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乐的活法     
父亲是位农民,60岁那年,他开始忧心忡忡,没有劳保医保,老了怎么办? 后来他有了一个梦想,说要是能在城里找一份看门的工作,坐在传达室里看看报纸、听听收音机,每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那将会非常幸福. 而同村的一位看了多年单位大门的老人却从城里回来了,他对父亲说:"看门有什么好,我到现在才明白在家种田那有多自由、多快乐."  相似文献   

2.
抓一把风拧着拧出一首民歌抓一把土捏着捏出一首民歌母亲的民歌像鲜黄的油菜花长满山坡岁月有它的哺育变得丰盈日子有它的滋养变得鲜活母亲的民歌是母亲一生的忧伤和欢乐无论是苦是甜都是味道鲜美的生活母亲给我做的布鞋每一个针脚里都纳进民歌我要走完一生的路程每走一步都有母亲的民歌在唱母亲,我的血管像一条条小河日日夜夜在我的体内唱歌也许有一天,这些血管全都结冰只有你的民歌能把它焐热山村的夜一只只鸟儿归巢了它们有一对比岁月更薄的翅膀一群群羊儿回圈了它们有一身比雪花更亮的衣裳母亲把黄昏关在门外了流浪的风拍得门环叮当作响…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心     
关于母亲的一个情节,一直想写,只是提笔便是沉重。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了母亲一人操劳,毕竟是六口之家,生活的窘迫也就可想而知。乡下没有幼儿园,逢了母亲要下田做事,我和弟弟妹妹们就被锁在院子里。那年夏天,被锁在家里的我领着弟弟妹妹闯了祸,院子里的蚂蚁老是爬到草席子上,很是让人烦,我想起窗台上有一大块像冰一样的农药,母亲经常拿着镰刀砍一些洒到菜园的地  相似文献   

4.
虽然在城里买房安了家,可是每年腊月二十七八,我都会像越冬的候鸟一样南归.老家在千里之外的南方小镇,路途遥远,可再远也是我的故乡. 自我18岁进城闯荡,每年回家过年,父亲都会很早赶到县城的小站等我.一年一次相聚,我目睹了父亲的头发由乌黑利落到双鬓染上风霜.  相似文献   

5.
杨莹 《新湘评论》2014,(22):53-53
曾经,我很是不理解父亲在母亲面前的惜言如金。每次母亲买东西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都是两个字:随便。后来,我遇到了他,从最初的你说我猜渐渐磨合到你不说我也懂,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随便”里蕴含着的潜台词:只要是你买的,我都喜欢。  相似文献   

6.
回乡下老家,每一回老父亲都让我到小院北角的那间破屋里去看看。那是一间早已弃用了的小房。这些年来,家里不用的农用工具,逐渐淘汰的生活用具,都堆在那间房子里。拉一拉,这是风箱。我还是个十来岁孩子的时候,母亲烧锅做饭,用的就是这个风箱。母亲坐在灶门前,一只手往灶里填柴,一只手来回拉风箱,灶里红火苗呼呼直响。我读中学的时候,家里支了省柴灶。我读大学的时候,家里开始烧煤炉。再后来,家里也从城里买来成罐的液化气。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风箱从厨房挪到了这间小屋里。  相似文献   

7.
"时间像个推子,一不小心就把头发畔儿向后推了半尺!"他刚大学毕业那年,回到老家,父亲摸着自己光秃秃的脑袋这样对他说。他脸上虽然笑着,心头却忽地一软。那一刻,他坚定了要把父母接到城里的打算,谈不上让他们享福,但至少在身边有个照应。60岁的父亲却再次坚定地说"不",说以他的身体,再劳动个10年根本不成问题。父亲说:"与其去城里拿个木剑练太极,不如拿个锄头在乡下种地。  相似文献   

8.
绿荫浓情     
挑着家庭重担的父亲,在崎岖的生活道路上跋涉了大半辈子,日见苍老了。父亲的这些变化着实让人心疼,我就想让父亲到县城与我同住,让他享几天清福。父亲却过不惯城里的生活,老是牵挂农村老家的树,离开了他的树,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常常住不了几天,就急着要回去。说是回到乡下老家,坐在自己的树园子里,看日出日落,看云聚云散,听树儿和清风细语,心里才踏实,生活才有滋味。其实,父亲也不是不会享福,他是离不开他那绿色的事业。父亲的老屋在河套平原的一个小村落里,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每到春天,梨花飞雪,杏花吐艳,绿林间花香…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总记得母亲给我讲她和爸爸来石河子看房子的故事,那时候我还小,在爷爷家待着,父母到石河子看房子,房子刚交工,地下管道长长的地沟还没有填埋.母亲和父亲边走边聊着天,说着说着话,母亲一回头父亲没了身影,赶忙返回找,发现父亲掉到了地沟里.回来给我讲述的母亲笑得乐开了花,每每带我经过曾经地沟的位置,依然会给我讲起这个故事.那时我才知道,在我生活的小镇外面还有一个城市,叫石河子.  相似文献   

10.
正如今,父亲滕代远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母亲也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但是有关他们相爱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1938年8月,一辆从新疆开来的大汽车经过广阔的沙漠地区,驶向兰州。汽车驾驶室里坐着著名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稼祥,他是去苏联治病后回国的,车后载着一群刚从苏联回国的莫斯科东方大学八分校的毕业生,其中有我的母亲林一和同学王友、张松、罗云、朱光、张功成等人。母亲回忆说:"路  相似文献   

