诚信""爱国"的价值要求。在当代价值上,传承晋商精神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西藏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要理解中国梦、认同中国梦,更应该自觉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加强中国梦在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宣传教育工作就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中国梦是社会转型期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多元化价值取向冲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处理西藏特殊矛盾,最大限度地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抓手;是引导西藏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承担建设祖国历史使命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8.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是推动中华价值观反思与重构、推动"中国梦"实现进程、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需要。以"自由"为例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是否可能"的问题,应从西方社会"自由"价值观的沉沦、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科学诠释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同时,要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何以可能"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提升当代中国价值体系的柔性与可塑性、并不断增加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价值观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历史与现实证明,英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和现实载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要求上高度契合,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滋养。在当前弘扬英雄精神,有利于从情、理、意、行四个维度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红船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蕴含着德育价值、创新价值、传承价值等多维价值。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和自觉践行,其路径包括四个方面:拓展认同教育与大学生社会生活相对接的领域、渗透审美教育于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创新认同教育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3)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荣使命。因此,探索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就成为所有高等学校工作者需要面临的主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从如何提升理论认知,促进价值认同,形成实践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为培育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进而树立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觉,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在生态文明时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十分必要。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思想,而且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社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内在超越,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意蕴与内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身份标识,是中国作为大国走向世界的文化象征,是中国向世人展示的文化名片,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思想理论前提。科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自己"的,而非任何其他地方的,打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旗号全盘复制西方核心价值观是不可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而非任何其他主义的,将资本主义乃至封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也是不可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阶段"的,而非任何其他阶段的,超越发展阶段提出只有未来社会才能确立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不明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而非边缘部分,将那些无法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价值理念提升至核心价值的高度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观点",而非"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5)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变革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强烈要求。高校是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精神文明的创造和传播源。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尤其重要。不断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对培育"四有"新人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二者为"魂体相符"的契合式融入,体现出严谨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是克服法治自身局限、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的灵魂统帅,法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证,中国"法的精神"的意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现实基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各个层面有效融入法治建设并成为全民信仰提供了具有价值导向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环节,是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和教化人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为支点,从历史和现实维度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信,正视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推进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现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石 《理论探索》2004,19(1):16-18
理想、信念和信仰都属于价值观 ,体现着人们对认识对象自觉的具有理性特征的价值肯定和价值追求。转型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现象的实质 ,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人们生存方式变迁而引发的价值观系统结构的严重失衡。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社会主义学说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误认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些历史误导、现实误区和教育误点 ;三是国际共运低潮、“西化”思潮以及科技发展的异化影响。其强化的途径主要包括科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成果确证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著,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系统治国理政思想,这些思想具有丰富的价值观意蕴。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其价值诉求合乎历史发展规律与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相互依存且互为表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客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价值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价值观上的自觉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曾楠 《理论导刊》2014,(3):85-88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文化的律动是价值认同的生成条件与韵脉。审视文化多元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呈现主流文化退隐下教育导向模糊、"三俗"文化泛滥下教育引力式微、他者文化僭越下教育内化受阻的困境,也承载着比较、对话、互动情境中核心价值观要素确证与完善、认同建构与提升、内化理性与自觉的机缘,在此境遇中,注重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意识形态的指引、主体认同的确立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式路向。  相似文献   

20.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借鉴中外优秀文明成果,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毫无鉴别地照单全收,而是要经历一个"四化"的过程——"传统现代化"、"外国中国化"、"精英大众化"、"高雅通俗化"。一在党和国家政策层面的价值观自觉、社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诉求以及应对国外价值观挑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需要的背景下,近年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内学界研讨的热点、难点。学界在对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