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与延安时期中国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成为 2 0世纪中国史学的主潮 ,这既是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需要 ,也与毛泽东的决策指导有着密切关联。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体制的建树主要体现在研究宗旨的确立、研究方法的探寻和史学的研究规划中。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在党中央与毛泽东的号召和指导下,延安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先后组建了一系列史学研究机构,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并在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延安史学中潜藏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必须深刻反思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抗日战争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抗战时期的特殊学术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指导和关怀、延安整风运动的推动等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抗战时期的重大发展改变了中国史学界的旧格局,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范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并为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20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体、媒介、地域、特点、三次论争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不足。新时代推进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深入化,要着重把握以下三点:在研究思路上,以现代史学与后现代史学思路深入推进专题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采纳概念史、阅读史、身体史、心灵史等相关研究范式;在研究内容上,重点对"小人物"以及以往学术界未展开详细考察的相关人物、边缘地域、海外史料进行剖析解读。  相似文献   

5.
刘爱章 《实事求是》2012,(3):108-1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逐步得以比较广泛、深入的传播,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阶段划分,传播的主体、内容、载体和地域,以及传播的原因和经验等四个方面。随着这一研究热潮的不断兴起,在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了深化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散木 《党史博览》2008,(4):52-53
毛泽东亲自创意并交代任务 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史学巨著。它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相似文献   

7.
《解放》作为中共党报党刊的代表,比较早地对"中国化"、"大众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延安文化界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在关注"中国化"的同时,还对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处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民族历史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做了理论准备。《解放》全文刊登毛泽东的《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概念,并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点的结合,把"中国化"问题的讨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起点,推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历史阶段。关于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因其关注视角和选题取向不同,观点不尽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兼具科学性与革命性是学术界的共识。在国外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有"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怀疑说""十月革命胜利推动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说""苏俄对中国的友好态度说"等几种观点;在国内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政治需要、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主体探索、文化心理等维度进行分析。继续深化研究这一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深度分析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动因;二是挖掘集纳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比较视角下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三是注重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拓宽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9.
白云 《求实》2003,(Z1):84-85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历史贡献之一,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自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诞生以来,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逐步地走向科学与理性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挑战,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积极应对。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历史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家,邓拓一生致力于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考察延安时期邓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这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确立邓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曾鹿平在2016年第5期《延安大学学报》撰文说,1935年~1948年的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与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延安时期是新中国的雏形,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运行机制均可在延安时期找到其源头。其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着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的实践智慧、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使命担当,历史性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性地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权,推进一系列新经济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是创生性地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阶段论、实现方式论以及国际关系论,振兴了科学社会主义;四是创制性地肯定党的领导地位,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确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模式,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无产阶级新闻宣传家,邓拓一生致力于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考察延安时期邓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这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确立邓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大批知识分子齐心协力译著和出版了大量马列经典著作和大众化读物,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史学、文艺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理论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各领域的宣传阵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不仅对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确立起到了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其最为主要的贡献在于最早研究和传播唯物史观。针对当时中国史学研究的困境,他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到历史研究,在历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历史合力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晚年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思想,尤其是对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阐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辩证运动及其过程的研究,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延安新哲学会的成立,掀起了根据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风。以艾思奇、杨松、和培元为代表的延安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中国化之路径,同时他们批判地改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结合提供历史文化的根据。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引领了抗战时期的学术中国化和文化大众化运动。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是翻译出版马列著作最有成就的时期之一。该时期翻译出版的马列著作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丛书"10卷本和《列宁选集》16卷本,以及马列经济、军事、哲学和文艺等方面著作。这些译著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为中共切实有效地推进学习运动、进一步深化与促进党的建设和干部教育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此期马列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存在的某些历史局限,对当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外国人对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印象深刻,在他们的著作中都专门提到中共领导层的问题,认为中共领导层是一个胸怀理想、英勇奋斗的领袖群体。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毛泽东系列著作的发表,进入了到过延安的外国人的观察视野,他们高度评价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变成中国的了。国际友人还不约而同地积极、正面地描述和分析了延安的社会面貌,包括土地改革、"三三制"政权建设、生产互助和大生产运动等各方面。他们逐渐理解了中共的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并对其为人民服务的角色予以赞赏。  相似文献   

20.
于沛 《红旗文稿》2014,(5):26-28
正史学不仅仅是叙述,而是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学科,早在中外史学萌生时期,即已表现出这一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古代,楚国的申叔时认为,历史使人"耸善而抑恶"、"昭明德而废幽昏"、"知兴废而戒惧"。清人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中明确指出:"历史学虽是发源于记录,而记录绝不是历史",研究历史重要的任务是在整理事实的基础上,"理解事实,寻出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