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明浙东大儒刘宗周(1578-1645)提出以慎独之学统贯儒家圣学,以此发明人心本然之善,以益于世道教化。宗周所建构的慎独立极之学,是心性合一之学,是本体工夫统贯之学,是救世证圣之学。宗周对朱子"独知"说,既有审慎的批评,更有重要的推展发挥,使"独知"概念不仅具有本体性的理论地位,更成为工夫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独知既是独体之知,可上达天命之性;更是慎独工夫,可与《中庸》诚明之道相互配解。《中庸》言性到极致处,终不脱于尽心;《大学》言心至极致处,终不脱于复性。性宗与心宗,在极致处通贯为一体;在工夫论上,则归宗于慎独。宗周通过参合《学》《庸》,以其独体论和慎独工夫论,全面克服了宋儒心性论、工夫论中的支离之病,充分呈现了宗周理论建构的统贯圆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三人本体工夫学说的学理解读,本文指出:王阳明“合本体工夫而一”之说,涵有两大思维向度,即“一悟本体即是工夫”和“由工夫见本体”。刘宗周、黄宗羲师徒二人承续了“由工夫见本体”的工夫路向,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黄维元  尉浩 《理论学刊》2007,(5):101-103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多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概念。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德论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视域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将德范畴与心性联系起来,提出德乃心得之于天命之性的德性本体论,主张通过尽心诚意、致良知以成就德行,因而具有鲜明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卢梭主权学说的理论前提是自然权利理论和社会契约学说.卢梭将基于社会契约而形成的"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称为"主权者",而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由于卢梭把公意与众意、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在理论基础和结论上存在矛盾,也没有明确指出谁的意志代表公意,所以既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也带有神秘性和唯心性.在保守主义者眼里,卢梭代表了不受约束的自由,代表了对权威、秩序与传统的挑战,代表了个人主义的极度泛滥.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既引进了贡斯当、伯林等自由主义思想家对卢梭学说的批评,但也出现了崔之元等不少学者为卢梭辩护.卢梭人民主权学说的思想光芒及其理论缺陷,仍然给我们以启迪,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朱子将"志"解为"心之所之",是心所发出的一种情态,在"成德"的过程中,"志"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作用,"立志"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夫。"意"作为"心之所发",与"志"同属于"情"的范围,二者对"成德"有相似的作用。但朱子晚年特别重视对"志"与"意"的辨析,在"志"与"意"之辨中,朱子认识到"立志"对"诚意"的辅助作用。再者,朱子晚年对"立志"有特别认识的原因,还在于朱子看到了"敬"的工夫有所不足。朱子接受了胡五峰(胡宏)的观点,以"志"来补敬之缺,但是朱子从未放弃过主敬的立场,格物以下的工夫更不可缺少。以上主张皆体现了朱子晚年工夫论的精进和细密之处。文章通过以"志"为中心的概念诠释,分析朱子的"立志"工夫以及与其他工夫的关系,以探究朱子对"立志"工夫重视的背后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6.
论儒家之“诚”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儒家学说的重要范畴之一.儒家认为,"诚"是人应当具有的重要德性,是人们完善自身的道德力量,同时还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在当今时代,弘扬儒家诚信精神,对于抑制拜金主义,激励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加强道德修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实现社会的"和谐"是中国古代众多的思想家不懈追求的理想,明末大儒刘宗周亦不例外.本文以刘宗周的道德理想主义为契入点探讨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明中叶哲学派别上,廖纪基本上属于王阳明的实心实学流派。在哲学理念特别是心性学说上,廖纪同王阳明甚为相近,是明中叶实心实学流派中的重要成员。在经典文本上,廖纪与王阳明都是高举《礼记》中的《大学古本》批评程朱的《大学今本》,高举《中庸古本》批评程朱的《中庸今本》。在性学上,廖纪与王阳明都主张性一元论,极力批评程朱学派的性二元论。在心学上,廖纪与王阳明都从"体用合一"的"实心"论高度继承与补充了程朱学派的"心论。"在经世实学上,廖纪和王阳明一样,也大力提倡"爱君之诚,忧国之心"的"明德亲民"论。  相似文献   

9.
李二曲心性实学论心性修养的初步工夫为:通过"内外交修"和"从心性入微处着力"做功夫,由外及内,一步一步返回到意识本体深层,最终获得心性本体.  相似文献   

10.
曾凡朝 《理论学刊》2007,(6):104-107
杨简的易学视野下的工夫论以人心自明自灵为前提,强调“不起意”。它以“毋意”为纲,以止绝意、必、固、我为内容。杨简所谓的意不仅仅是指私欲和从个体之“小我”出发的意念,而是指游离于本心自然发育流行之外的一切思维,一切不合乎道德本能的意识活动或意向状态。必、固、我是意态的表现。意起欲兴,人心始昏;意起而私,物我裂分。明心显道,惟有“毋意”一途。毋意就是顺循人所固有的灵明良心善性,“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这样,工夫和本体在此得到了完美而有机的统一,心学的本体论和工夫论在内在理路上得以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