11.
走失的棉田     
正秋天的阳光真好,温暖干爽。我把棉被拿出来放到阳光下晾晒。小半天工夫,棉被蓬松得像刚烘烤出来的面包,厚厚实实。我不由把脸贴到上面,闻到了棉花的清香味道。这几床棉被,都是母亲去年做的,用的是自家棉田里的新棉花。可是,今年我家的棉田已经没有了。父亲说,种棉花不赚钱,村里人都不种了。很多村民把玉米种上,就扛上背包去城里打工了。秋收时回来几天,把玉米收了,种上麦子,又扛着背包走了。一年下来,打工赚的  相似文献   

12.
正1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初次来到这个世界我敢说,没有谁比我听到了更多的马蹄声也没有谁像我那样整日整夜地枕着马蹄声入眠更没有谁像我那样每天等待那串马蹄声的响起就像等待日出和日落2我是红军的女儿,出生在1935年11月1日。母亲说,那天,在我的故乡湖南桑植,父亲派来照顾她的卫生员因事外出了,屋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就在这时,我  相似文献   

13.
女母儿与母儿亲燕子我在城里成了家,便把住在乡下的母亲接来。母亲在临行前仔细地洗了头发,穿着每次出门时穿的那件新衣服,辗转坐车,终于来到了我家。我问母亲到城里的感觉如何,她说:“城里的人太多,车太多,闹得慌。”我说:“妈,那您就不出屋,整天呆在家里。”...  相似文献   

14.
读书真好     
关于书,古今中外的先哲们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说。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生活中的阳光和鸟儿的翅膀。高尔基也说:’’每一木书是一级小阶梯,每向上爬一级,就更脱离牲畜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的生产观念。” 我更欣赏美国物理学家凯勒说过的一句话:“一木新 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小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产海洋……” 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就像天上彩云,雾里长虹,令我无限想往的意愿时时萦绕在心,只是无缘外出游览。不能出门,只好用读书来弥补心中的那份缺憾。下班以后,把喧嚣推出门外,静静地坐在小书房里,与巴尔扎克‘攀谈”,…  相似文献   

15.
学会感恩     
前不久,从报纸上看到一封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生儿子的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道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这位63岁的父亲称儿子在大学“玩潇洒”,每次给家里去电话都是要钱,甚至偷改学校的收费通知,虚报学费。为了攒钱供儿子读书,父亲到村里的砖厂兼做苦工,母亲找了一份看孩子的差事,妹妹辍学给人家当了保姆。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沈阳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的一次“摸底抽查”显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不但没有使孩子懂得感恩,反而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态:凡是我要求的父母都应该给,否则就是父母无能。…  相似文献   

16.
梦里的乡关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牵牛吃草的一方家园,就是母亲一声声的叮嘱,父亲坐在一旁沉默着吧嗒吧嗒抽烟的姿势,在岁月里,它就像一杯米酒,清香的味道,让人久久地回味。远嫁他乡这些年月,已有小20年了,那绿色的火车皮,粉底黑字相间的济南至乌鲁木齐的车票,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17.
<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小时候,每当这个旋律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我就梦想,长大后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人民检察官。父亲1998年考入额尔古纳市检察院时我才8岁,在一个小孩子单纯懵懂的世界里,父亲穿着一身绿色的检察官制服,特别威武,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自豪。那时,我认为当检察官真好。2000年母亲下岗了,在外面自己找活干,每天早出晚归,特别辛苦,没有时间照顾我。父亲虽然很忙碌,但还是肩负  相似文献   

18.
难忘延安     
自从少年时学了著名诗人贺敬之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那几句出自肺腑之言像奔腾的热浪,一直在我的胸中翻滚: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多年来,延安行一直是我的宿愿。今天,机会终于来了。我要在这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60多年前毛主席率领红军、八路军艰难转战过的地方,寻觅革命领袖和前辈的足迹。  过了黄河,车行在宜川县境内那沟沟岔岔的黄土丘陵上,眼前的景物在缓缓地移动,我的思绪在飞速地变化着。陕北,它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时下正是阳春四月,油菜花儿黄,千树万树梨…  相似文献   

19.
正小时候,我家烧火做饭一直用大豆秸秆。母亲每次往灶台里添豆秸之前,都仔细地把那些含有豆粒儿的豆荚掐下来,堆在一边儿,待有空时再将里面的豆子扒出来。母亲说:"烧了白瞎了。"母亲几乎做每顿饭时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个"简单劳动",虽然每次收获不多,但架不住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一段时日下来,攒下来的豆子也有十来斤之多。一次,母亲的手指被豆毛刺儿扎了。她起初没在意,哪知第二天手指感染,肿得像根红水萝卜,疼得直冒汗。我立即陪母亲去医院,挂号就医、  相似文献   

20.
车费     
正父亲今年已经76岁,大半辈子在农村耕种锄耪,从没有进过城。秋后,我打的把他老人家接到了城里,想让他享享福。车到了地方,父亲见我给出租司机50元车费,心疼地说:"哎呀,300斤大白菜没有了!"看着父亲那心疼的表情,我劝慰道:"人挣人花嘛,您别心疼。咱上滨河公园看看吧,可大了,比咱们家的庄稼地好玩儿多了!"父亲摇头,说:"让我看看宽敞的街道、绿树红花和高楼大厦就知足了,省点儿门票钱吧!"为了让父亲开心,我灵机一动,骗父亲说:"我正好有两张赠票,不花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