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臧峰宇 《理论导刊》2006,1(11):44-47
从现代性维度审视马克思哲学变革,可见资本现代性经济形态与现代形而上学思辨形态的内在关联,"现实的个人"的现实境遇反映了现代性基本特征。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实质是资本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批判揭露了异化的现实与资本增殖的秘密,同时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意义引向纵深的历史视域。  相似文献   

2.
"塔克-伍德命题"引发了人们对"资本剥削劳动是否不正义"的争论,揭开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序幕。在这场争论中,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以"现实唯物主义"为标准认为马克思反对"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以政治哲学的最高价值为标准认为马克思赞同"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赞同派",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马克思正义悖论"。"马克思正义悖论"的实质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二分,是抛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造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割裂。解蔽"马克思正义悖论",重构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回到马克思理论的自身逻辑,在内容、方法和本质上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貌。  相似文献   

3.
张蕴 《理论导刊》2020,(7):53-61
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对"现实的劳动"本质的揭示,进而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反思为其劳动正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他秉承劳动解放和人类自由这一根本价值追求,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和资本逻辑的社会现实语境展开劳动正义之思,其中蕴含着对劳动主体、劳动动机、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过程的正义性的深入思考,揭露了资本逻辑统治下雇佣劳动关系的非正义性,指明了在更高级的"异质社会"层面实现劳动"实质正义"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运动提供了鲜明的价值航标。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作为具有与时俱进的真理特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冷嘲热讽的语言利剑剥开资本剥削的秘密,以异常激烈的批判精神痛斥资本主义的罪恶,以理性的激情掩埋资本逻辑的恶果,以正义的呐喊凝聚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处勾勒了共产主义的正义王国,他给世人留下的是正义的伟岸形象。"塔克-伍德命题"把正义牢牢地系在生产方式的根基上,强调资本主义的法权关系和剥削关系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因而是正义的。这给充满正义能量的马克思蒙上了厚厚的面纱,把作为正义倡导者的马克思的通常形象掩盖在了主张"剥削正义"的虚幻的假象里。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正义评判是在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语境中进行的。只有从事实与价值、解构与建构的双重逻辑和语境中审视马克思的正义批判,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塔克-伍德命题"的理论困局,还原马克思的正义形象。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层面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是准确把握其思想精髓的关键。透过主客关系的不同视域来看,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有着三重哲学内涵: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生产关系;资本还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这三重哲学内涵分别对应着三个维度的理论诉求,马克思借助对资本概念的深入解剖,建立了三条严密的逻辑论证链,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目的并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旨归在于:首先,通过对资本中对立与统一矛盾关系的辩证考察,完成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其次,通过对资本的唯物史观分析,完成对资本主义正义性的批判;最后,通过对资本蕴含的人本思想进行阐发,实现对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探求。  相似文献   

6.
王巍 《理论视野》2014,(1):41-45
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资本所具有"生产要素"与"社会关系"的双重含义衍生出资本的广义与狭义的双重逻辑,这双重逻辑又必然产生双重作用。从总体上看,可以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维度上,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把握资本逻辑;在领域上,资本逻辑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哲学诸领域有不同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嬗变导致资本的形态及其表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不尽相同。在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分析范式并未过时。  相似文献   

7.
塔克提出"资本剥削劳动是正义的"并冠以马克思之名,这种颠覆性的观点倒逼着人们回到马克思,开启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围绕马克思与正义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马克思认为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赞同派,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产生了"正义悖论"。悖论在割裂描述性和规范性研究进路的基础上,造成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误解。破除"正义悖论",需要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实现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社会制度层面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性,触及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提出了以"物质变换"为特征、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为原则的劳动实践观,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物质财富观,注重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生态观,倡导节约消费的适度消费观,超越资本逻辑、解决社会各种利益矛盾的社会正义观.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发掘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资源,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态视域,为推进绿色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3)
《资本论》视域下马克思的自由观主要体现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不自由的批判和揭露,另一部分是对未来社会即自由王国的美好展望与研究。以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逻辑叙述顺序为线索来论述马克思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这一理论给了无产阶级一个革命的理论武器,而且通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包含历史哲学、历史-社会理论、历史学和实证社会科学三个层次。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代言人对剥削、贫困、解放和社会主义在道义上的关切,以及他对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阐述,对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展望,始终作为价值理念包含在唯物史观的"历史和经济解释"之中。从唯物史观的创立到《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试图使基于人道理想的价值追求与科学历史观相统一,构成一种"革命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全国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主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中国内涵及其理论建设""现代性理论的挑战、困境与分析视角"三个专题展开深入研讨。此次论坛以唯物史观为基点理解现代性问题,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理论张力,反映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声音,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一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盛宴、一次富有成果的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超越了以资本为基础并以"分配正义"或"持有正义"为主题的现当代政治哲学,它是一种以"瓦解资本逻辑"、实现人的解放为旨趣的革命理论。它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寻找扬弃市民社会而使之过渡到"人类社会"的真实道路。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目标,而现实批判性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根本品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两个层面:即唯物史观的一般视野与唯物史观的深层视野。在唯物史观的一般视野层面,实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层命意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与批判,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实现从实践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逻辑转换,这是唯物史观的深层视野,也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同当代西方哲学批判性对话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5.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佣劳动与资本关系的经典文献之一。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斗争需要,通过汲取古典政治经济学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马克思创作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相关范畴,论证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的关系。以雇佣劳动与资本对立关系为基点,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阶级剥削的秘密及其对人类劳动本质的背离。《雇佣劳动与资本》衔接着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对批判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无产阶级逐渐消失论”具有时代意义,对我国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建东 《理论探讨》2024,(1):122-128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相似文献   

17.
所有权、自由、平等、功利是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四个关键词,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所有权与正义、自由与正义、平等与正义、功利与正义这四重向度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权利悖论"进行了立体化分析,深刻揭示了自由主义正义和资本逻辑既相互耦合又相互否定的辩证关系,指认了自由主义正义观不过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主体双方意志自由、契约自由的观念体现,他们服务于且遮蔽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真实本质。与自由主义正义观不同,马克思从超越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这一全新的理论视阈和价值基点来重新思考自由、平等、正义的真实实现,从而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思想史的考察表明,青年马克思出于物质利益问题所遭遇到“苦恼的疑问”,即穷人的存在这一社会问题,而开始告别法哲学阶段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这种现实关怀构成了《资本论》的实际起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彻底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掩盖社会矛盾的本性,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制度根源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没有降低马克思的政治与自由概念,只有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与“自由人联合体”对物质生产逻辑的重新规划中,才能打破现有的价值体系,使社会的异己力量复归于人本身,使自然的必然性转化为自由的自主性.正由于马克思始终坚持在对社会问题的求解中诉求于正义与自由之来临,社会主义才是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是抓好社会主义学习、教育和宣传的核心问题.为使人们牢固确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首先必须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优越性、规定性和过程性,以打好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即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一系列著作中,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直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论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揭露了人的存在的二重性,而且深入到"政治经济体系的结构性机制",揭露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抗性"交换,资本成为"一种普照的光",个人现在受资本的统治。所以,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并不是"提出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经济理论",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即揭露"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