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黑格尔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辨证的完整的概念,只有在对善和恶的扬弃即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良心,从而确立真正的道德信仰。因此,作为对善的愉悦的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就成为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强调注重正面教育环节("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环节("耻感"教育),道德教育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中国古代先贤特别重视"耻感"在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并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仰确立的"耻感"文化。研究和借鉴"耻感"以及中国"耻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荣感)与个体自我否定评价活动(耻感)的辨证统一中能完整地理解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  相似文献   

2.
孟庆湖 《前沿》2011,(18):168-170
时下,社会道德的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且不道德的现象已经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现实社会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是"耻感文化"的内涵在社会转型的推力作用下发生了蜕变,造成了社会成员的集体心理迷失。重塑"耻感文化",扶正"耻"的路标,是当前道德建设之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邹兴平  王芝华 《湖湘论坛》2008,21(1):83-84,105
中华民族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耻感意识,但在目前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失范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道德建设任道而重远。而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耻感的缺失,耻感教育已迫在眉睫。要从历史渊源、逻辑层面和现实需要等方面解析耻感教育是现代道德建设的基础,探讨如何加强耻感教育,以此促进现代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本文简要地追溯了我国"耻感文化"的源流,并从顾炎武《廉耻》一文发轫,阐述了党员、干部之"士大夫"的知耻明荣问题。  相似文献   

5.
罗诗钿 《理论月刊》2012,(10):160-164
当前,社会无耻现象有蔓延之势,不少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和教育者对此深怀忧患意识,并极力倡导耻感教育。然而,什么是耻感教育,耻感是否可教,如何开展耻感教育?学界并没有一个一致的意见。文章在澄清以上问题的同时,提出:必须根据耻感的道德层次开展耻感教育,根据耻感的形成机制开展耻感教育,重视反面教育在耻感教育中的作用,以提高耻感教育乃至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宋玮 《传承》2010,(21):142-143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耻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耻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耻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耻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耻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耻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耻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耻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珠玑名言。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  相似文献   

9.
树立荣辱观重在知耻、有耻--论羞耻感与荣辱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愈渐泛滥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可见,荣耻不辨,耻感消解,确有“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的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知耻和知荣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知耻是对是否知荣的验证,仅有知荣,很可能只是追求虚荣而已。显然,在价值观的范畴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有“耻感”。耻感作为对善的否定性把握,是对恶的抑止力和为善的激发力,是为善祛恶的内驱力。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显露无遗的情况下,当应特别重视“耻感”的问题。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尊重和自重人格,也就是保护和激发耻感,从而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这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条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司马牛 《前进》2006,(7):55-55
谈到如今一些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的现象,有学者断言,是由于国人耻感的弱化、麻木所致。于是,他们开出了加强荣辱观教育、弘扬“耻感文化”的药方。这也确实不失是一剂济世良药。知耻对于人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就曾有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现实的问题是,胡锦涛同志概括的“八荣八耻”,通俗易懂,人人明白。不少人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明白得很,可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往往是非不分、荣耻不辨了。个中原因,说到底无非是私欲作祟。细想想,凡是…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上的“耻”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否认和贬抑,是一种负面的否定的评价,耻感就是羞耻感和知耻感。羞耻感主要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绪体验。知耻则是对在认识理解耻辱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耻辱的自觉的规避和抵制和抗拒。道德耻感源于人格和道德品质的缺陷。耻感丧失则意味着个人为防止进一步过程而设置的最后防线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2.
杨娟娟 《青年论坛》2009,(2):138-140
日本人在集团社会里,大多数人存有他律的耻意识和自律的罪意识。依据“耻意识”按照相同的规则一起行动,对集团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接受了他人的恩情的话则一定报恩。“罪意识”是自己能够意识到背叛了自己所属的集团,注重自律。而森鸥外的文学作品《舞姬》体现了耻与罪意识的重要特征。从小说的主人公去德国留学经历可以清晰了解,日本人的耻意识的统一性、责任感以及报恩意识。罪意识在日本自古就有,但是自己意识到背叛了集团时,耻与罪意识在同一个人物同时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陈晓明 《求索》2008,(3):73-75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曾经发挥了道德教育、稳定社会、凝聚民族等积极的社会功能。在传统孝文化有所缺失的当今社会,弘扬孝文化显得十分必要,它不仅是构建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资源,而且弘扬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当代社会道德体系,有利于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应对当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第一要义,重视"耻感"教育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辨是非,是一条十分清楚的价值界限。没有是非观念,那就是堕落的开始,必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知耻是关系到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和教育。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爱憎、喜厌等感情,也是人们的一种正义感、责任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等。培养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对于和谐人际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道德气氛,尤其是对于个人坚持道德原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人们选择道德行为和履行道德义务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道德认识的提高为选择道德行为提供了认识基础,但并不能保证就能够实行道德原则的要求。一  相似文献   

16.
邱仁富 《桂海论丛》2010,26(1):19-24
主导与引领有着本质的不同。引领必须从隐匿在主导的影子中游离出来,才能使主导增强针对性,也为引领性与多样性关系进入正轨提供条件。当代中国不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主导、而只能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两个层次: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二是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必须要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的人文特征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注重对耻感的张扬。  相似文献   

17.
亟需呼唤华夏传统美德冯树鉴当前虽然再三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但对精神文明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内容,目前亟需有较系统的道德教育。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有一套完整的道德准则,可以概括为"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相似文献   

18.
正古人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可见,"耻"既是人之为人的底线,也是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危的道德防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道德修养为第一要义,青少年的道德践行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维持和强化.本文以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述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传统孝文化有很多优秀的道德内容是青少年德育不可忽视并需要借鉴的,但是,当前社会转型、制度变迁,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孝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出现混乱.孝文化的当代际遇,不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孝文化来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