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确立的在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家,既是对我国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要在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4)
西方生态传播承认生态环境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破解生态困境的议题选择和话语设置上,出现了两次转型,呈现出三个不尽相同的流派:生态本位论主张去工业化,回归农业文明;资本中心论强调运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或者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用资本的逻辑化解生态困局;市场机制论认为破解生态困局的出路在于建立生态领域的市场机制。生态传播理念的转型,既反映了生态政治实践的革新,也反映了生态政治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内涵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论坛》2017,(3):124-128
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生态"问题,只有厘清了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内涵,才能采取正确的实践行动。中国在经济发展、工业化过程中,生态压力呈现,像雾霾、水质恶化之类的生态问题不断。"生态现代化"理论源于西方,中国人选择了一条继承西方优秀思想又不同于西方的生态道路,我们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它是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之路。依生态逻辑,中国生态治理从新法律法规方面迈向绿色发展,从多元主体共治上着力绿色发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10)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引导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但是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文明之伪""民主之虚""平等之斜""富饶之困"等弊端,对人类的和谐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因素,其危机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今天应该理性地看待西方文明,既要看到西方文明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也要深刻分析其内在的缺陷,汲取其长,克服其弊,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今全球生态治理仍处于"西强东弱"的话语体系格局之下,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追求。当前人类文明形态正处于变革之际,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加强生态文明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基于相关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国语境下产生的原创性词汇,生态文明命题源于社会主义中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资本主义没有真正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后发国家可以跨越工业文明的"卡夫丁峡谷",实现文明形态的跨越发展,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它是一种社会思潮,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背景下产生,伴随现实中的绿色运动而兴起,随着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而发展,其主要是将生态理论和马克思理论的结合,去寻找一个不损害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并实现自身发展的道路,其社会主义的立场十分清晰,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利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问题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人类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新世纪 ,正在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我国将在充分汲取和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 ,逐步走出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在发展问题上带来的“非生态”困境 ,走出一条以生态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民族边疆地区在走入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 ,究竟应当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子 ,能否实现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胶着状态、甚至直接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在民族边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如何做好这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均需要我们认真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8.
<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激发了社会大众对于环境危机的深度思考,切实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也成为社会各界的一种强烈呼声。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基本内涵在农耕时代的黄色文明,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农耕于时、勿竭泽而渔所折射的生态理念,还是西方宗教中博爱思想所蕴含的生态内涵,生态文化始终根植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实现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非均质大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出发点,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践依然沿袭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理念,割裂区域内在生态经济系统关系是难有成效的,无疑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现本质上是追求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平衡,阐述了主体功能区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现的共生耦合关系,并认为二者的终极目标是推动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把文化和文明视为"生命有机体"放在同一个有机过程来理解。他将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他认为文化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文化的成果——物质文明没什么意义。西方文明阶段特征是无神论的产生、清教精神的形成、理性主义的主导、伦理的社会主义、虚假民主政治、金钱的力量支配、技术与机器的威胁。他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壮年",已经定型,逐渐进入"没落"中。  相似文献   

11.
吴佐美  薛政超 《学理论》2014,(9):106-107
明清邵阳士绅以"信义"精神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如对贫困人群在灾荒时捐资相救,平常时亦予以周济;或因德高望重,主持府县学修建事务,或以家资雄厚,捐赀建学宫和助学子,推动了本地文教事业的发展;还兴修水利设施,建造道路桥梁,不屈权贵替人申冤,调解邻里纠纷,不取不义之财,出赀减少乡邻差役,襄助官府承担征取公务等,展现了他们在新时期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农转非"降温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更多的是农村经济发展利益增多驱动的结果,还源于就业形势和就业派遣方式的变化。"降温"在减轻公安部门和学校工作负担、引导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也要看到"降温"也给高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在求职心态、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稳定性等方面带来负面效应。国家、各级政府、高校和农村大学生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降温"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才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这涉及到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因此,没有一个宏大的战略眼光,没有一个巨型的系统工程,是无法驾驭这件事情的.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的问题。经典作家阐述了小农经济的解体与农业合作化是两个必然趋势,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帮助,离不开文化建设等思想。经典作家"三农"思想启示我们,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以工促农和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做出解答,从而破解"三农"难题。  相似文献   

15.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农村基层政府"再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国家"构建的视阈中,农村基层政府的产生是国家向农村社会汲取资源的历史性的需要,而现实中农村基层政府的存在合理性则来自于乡村社会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和治理能力问题的乡镇政府必须通过革命性变革的政府"再造"完成从"汲取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模式的转变和功能的转换。而政府"再造"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财政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民意表达机制等方面的制度短缺或不足,因此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关于遏制农村贫困人口"反弹"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我国农村20年来首次出现贫困人口不减反增的现象.在农村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之后,遏制返贫已成为农村扶贫攻坚中的新内容、新课题.我们必须科学地分析贫困人口"反弹"提供的新警示及扶贫攻坚阶段返贫的新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实施遏制返贫的战略对策与措施,实现稳定脱贫,进而为农村小康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新乡贤”作为农村基层治理重要的非制度性主体,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规划部署,有助于汇聚社会多方力量、统筹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实现农村基层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新乡贤”为建构主体的“乡贤文化”有助于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文化建设。但是,“新乡贤”在农村基层治理纵深拓展的过程中却呈现出融合难、效果低、留不住等突出问题,限制了“新乡贤”内在功用的发挥。因此,应该从拓宽“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的渠道、完善“激励—约束”并重的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入手,以期为“新乡贤”有效融入农村基层治理,进而提升其治理效能提供有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我国古代以义庄为载体的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得以成功运行的原因、实践及历史进程,目前在农村养老形势严峻、家庭养老模式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以NG0形式开展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可以成为多支柱农村养老模式中重要的一极,这将有利于激活和培育乡土社会中的社会资本为农村养老事业服务并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长兴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其中,政府必须扮演关键性的角色,而在各级政府中,县级政府又负有最直接的责任。浙江省长兴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基本经验是:政府必须承担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主要责任,通过建立领导机制、政府体制创新等有效地整合资源、制订规划、组织实施;政府必须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治理和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建立健全医疗、养老等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教育事业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政府必须尊重市场规律,重视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和权利,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格局,合力解决实际进程中的困难;政府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订并实施基于当地现实、适应当地现实、全面、渐进解决当地现实问题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20.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