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少奇善于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他不仅较早地注意和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而且具有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他的主要贡献体现在:最早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开拓了两类矛盾学说的先河;明确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论述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和群众闹事的原因;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对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的社会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而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并强调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并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索,丰富和发展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江泽民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放在新时期“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中加以认识,使其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充实,解决的方法更完善。  相似文献   

3.
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同时,它又是人民具体利益不一致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1.物质利益矛盾更加突出。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个人利益的实现主要由集体和国家直接调控,收入差距也不大,加之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集中精力搞阶级斗争,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多集中在政治思想领域,而物质利益矛盾处于…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利益格局的裂变引发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社会转型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民内部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必须通过建立完善权力监督机制,改革领导干部任用制度,强化社会控制力;完善干部思想教育制度,促使各级干部关心群众疾苦;畅通人民群众的维权渠道,正确、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减少矛盾的发生等渠道,完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机制,才能够有效防止矛盾的发生和增多,才能够有效解决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5.
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矛盾凸显期”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面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提高领导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第一人,其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区分以及处理矛盾的方法,对于当前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社会变革时期,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格局分化变更、思想观念错综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实生活中人民内部各种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质,在大力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中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就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与阶级社会的利益矛盾相比 ,既有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也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 ,在横向上表现为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在纵向上表现为个人、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 ,由此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结构。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必须坚持以经济方法为主 ,同时还要注意综合运用其他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益博弈: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博弈,就是各种利益在不同主体动态地运行和分配的过程。利益博弈的运行方式有负和博弈、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三种形式。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根源于利益的矛盾或利益的冲突,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过程就是利益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的过程。新时期要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关键是要正确地运用好利益博弈,在利益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健全体制机制,牢固树立合作共赢的利益意识,规范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运行,保障合法利益、惩治不当利益和违法利益,最终实现"正和博弈",即各种利益规范合理流动,利益主体间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逐渐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也出现了经济利益性矛盾突出、矛盾的群体性增强、矛盾的成因和演变复杂、对抗性明显增强等新的基本特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党必须高度重视和落实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根源上减少和消除各种矛盾产生的原因,为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矛盾解决,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坚持综合治理,健全各种机制,建立新的社会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11.
浅论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群众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群体性事件基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群众工作是我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法,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要树立群众路线的观念,把群众工作作为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首选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差异和矛盾的关系,学界曾有两种说法:一说差异就是矛盾,一说差异不是矛盾。两种说法都不全面。从二者的一致性上看,或者说从内在差别看,或者说从矛盾的发展过程看,差异就是矛盾;从二者的外在差别看,或者说从矛盾的性质看,差异不是矛盾。我们应该将二者的内在差别和外在差别统一起来来看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公安机关在处置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运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了"群体性事件柔性处置理念"这个核心观点,阐述了其提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论证了刚性处置手段和柔性处置手段在处置中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1)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2)思想解放和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3)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坚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是加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四是加强法制建设,以完善的法律规范来影响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形成。  相似文献   

15.
公安部“南京会议”后,各级公安机关在警民关系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要结合当前工作实际,从制约警民关系建设的几个客观因素出发,立足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公安本职工作,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要从警民关系建设中公安机关努力的方向入手,增强队伍凝聚力、治安掌控力、执法公信力和形象传播力,力争通过自身转型和政策调整,进一步强化群众基础,在民心中建立起自己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在处置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运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手段。劝说就是其一。影响劝说的因素主要有劝说者、被劝说者和劝说环境。要获得理想的劝说效果,必须运用得体的劝说技巧,如培养个人魅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相济、标签法、以害怵之法等。  相似文献   

17.
公安机关错案是指在侦查活动中,公安民警由于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规定而办理的依法应予纠正,并应追究违法责任的案件。它具有主体特定性、主观过错性、行为违法性、后果危害性和应受惩罚性等特征。公安机关建立错案追究制是提高民警素质,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公安工作适应国家法律建设总体需求的需要,是解决公安执法与法律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是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内部监督的需要。建立错案追究制应遵循科学、合法的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区别划分,责任自负的原则;人人平等原则;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处罚公开原则。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带来社会矛盾增多叠加的负面效应。当前基层农村矛盾纠纷呈现个人与组织、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占主导地位,纠纷与群众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并大多数为涉法矛盾,群体性纠纷日益突出,群众非正常解决问题的增多、而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偏少,对抗程度增加等特征,深刻认识矛盾纠纷,弄清矛盾纠纷的态势、成因、性质,做好主动直面应对,并按照不越级、不错位、不包办的化解原则,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运用,大力推行矛盾纠纷预警制、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引发矛盾纠纷责任追究制,才能从源头上消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教育培养中存在重数量和轻质量、保持党员先进性和实际的功利色彩之间的一系列矛盾,我们必须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利用网络载体,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培养的长效机制等方面应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