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毁人必毁己     
很为李斯惋惜,他是很有才华的政治家。一篇《谏逐客书》,便使秦始皇心悦诚服收回错误成命,从此如“泰山不让土壤”,如“江河不择细流”,广招天下贤士,图谋一统大业。本来,他是可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然而,李斯重爵,他的权力欲、升官欲太强,于是一次又一次地铸成大错,留下了后人难以宽恕的历史污点。 诬陷韩非,是李斯的一大历史污点。和李斯一样,韩非也是客卿,也是很有思想、很有韬略的政治家。我们至今仍可在他的《孤愤》、《五蠹》、《说难》等洋洋洒洒的论著中,看到他的杰出才华。然而,李斯客不了韩非,大有周瑜那种“既生瑜,  相似文献   

2.
正韩非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总集。全书由55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大都出自韩非之手。除个别文章外,《韩非子》的各篇之名均表示该篇主旨。另外,关于这本书的创作由来,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可见该书不仅是韩非在逆境中不屈精神的象征,还饱含着他大量的心血与智慧。《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他认为"法""势""术"是治理国家最重要  相似文献   

3.
韩非有部重要著作叫《说难》。谈的是游说人君的种种难处,以及化“难”的办法。在《说难》中韩非指出:游说人君是件令人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事,稍不谨慎则大祸临头。譬如玩龙,人有时可以骑在龙背上,但龙的咽喉下有大片逆鳞,如不小心触到逆鳞,龙就要杀人。人君就是龙。不过,说人者倘若能自觉地不去触摸逆鳞,事情就好办了。这关键是要善于美化、扩大人君所自豪自得的心理亮点,同时竭力掩盖以至消灭人君自丑自怍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我买过冯友兰的两本书,一本《新事论》是1945年10月商务印书馆的再版书,一本《新知言》是1948年1月商务印书馆的再版书。前一本是抗战时期写的,作者在"自序"中说:"自中日战起,随学校南来,在南岳写成新理学一书。此书序中有云‘此书虽不著实际,而当前有许多实际问题,其解决与此书所论,不无关系。’此书成后,事变益亟,而另写一书,以讨论当前许多实际问题,名曰新事论。事者对理而言,论者对学而言。辨理者谓之理学;说事者谓之事论。对新理学而言,故曰新事论。  相似文献   

5.
一位古人的不平李志远首先自我介绍一下,在下是那个既卖矛又卖盾、既夸矛又夸盾、自相矛盾的古人。自从《韩非子·难势》的问世,关于我“自相矛盾”的事便传遍天下,以至成了人们的笑柄和抨击的靶子。实事求是说,错就错了,只要后人能由此取得教训,我便由衷高兴,所以...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的要求,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法治不排除德治   韩非论治国,阐明“二柄”,即刑与德,也即法与德。在其《二柄》中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人主自用其刑事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也。”对于韩非的这套治国之术,张荫麟先生说:“林语堂云,半部《韩非》治天…  相似文献   

7.
许慎在注解《说文解字》时,大量地征引文献并广泛地采纳通人之说,为我们今天阅读和研究《说文》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因此,对《说文》引证村料本身的研究分析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一位领导在《人民日报》撰文说:“只有向问题叫板,才能让群众叫好。”“向问题叫板”,就是实实在在“破解群众办事难、政策落地难、保障民生难、权益维护难、基层强化难”。“向问题叫板”。就要体现在“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活动成效落实到最基层、体现在最基层。”  相似文献   

9.
忠列御史     
鸡叫三遍了,御史大夫周昌还在伏案书写奏章,夫人吴娥端着一碗醪糟轻轻地走了进来。周昌端起碗一口气喝掉,啧啧称赞:“真甜!”吴娥是姑苏才女,满口乡音:“侬真的要去揭龙鳞?”周昌说:“不是揭。是谏。”吴娥说:“侬是读过韩非《说难》一文的,君王和龙一样喉头下都长有杀人的逆鳞呃,  相似文献   

10.
正从字面上理解,论资排辈与以事择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恰恰都是说的用人问题。它们之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所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用人理念和导向。论资排辈是靠资历、凭年限用人。以事择人则是以事业需要、岗位需要,论能力、凭实绩,看谁更合适。孰是孰非,不言自明。无须赘言,一目了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干部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要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把制度执行力和  相似文献   

