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权分置改革是当前农地改革的重点,其主旨在于促进经营权有序流转及农村土地经营适度规模。这就要打破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对三权分置改革的桎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适应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具备科学高效的生产经营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村民和谐共处的能力和危机应变能力。当然,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同时,也应预防土地私有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中等收入陷阱"等经济、政治、社会风险。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育和协同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是适应三权分置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地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生产经营和利益分配环节越来越呈现出不同主体间的不信任,这降低了农地规模经营的效益。原因在于农民的信任逻辑仍是传统信任机制,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依托的现代信任机制并不健全:一方面建构现代信任机制的主体性要素——制度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现代信任机制建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情"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忽视。此外,作为衔接以上两种信任机制的"中介"——村组织也存在权威弱化的问题,使得村庄无法建构顺畅的"农民-村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任机制,进而使得农地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生折损。因此,从融合各方利益、强化社区认同、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维度提高农地规模效益应是较好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影响家庭承包制度的关键,具有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积极意义。在农民自发创新以及国家政策制度层面积极引导下,我国提出了不断稳定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政策。我国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农民生活富裕,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发展农业生产,而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土地规模狭小与分散经营,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引进新的制度安排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明确土地的归属问题,建立农户有偿流转土地的机制,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可以把农村土地以股份形式明确归农民个人所有,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对我国农村耕地制度改革脉络进行梳理,围绕维护与实现耕地承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多种制度功能,就深化耕地制度改革进行探讨。在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应突出耕地的生产要素属性与经济效用功能,打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耕地流转的束缚,积极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做大做实土地经营权,强化土地承包权的社会保障属性,完善集体产权治理方式,同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促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6.
金鹏辉 《理论视野》2017,(10):29-33
土地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对我国农村耕地制度改革脉络进行梳理,围绕维护与实现耕地承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多种制度功能,就深化耕地制度改革进行探讨。在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应突出耕地的生产要素属性与经济效用功能,打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耕地流转的束缚,积极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做大做实土地经营权,强化土地承包权的社会保障属性,完善集体产权治理方式,同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促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走向现代化的引领力量。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类型,是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乡村旅游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对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  相似文献   

8.
"三权分置"制度改革背景下,全国农村土地流转全面推开,新型经营主体纷纷进入。投资农业领域经营的工商企业因经营不善而拖欠土地流转租金,甚至违反土地流转合同而"跑路"、"毁约弃耕"等失约现象常有发生,这与工商资本"逐利心切"、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基层政府"行为失范"、法律法规"供应不足"等存在较大关联。土地流转失约使农户无法获得流转租金甚至要承担复耕成本,严重挫伤了农户放活经营权的积极性。为保障农户土地流转利益,提高土地流转履约率,防止"毁约弃耕"失约风险发生,政府应强化土地流转合约约束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土地流转监管和服务,敦促工商资本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土地流转履约保险机制,创设完善土地流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也处于摸索阶段,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一定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研究法,在分析"三权分置"产权结构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各个产权权能的功能、作用进行界定,以及对其利益实现形式的探讨,加深对"三权分置"产权结构的理解。其中,农地的所有权是基础,承包权是核心,经营权是重点。"三权分置"这种产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激活经营权的要素功能,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在经历了三十多年发展之后,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终于具备了实现"第二个飞跃"的条件。为此,党中央适时做出了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的决定,颁布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对于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启动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第二个飞跃"。  相似文献   

11.
当下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土地治理出现了产权不明、土地分置、土地征用等三大异化现象,由这三大异化现象引起了对农村土地治理无序与农用地管理制度的缺失等问题的反思。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农村土地治理存在的主要异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立法上明确产权、土地流转注重效率与公平、土地征用从立法、程序、结果实行公开公正的政策与制度等,对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地市场流转是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市场为机制的土地流转方式,能体现出土地市场供需的一般趋向,健全农地流转机制,既要注重效率,又要兼顾公平,引导市场主体农地流转行为理性化和规范化.要从确立农地市场经营主体、完善农地市场功能和运作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收益递增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起完整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张凡 《理论导刊》2019,(4):85-90
我国农地抵押制度曾长期受制于对农民失地的担心,相关制度约束导致农地财产价值与融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为化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经营权的流转将成为今后农地流转的基础模式,农地抵押的客体也将主要定位为土地经营权。本文旨在研究"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抵押的基本原理——经营权的抵押价值及其作为抵押资产的实现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农地抵押权的法律构造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农地抵押权的权利设置与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农地规模化经营面临着农民不愿意而且也没有足够的能力离开土地以及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等的困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困难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勇于探索各种适合本地生产力状况的农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形式,以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正在各地全面推进,农地经营权的流转虽有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但土地流转过程也引发了侵害农民权益、危害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严重下降等潜在风险,危及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深入挖掘风险产生原因,应从完善立法、规范政府、引导市场发展、提高农户素质等方面着手,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以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保障农地的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6.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地经营制度环境变迁产物,经历了从"鼓励种田能手"到"发展专业大户"再到"培育家庭农场"历程,内涵也由"适度规模经营"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结合"再到"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而不断丰富。作为实践者,郎溪县通过促进规模化生产、形成集约化经营和提升家庭农场主经营能力三方面培育家庭农场。但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一是"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实践中持续探索过程,需要家庭农场和基层政府基于技术、政策、本地实际共同探索。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影响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三是融资是"瓶颈",金融政策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四是家庭农场主素质整体较低,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因此,培育家庭农场,一是夯实基础,切实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注册标准,制定扶持政策和做好立法工作。二是普惠金融,增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鼓励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三是健全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培育、资源整合、环境完善,创新服务方式。四是提升素质,建立家庭农场主资格准入制度并完善培训体系,发挥示范家庭农场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农地产权制度建设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农地产权理论,即农民土地所有制理论、农业生产合作社理论、农地"三级所有"理论、"两权分离"理论、"三权分置"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农地产权制度,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力标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基本经验。新时代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农地"三权分置"。  相似文献   

18.
农地承包权制度是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实现形式,是落实农地"三权分置"的关键环节。但是,现有的农地承包权制度并没有与农地"三权分置"完全适配,亟待深化改革。要通过形成更为公平的承包集体土地资格制度,形成家庭承包经营与多种承包权实现形式并存制度,形成起点与期限明确的承包权长久不变制度,形成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农地承包权激励制度,形成规范明确农地承包权退出后续制度等,来进一步深化农地承包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9.
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地流转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通过分析4省10县36村的调查问卷发现,在农户做出农地流转决策行为中,乡镇基层政府的引导成为重要变量之一,且政府信任越高,农户流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越大。其影响机制主要来自于三大矛盾,即政府土地流转动力高与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弱之间的矛盾;流转后征地赔偿争议中因经营者获得赔偿造成农户的心理落差与其渴望无争议获得全部土地赔偿的矛盾;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等服务不足造成流入方与流出方目标农地差异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困境,深入阐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源配置逻辑,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民市民化进程;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适应城市资本下乡与农民财产性增收的现实需求;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衔接机制等优先发展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