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2021,(7)
正【提案背景】当前,互联网平台发展迅猛,青少年是上网主力军,部分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引发的悲剧事件屡见不鲜。分析表明,青少年沉迷网络和其所处的青春期生理阶段有关:一是青春期的心理反抗,最明显的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通常表现为与父母、老师、周边人产生反抗情绪,严重者甚至反抗社会,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青少年个体确立同一性以及产生同一性混乱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在该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成功度过该阶段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同伴群体环境等对青少年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必须优化以上四项社会环境以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邹彬 《学理论》2012,(9):209-210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娱乐成为我国媒介和受众最为热衷和关心的主题之一。同时由于电视行业市场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导致了电视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如今的电视泛娱乐化的趋势对广大青少年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同时也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王小元  朱文媛 《学理论》2012,(12):56-58
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结晶,作为信息化传递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当前,青少年逐渐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体之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青少年成长等内部原因和社会大环境等外部原因的共同影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5.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上海市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主要考察了电视、电影/碟片和网络等以视觉传播为主要形态的影像媒介中娱乐节目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重点考察了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内容偏好这两项媒介行为变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偏好媒介暴力节目类型对青少年的涵化效果较为显著,媒介接触时间的多少与涵化效果并无显著关联性。除此之外,还考察了人口学变量对青少年暴力认知和态度的影响,发现性别、家庭关系和学校关系等变量对青少年的涵化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第二、大众媒介的作用正在日益加强。这里的大众媒介指电视、录像、电影及音乐。八十年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加强。据调查,美国的每个家庭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七小时零八分钟。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平均每周要看二十五个小时的电视。青少年从初一到高中毕业,平均要观看电视节目两万两千小时,比实际上课时数多一倍。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交谈和思考生疏了,他们正在变为机器人,成为电视机的附属品。无怪乎,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众媒介的普及,液晶屏幕机、电视游戏机、世嘉五代机、计算机相继进入家庭。城市青少年玩电子游戏机逐渐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电子游戏厅里,一些青少年在业余时间,甚至在上课时间与大型座式机为伴。从1993年起,青少年与电子游戏机的密切接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大量接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1)
道德榜样体现出社会的价值导向,道德榜样教育会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而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正确认知榜样的力量,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道德榜样日趋淡出青少年的视野,明星偶像崇拜成为风潮,究其根源在于树立榜样的缺失,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树立榜样脱离现实,内容脱离生活;另一方面,宣传媒介娱乐化,虚拟化,宣泄化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营造良好的榜样环境,来塑造青少年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王田堂 《各界》2008,17(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互联网在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特别是对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好奇心强、爱模仿且辨别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来说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大量的青少年网络现象和网络问题,与网络环境直接相关。公共信息受到污染、游戏经济的巨大诱惑、社会各方责任意识的淡漠,都是环境恶化以及产生青少年网络问题的潜在原因。依照公共行政的相关原理,本文试从强化政府责任、协调各方力量、净化外部环境来探寻青少年网络环境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闲散青少年是我国现阶段违法犯罪的高危群体。社会排斥对闲散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社会角色、人际关系、价值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使闲散青少年正常社会化严重受挫,导致其违法犯罪等偏差行为产生。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一 导言 “今天,由于大众媒介到处都有,人们除了工作和睡觉外,用于大众媒介的时间超过其它任何活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的论述言简意赅地揭示出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各种教科书,加上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课下同学间的交流,构成了广大青少年获取前人文化科学知识、接受现存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学习各种社会规范的主要途径。然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显示,"媒介化生存"已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生活的逼真写照。媒介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组织媒介",成为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林,2013)。可以说,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从而改变社会。网络媒介的出现和演进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而且对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交谈方式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Web2.0与3.0时代社交媒体的崛起与兴盛,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交媒体甚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编织并使用社会关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在1995年颁布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以后,双休日这一概念就在中国大地出现了,双休日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从表面上看,双休日仅仅是人们多了一天的休息时间,而事实上它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必将产生巨大的效益,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中指出的:“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双休日的实行必将改变人们传统的休闲方式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必将改变人们对工作、事业的态度,它必将推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双休日资源,激发广大青少年自觉运用时间资源;促进社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诱导青少年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跨世纪新一代;是摆在青年研究、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9)
青少年犯罪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三大社会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数量上升、犯罪案件恶性程度加剧、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等态势,这些问题不仅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同时也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提出相应的治理预防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6、17世纪是英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秩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问题更引人注意。本文从青少年不良社会行为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一时期英国青少年虽有一些不良行为,但其程度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并没有导致社会危机的出现。究其原因,英国的社会传统及政府采取的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盟军敢死队、魔法门、还有红色警戒”,“当然是古墓丽影”,“最棒的是星际争霸!”……面对记者的提问,游戏玩家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喜爱的游戏。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事件之后,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沉迷网吧、沉迷电脑游戏反响强烈,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张青方一、青少年期的心理社会发展从本世纪初青年心理学家的创始者霍尔的《青年期》开始,青年心理发展的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青年期研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公器的传统媒体,一直被受众寄予厚望,并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媒介组织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却日益显现出一些与其职责相背离的骄躁和不稳定来。尤其是在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冲击下,突发事件频出,严重损害了媒介的形象。一方面,网络媒介作为突发事件的放大镜会加速推促媒介组织在泥泞中越陷越深;但是另一方面,组织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重要的传播工具,却也可以迅速帮助媒介组织摆脱困境,重塑形象。  相似文献   

20.
媒介消费是指消费者为满足个人需要而享用媒介服务的行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网络、手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介已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媒介消费的首选对象,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强化网络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统筹规划,运用新媒介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新媒介消费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