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界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为中国式现代化伟业作出有力擘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的双向驱动为基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然逻辑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引领所作出的科学研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坚定政治立场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本位,以系统整体观念统筹人类社会诸要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形成总体性视域。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志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标定了可持续发展方向,其必须从绿色发展理念、低碳发展方式和严格制度法治三个维度建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总结中华民族现代化探索经验并反思西方现代化生态弊端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抉择。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走和平发展道路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体现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创绿色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历了孕育萌芽、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当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着部分群众对于自然界基础性地位及必要性作用的认识偏差、粗放型发展方式与绿色发展方式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转化未能充分实现效能最大化等挑战。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治理水平、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全球治理,多维度合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资产阶级在"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同时,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承载着越来越不堪重负的载荷。超越资本逻辑支配的"经济人"维度,寻求一种既满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的发展新维度,是当代"人"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人"是资本逻辑的产物,其发展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人化自然"和毫无节制地索取"自在自然"资源为代价;"生态人"是对"经济人"的跃迁,它是以保护自然界为前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己任。"生态人"的培育要在革除旧世界的劣根性中进行,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多维和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敬畏生命""取用有节"的思想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创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天人合一"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坚持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坚持走节约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共同富裕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文明的社会制度的契合,它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支撑,具有鲜明价值诉求和目标导向,是有实践性、人民性、时代性、长远性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既要面对短期内存在的现实挑战,又要解决长期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不超越阶段也不落伍于时代,推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7.
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云南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积极...  相似文献   

8.
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应推动人们把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解决好中国“富起来”的治理伦理难题,积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把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加强政府伦理矫正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将生态经济伦理融入新时代伦理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美好生活的生态屏障;把满足国内需要和国外需要相结合,构建“双循环”共享伦理发展新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图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实现生态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与幸福感。但当前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治理成效欠佳,生态建设的发展也相对不平衡,这与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相矛盾。因此,要以生态知识教育为重点,筑牢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化与法制建设,引领实现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0.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性。人民性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本质特征的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导向、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指标,超越了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立场,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作用;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回应人民现实诉求;要推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1.
过去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这既是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传承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表达,更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绿色发展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要从现实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道路必要性,同时从地方党政的环保督察意识、客观的绿色发展考核指标、工业环保技术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新业态这四个方面为现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美丽郑州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担当作为,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突出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文化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3.
刘东祥 《社会主义论坛》2021,(1):I0006-I0007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临沧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为总目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深化林草改革,提升森林质量效益,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夯实基础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林草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林草产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林草产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社会剧烈变迁过程,数百年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创造了非凡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也在人与自然之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物质变换裂缝”。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大潮中,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生态环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与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前所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色与本质要求。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必须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本思路;必须以“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为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首创,是浙江省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必由之路。在实现绿色主导、生态优先、环境美丽、资源高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浙江省始终“以更高的标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更大的范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更强的力度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以更广的视野推进美丽城乡建设、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生态科技创新、以更严的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为主要抓手,旨在打造以“生态经济主导化、生态环境景观化、自然资源循环化、全省一体化大花园、绿色科技创新自主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为主要表征的“重要窗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是“理论、实践、制度”三位一体的硕果体系,充分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此,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美丽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等时代性课题的解决,根本路径就是实践的丰富与发展。这里的实践不只是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利用转化,更是对自然的保护建设修复美化,是保护建设修复美化中的丰富与发展。这样的实践就是生态性实践,其关注的不只是自然,更是人自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性实践是人类本真的实践,其承载的文明是生态文明,内含丰富的哲学意蕴。领导干部哲学素养的培养与践行是实践活动生态化全面科学实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回应时代之需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要以美的心灵、美的情怀尊重自然,人能够通过改善体外生态环境以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人类绝对不是自然的主人,要致力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格局。要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在全社会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公民美丽中国建设的自觉性。要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彰显维护生态多样性、绿色发展之美。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为实现"中国美丽"目标开辟广阔的道路。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彰显新形势下"劳动"的现实美感。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采取更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中国美丽"的目标不断地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美丽中国是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中国,是社会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是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价值目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主动承担更多的环境压力,从价值自觉来看,是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