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首先需要增强人们的情感认同,使人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所见所闻,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以此强化培育效果,促成培育目标的实现,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浙江省衢州市把"最美衢州人"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争做最美人物、形成最美现象、弘扬最美精神、建设最美城市,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3)
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价值冲突必然导致政治认同的弱化。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需要核心价值观的重构。而价值多元化则弱化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情感,利益分化则是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制约,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也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情感认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育手段及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等措施,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之别。情感认同是人定向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根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情感认同的力量来自愉悦的情感体验,要实现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需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公民的责任情感。  相似文献   

5.
《求知》2018,(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新时代,东丽区不断研究探索,以新思想为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构建立体宣传。坚持多形式联动,推进社  相似文献   

6.
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逻辑关系。思想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价值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根本目的,情感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固化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价值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中华文化影响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成正兴 《学理论》2013,(22):13-14
在综述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对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消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消极因素的意义:一是增强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性的需要;二是强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需要;三是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从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选择上对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形成的政治文化认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为此,应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对宗教文化进行引导,夯实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认同危机引发了传统共同体的解体,建设新中华共同体是21世纪中国的重大议题。共同体建立在集体认同之上,从个体自我认同转换到集体认同的关键是共享,人们因共享利益、价值、信仰而结成各种共同体。建设新中华共同体,需要在共享财富中培育社会认同基础,在共享权力中培育政治认同基础,在共享意义与价值观中培育文化认同基础。面对现实中的利益与观念的分化,实现共享依然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基础,在共享中建设新中华共同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6)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法治建设,在制度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法治文化的认同还有待提高。目前,阻碍法治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有:传统文化、各地文化水平的差异、法治精神文化的忽视。所以要实现法治文化的认同,就需要从主客体方面进行。在主体上,培养法治文化认同的小团体,共分为法律职业群体、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知识分子、其他人四个小团体;在客体上,从行政、司法、法治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法治文化,以期增强法治文化的认同度。此外,再借助法治宣传教育这一手段促进法治文化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1.
张进蒙 《求知》2011,(11):8-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气质和社会风尚等内容在内的价值认同整体。它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对于公民道德的研究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升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建构中国特色的价值规范系统。同时还需要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境界.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需要法治文化的参与和共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语境下的法治文化,可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法治建设的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之一。党领导人民在法治建设的路径上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成为了领导建设和发展法治文化的核心力量。建设和发展法治文化,也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实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刘咏梅  习洁 《理论探索》2005,(5):146-148
法治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践行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方式和显著标志,也是政治文明的基石和根本保障。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应首先从切实遵从宪政、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培育理性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责任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改善教育方法促进教育载体和教育形式的创新、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社会实践教育机制,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责任认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公共信任的核心要义是伦理普遍性,实质则是公众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诸领域伦理普遍性诸形态的信任问题。政治领域公共信任建设的关键在权力,要强化规范性的伦理建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严治党,确保权为民所用;经济领域公共信任建设的关键是财富分配的正义性,对公权与财富私通、市场主体间恶意竞争要零容忍;文化领域公共信任建设的关键是真、善、美,产业化过度是文化领域伦理普遍性祛魅的直接诱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事业发展,确立讲政治、扬正气、促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领域公共信任建设的关键是伦理风尚,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气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伦理。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随着科学技术、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导致部分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淡漠、民族精神逐渐失落,继而影响到他们对民族的认同和责任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季金华 《理论探索》2021,(1):108-120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选择何种方式来解决利益冲突是由文化决定的。随着从优先选择调解到优先选择诉讼的文化转型,从信赖共同体权威到信赖国家权威的文化转型,从片面追求实体正义向注重程序正义的文化转型,人们逐渐形成了优先选择司法途径的文化心理基础。司法审判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沟通,司法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法官与当事人之间、法官与社会公众之间、法官与法官之间关于事实认定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所进行的文化沟通,是寻求司法共识的重要机制。尊重司法结果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主流价值观角度认识和评价司法结果的价值取向的过程,文化教育、文化评价、文化示范和文化体验有助于人们建立理性认识司法结果的文化思维模式,能够唤起社会主体信任法治、尊重法治的文化情怀,形成尊重司法、信任司法的文化情感,确立接受司法裁判结果的文化意识,是认同司法结果的重要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敬畏感与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内在统一性,培养领导干部敬畏感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拓展和延伸。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目标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核心要义是教育和管理好干部队伍,关键是要培育领导干部对权力应有的敬畏感。领导干部敬畏感以"敬畏自觉"为底色,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科学执政的逻辑起点,也是维系现代社会价值秩序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敬畏感以"敬畏权力"为本色,需要正确处理用权和为民的关系、用权和尊"道"的关系、用权和担责的关系、用权和守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2)
新时代大学生担负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都需要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觉履行应尽的社会义务,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成为学会负责、懂得负责和敢于负责的新时代青年。新时代提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新诉求。厘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困境并据此树立培育理念,以构建意识话语、继承传统文化、宣传榜样人物、开展实践活动为手段,力求达到引导责任认知、提升责任情感、锤炼责任意志、强化责任行为效果,促成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对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6,(3)
正基层检察机关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动者,它直接面对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实施好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就必须准确把握好自身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