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经济改革,更是政治改革,并非单纯地将国家调控从需求侧移向供给侧,而是在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利用供给侧的变革去挖掘社会深层生产潜能,增强市场的供给水平,实现供需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调整,其终极目标是让市场在供给端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故而,坚持市场导向,通过推进法治建设和政府改革、实行绩效问责和民主监督,推进政府供给侧的简政放权,实现供给行为的市场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诉求。  相似文献   

2.
"十三五"规划提出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于"供给侧",实质上是为了实现"有效生产"。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结底是适应生产力的变革要求的,而非其它,所以必须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供给侧",逐步"去定势思维",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最终实现提高"有效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源于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全球性课题,在国际国内都有许多共识。它的提出既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也有重要的内在逻辑。不仅是新的经济治理药方,而且是新时期重大的理论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十三五"决胜阶段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工作主线。目前,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举措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难点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深入开展"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相似文献   

5.
2015年12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产品库存量过大倒逼的。即农产品供给与农产品需求不协调,或者说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过剩引发的。与非农产品相比较,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弹性较小,价格调节的空间较小,再加上政府对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的过度干预,导致粮食价格严重扭曲,不能反映市场真实需求,库存量因此越积越高。以"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为核心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新走向便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实践经验表明,"去库存"与其在价格上做文章,毋宁在价值上做文章,以及在调整农业结构上做文章,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别于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侧重于结构性调整的改革。在传统侧重需求管理政策导向下,产业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经济结构转型滞后,进而使得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变大。因此,2017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政府应积极发挥其精准调控作用,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从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升级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国各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一批有益经验与做法。要总结经验、加强创新,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通过"一业一策"、"一地一策"实现精准发力,通过切实有效的项目建设实现攻坚克难,通过振兴实体经济和振兴资本市场实现双轮驱动,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8.
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五年规划的主线,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引领新常态的主线。本文从历史视角、理论视角和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改革都体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征;从理论逻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推进经济改革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而非"里根经济学"的"中国版";从现实逻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8月21日上午,由甘肃行政学院和甘肃行政管理学会联合主办的"效能政府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端论坛在甘肃行政学院召开。会议由甘肃行政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甘肃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石玉亭教授主持。研讨会上,甘肃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元锋到会致辞,并就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何深化改革、选取定位以及提高效能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张存刚教授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国家供给  相似文献   

10.
量与质的充分供给是解决新时代法治发展不充分这一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新时代法治增量供给要适应于人民法治需要的增长情况和结构性变化情况,尤其是要与人民在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法治需要相匹配,开展适应性增量供给、前瞻性增量供给和结构性增量供给。增质供给是新时代法治发展的重心所在,是法治供给侧改革的努力方向。法治增质供给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法治供给向集约型、质量型的阶段性转型,确立供给结构多元互补和竞争提质的发展方针,同时,要注重供给参与者治理素质及思维品质的提升,为法治供给质量的提升打造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工会工作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理念、方法影响着工会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工会要突出维权重点,找准切入点,做好职工的维权服务工作,助推改革,高度关注职工生产、生活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大的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单单是从注重总需求管理向注重总供给管理这样一个简单的关系,更主要的是通过优化供需结构来提高市场主体的效率和竞争力。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快优化市场主体,必须以"五大理念"为指导,脚踏实地抓落实,各地、各产业要建立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快优化市场主体的路线图,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加快供给侧改革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两大推动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和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地解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涵与基本要求,在严谨分析论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指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短期任务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4.
"十三五"规划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线,必须从三个维度来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维度来讲,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里根经济学",体现出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自主性;历史维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征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次改革中都有所体现;现实维度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了五大发展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引领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要化解这一矛盾,必须进行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优质教育资源多元选择的短缺,而这一问题又直接受制于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克服这一挑战,就要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为此,要凸显政府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首要责任主体的地位,引入市场化的公平竞争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专业机构等社会自组织的积极作用,确保公民在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居于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16.
社会各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和阐释必须紧紧抓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手段和着力点,全面深化改革才是终极目标。供给侧是一个复杂且丰富的体系,包含制度、生产组织方式和要素、物质产品和服务等供给品,以及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家庭等供给主体。制度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源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基础;生产组织方式和要素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间环节,是制度的具体实现;物质产品与服务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增长是制度、生产组织方式以及要素供给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能够有效调控需求侧管理所无法改善的部分经济问题和矛盾,有助于保持供需两端平衡并提升供给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任务主要着眼于去产能、去库存等紧迫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目前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着创新投入和产出数量性指标增长迅速,但是质量却相对滞后,尚未完全改变落后的局面。对此,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主要着眼于提升技术创新动力、完善技术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地存续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所应提供的最基本的一项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也体现了政府消除土地资本化负外部性的职能要求。无论是城镇化带来的农地存续的现实压力,抑或是农地存续治理的当前困境,都反映出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制度供给、政策供给、财政供给、资源供给和治理力度上的短板与缺位。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性顶层设计的确立,进一步强化了农地存续的基本公共产品性质,农地存续治理应回归政府公共性职能的基本面,健全"政治锦标赛"而非"经济锦标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并基于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要求,完善制度、财政与资源供给,推进农地存续治理的思路与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需要为主线,其现代化的法治进路落脚于人民的法治需要,其实践机理表现为构筑与人民法治需要相适应的新型法治供给制度体系。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由此展现为人民法治需要与国家法治供给之间形成的二元动力结构。作为国家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供给侧体现了与人民法治需要相匹配、相适应的根本导向,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现代化发展战略。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健全的制度供给,这一供给以国家的立法供给、执法供给和司法供给为主体,是展现优质高效现代治理品质的法律制度供给。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进路中,法治实践展现了与现代治理体系的融合,法治供给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多元力量互动协同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大连必须壮大民营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当前大连民营经济正面临着发展信心不足、创新难度大、成本上升、发展环境等多方面挑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民营经济,就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出去",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