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阶级的主体,其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发展大局中的紧迫问题。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采取双向导流为主最终合二为一的方案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即农村(农民)城市(市民)→居民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强调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农民工,工会要把农民工组织起来,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使他们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成为工人阶级坚定可靠的新生力量,成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  相似文献   

3.
融入城市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如何实现城市融入,需要多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机制跟进。当前一些研究过于强调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建构和培育,有强化社会分割和"阶层壁垒"的倾向,实质上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有效融入。应该超越社会资本,用制度保障农民工实现城市融入。首先,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思考农民工城市融入,需要宏观上的区域协作和城乡统筹,结合小城镇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统筹考虑农民工的就业、发展问题,健全农民工自由选择的渠道和路径。其次,进行制度创新,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全覆盖。再次,推动农民工公共参与,实现认同转换,逐步融入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朝阳区总工会以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为重点,广泛开展岗位能力提升、技能培训、技能人才助推等活动,全年培训农民工2.3万人,在推动农民工素质提升和稳定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农民工的普遍好评和社会的赞誉,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朝阳特色的农转工培训就业援助之路。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民工素质提升体系从2016年4月开始,区总工会就积极协调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区教育委员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相似文献   

5.
刘飞 《工会博览》2009,(5):118-119
农村“留守子女”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当前户籍管理制度的“副产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子女”的数量会进一步加大,“留守子女”的教育、成长问题日趋凸现出来。农民工留守子女往往缺乏应有的教育,容易出现“情感饥饿”、性格缺陷、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等“留守综合症”。 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事实表明收效甚微。“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于结局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当今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存在着很大缺陷的基础上,分别从家庭教育的缺乏。学校教育的缺陷;社会整体发展的不良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当今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然后针对遗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再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从完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阐述了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点击     
"无论是农民工就业,还是大学生就业,以及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都时刻摆在我心里。因为我认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政府参事曾添贵建议,提高珠三角外来农民工的准入门槛,凡进入珠三角就业的外省农民工必须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逐步把低素质劳动力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从1999年北京市总工会着手为外来务工者建会算起,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十多年来,市总工会在农民工培训、就业、入会、维权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让农民工在首都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爱护。如今,北京市各级工会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在机制、措施、手段上下工夫,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困难、要维权找工会已经在农民工中成为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4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74亿人。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组织和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4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74亿人.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组织和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津冀直通车     
<正>工会开展常态化制度化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六送"服务今年以来,天津市总工会持续开展为在津工作的农民工提供"六送"系列服务活动,即送岗位、送技能、送维权、送健康、送温暖、送文化,这是市总工会倾心为农民工服务的重要载体,将"农民工服务月"变成"农民工服务年",使为农民工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篮球场、心理疏导减压站、职工书屋……今年以来,一个个工会工作站挂牌成立。同时,"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春风行动"等系列就业专项活动,为农民工送岗位、送  相似文献   

12.
2012年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中国最大的农民工就业导航社区工众网发布《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2年度报告》,报告对农民工的"幸福感"、"情绪倦怠感"、"社会距离"、"社会支持"四项指数进行了分析.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分析结果是:主要来源于个人生存层次的需求满足,对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的幸福感最低.  相似文献   

13.
《工会博览》2004,(6):76-76
山东省设立全省统一的失业预警线,规定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也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日前提请山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是山东第一部就业法规,在全国  相似文献   

14.
2012年2月8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工众网发布了基于2043位农民工调查的《农民工"短工化"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农民工就业存在一个相当普遍的"短工化"趋势,也就是水平化的高流动状态. 调查表明,66%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25%的人在近7个月内更换了工作,50%的人在近1.8年内更换了工作.而且,"短工化"趋势逐年递增.从调查来看,2004年开始上一份工作的农民工,工作平均持续时间大约为4.3年.而2008年开始上一份工作的农民工工作持续时间缩短了近一半,同时失业状态持续时间也显著缩短.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民工在用工单位中获得内部提升的空间相当有限,超过1/3的农民工在上一份工作期间薪酬、技能和管理层级均无提升.然而,农民工在用工单位间的流动也是"水平化"的,多数农民工换工作后并未获得职业地位的提升.这种趋势在代际、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技能等因素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近日下发通知,取消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4项限制。  相似文献   

16.
潘华 《南风窗》2012,(5):36-37
地方各级政府把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计划生育等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2012年春节刚过,浙江、江苏、北京、安徽、吉林等地便先后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一方面,返城之后,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放弃了原来的工作,重新开始求职;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犯罪人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来源地省份随城市化进城表现为一定的“梯次性”,犯罪人口的性别严重失衡,犯罪年龄与文化程度低于城市居民的犯罪人口。农民工犯罪人口中的初犯和偶犯居较高水平,谋生方式由以往的分散式就业向“打工”方向集中。农民工犯罪人口的经济生活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正>全国各级工会着力加强为农民工服务工作五年内建档困难农民工全部脱困日前,全国总工会举行农民工服务工作暨推进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现场经验交流观摩会,2016年以来,各级工会把农民工入会服务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了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根据全总印发的《农民工工作规划(2016—2020年)》,工会将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55%以上的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每年为300万名农民工提供就业和创业培训;到2017年底,在县级以上工会普遍建立以农  相似文献   

19.
正收入分配问题直接关系亿万职工切身利益,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中国职工的收入增长达到与经济增长同步,但职工群体之间及其内部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高度重视。职工队伍内部收入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一)从职工队伍的整体构成看收入水平目前,国家统计局主要从3个口径公布全国职工的年均收入水平,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农民工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发布的预测信息显示,今年春节后将有970万外省农民工南下广东,其中260万左右的人没有明确的就业岗位。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广东省第一季度就业需求预测只有190万人。(2月9日《新快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