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张九萍 《前进》2008,(3):36-38
近年来,吕梁市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着力破解产业、投入、增效、增收、民生、组织“六大难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刘洪 《广东民政》2008,(11):12-15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将保障民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社会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而给以保障民生和社会建设为着力点的民政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民政工作承担着保障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物质层面的民生,文化涉及的是人民群众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道德规范、价值共识,是更高层次的民生。中共十六大以来,文化和民生问题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安顿民众的精神生命,有效促进了民生改善。新形势下,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雷云淇  付桂军 《前沿》2015,(3):59-61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等人的研究证明,等量的人力资本投资所创造的价值数倍于物质资本。2006年以来,内蒙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财政转移、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物质资本投资等方式极大改善了农村牧区生产和生活环境,改善了农牧民民生状况。但现代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民生的更大改善需要缔造现代农牧民,使惠及民生的路径由物本向人本转化,通过提升农牧民知识资本、健康资本和流动资本提高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才让塔 《人权》2010,(1):31-3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强调要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体现了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和决策。2007年召开的人大会议通过的有关立法中大多是涉及民生的立法,说明民生问题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国家和政府今后所要进行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民生中的社会保障是法治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河北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创新检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新一届班子自去年组成以来,在查办职务犯罪、服务民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近日,就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问题,省检察院检察长蔡宁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8.
林立东 《创造》2009,(1):76-7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描绘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报告强调进一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闪烁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光芒,极大地鼓舞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亿万人民。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车站是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是铁路服务社会最直接、联系民生最紧密的部门之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难点在于基层特别是农村。为此,2003年以来,我市从改善文化民生入手,以农村、社区、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三个三”文化计划,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了中宣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人民论坛》2012,(33):52
报告摘要: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2.
《当代广西》2012,(7):14-17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  相似文献   

13.
许慧玲 《群众》2011,(4):46-48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作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缪军 《现代领导》2011,(7):24-25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根本依据。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实质上是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六十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以及创新的实践过程,充分展现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相比5年前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社会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明确、创新管理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十八大报告着眼于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一次鲜明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推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罗皓予 《今日广西》2010,(19):12-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大事,也是一场中国农村建设的大改革。2007年以来,广西西林县公安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组织民警投工投劳,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支持和帮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也成为新时期公安机关构建警民和谐关系建设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王然 《中国民政》2010,(5):14-19
<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民生是贯穿民政现代化建设始终的核心主题。解决民生问题将成为新形势下民政工作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因此,准确认识和全面理解民生概念,深刻把握民生民政的基本特点,着力创新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制度,对推进民政管理科学化、构建民政工作科学发展体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就业与保障》2008,(11):26-26
科学发展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改善民生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基,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内在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0.
杨宝仙 《今日民族》2008,(11):57-59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