11.
韩非的政治思想是法、术、势三者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个体系的逻辑起点在哪里 ?它又是按照怎样的一个线索展开的呢 ?一、韩非政治思想的起点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正如有人早已指出的 ,韩非继承了他老师荀卿的人性论主张 ,并把它发展到极端 :任何时候任何人的本性都是唯利是图的。我们首先看看没有血缘的君臣关系是靠什么来维系的。韩非在《韩非子·饰邪》(以下凡出自《韩非子》的引文 ,只写篇名 )中指出 :“故君臣异心 ,君以计畜臣 ,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 ,计也。害身而利国 ,臣弗为也 ;害国而利臣 ,君不为也。臣之情 ,害身无利 ;君之情 …  相似文献   

12.
张怀瓘是唐代最大的、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书法美学思想家。首先,他的著作之丰富是空前的。这主要有:《书断》三卷,《书议》、《书估》、《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各一卷,此外,还有《玉堂禁经》、《文字论》、《论用笔十法》等。其次,他的理论体系之完整是空前的。其《书断》一书,史论结合,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十体,各述其渊源,系之以评判。中卷、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以体分,其中神品二十五人次,妙品九十八人次,能品一百零七人次,前  相似文献   

13.
主持编写《信念永恒》一书的同志,一再要我写一篇缅怀马兴元同志的文章。面对要求,我很踌躇,既不能违心地推托,无话可说,又不能不讲真话,说空话。党的十七大以后,政治改革正指向权力过分集中,党内民主化已经摆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我国曾一度兴风作浪的虚报浮夸风又“死灰复燃”,这个问题在某些地方已相当严重。一些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某种政治或经济利益,说假话、办假事、报假产值、造假效益、列假政绩等等弄虚作假、争名夺利的行为,给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和影响。一、当前虚报浮夸的几种现象1、竭泽而渔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企业资金使用上的短期行为。从帐务上表现为:预提费用增加,资金的补充和有效投资不足。不少企业少提或不提折旧和大修理基金,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对词创作独到的见解倾注在她的《词论》中,她在《词论》中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评论了柳永、张先、宋祁、苏轼等人的词作,反映出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辩证艺术观点。  相似文献   

16.
读了《再论认真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①(以下简称《再论》),对该文作者和某同志(《再论》所称《经济》一文的作者)的争论,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再论》提出要“平心静气地实事求是地开展讨论”,我很赞成。因此,我们还是从有文字根据的争论着手。以下集中三个方面对《再论》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再论》认为,他与某同志的争论,“主要在于,是不是可以把非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把“社…  相似文献   

17.
新民晚报2003年12月28日刊登的记者王欣采写的通讯《便民浴室还需“添把柴”》,在第十三届上海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千字的短通讯是记者饱含深情写出来的一篇佳作。像“洗澡难”这样的事,在眼下的上海并不算新闻,不要说是杨浦区、闸北区等旧房简屋比较集中的地段,即使在黄浦区、静安区等中心城区,不少居民依然有“洗澡难”之苦。但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媒体似乎对这样的“苦情”关注不多,着墨更少。而这篇通讯脱颖而出、“立得住脚”,其基点就在于“情”。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0,(8):49-49
韩非是法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战国后期韩国人,贵族出身。韩非是儒学思想家荀子的学生,但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韩非口吃,不善于说,但很善于写,著有《韩子》五十  相似文献   

19.
《太和篇》是《正蒙》十七篇的第一篇,集中论述了张载的天道论哲学。《正蒙·太和篇》共分为二十二章,其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二章分别以太和之道、虚气关系、理学纲领为主题。第二章所述之虚气关系,既蕴涵于第一章的太和之道,又贯通于第十二章的理学纲领。由于这三章的主题和意蕴具有相关性,因而可以作为一组加以解读。在《正蒙·太和篇》中,这三章所涉及的理学概念和思想意涵不仅最重要,而且历来的解读和研究分歧也最大。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正蒙·太和篇》这三章进行新注新评。这一新注新评,将基于张载理学的虚气关系,辨识并确认张载的理学纲领,从而以新的视角对《正蒙·太和篇》这三章涵括的天道论、心性论乃至知识论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20.
周倩倩 《唯实》2014,(1):85-87
<正>一、游民与游民意识游民即游食之民,指既无恒产又无居所的流动之民。游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严寄湘在《救荒六十策》中将游民定义为"不农、不商、不工、不庸者"。王学泰的《燕谭集》指出,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由士农工商四民组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