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纳苏”、“诺苏”等20多个支系,早在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过着游牧或农耕为主的生活。云南是彝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大部分市县都有彝族分布,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据1997年底统计,全省彝族人口4284万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六大方言;彝文文献达万卷之多,真实地记述了彝族历史、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科学文…  相似文献   

2.
1988年,《彝族诗文论》和《论彝诗体例》两部彝族诗学经典译著相继问世,这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学发掘研究的又一成果。翻译整理这两部彝族诗文手抄本的康健、何积全、王子尧、王冶新同志,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十分可贵的。 我国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勤劳智慧的民族,由于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才使得把丰富的彝文经典保存流传下来,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彝族古代社会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3.
彝语在我省西北地区,如在毕节、大方、威宁、水城、赫章、六枝、盘县等地广大彝族同胞中广泛使用着。是彝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它与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彝文文献的文法相比更为细致复杂,表达更为明确具体。古彝语与现代彝语有其区别,又有其内在联系。现在就我省西北地区彝族口语中的句子结构作简要说明,并用当地通行的彝文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以便为进一步抢救并研究彝文文献作必要的基础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彝语言文字承载着彝族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等重任,其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处理直接影响着彝族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在30年历程中,规范彝文字信息处理技术产生了一大批令人鼓舞的成果,彝文信息处理在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正开拓前进。应继续加强彝文信息化处理研究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彝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由祖国大家庭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缔造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边远省份,明清以前基本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区。明代彝族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地方政权,并用彝族文字书写了大量有关历史、哲学、历算、宗教、医药、文学、夫文、地理等内容的历史文献,广泛流传于民间。除彝族外,贵州其他少数民族同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世代口耳相传。这些都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急待挖掘和抢救,以期得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一)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不仅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而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多方面的文化,哲学思想也不例外。本文中将要论述的《西南彝志选》就是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彝族民间和彝文文献中的"咒语"的产生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及其有关问题。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民间相信咒语可以致人于死地,咒语也可以致鬼于死地。毕摩的彝文文献中有大量地相关文字记载,在民间也进行不同形式的诅咒活动。分析研究咒语的内容及其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及民族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妈妈的女儿》作为凉山彝族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之一,常常在彝族新娘出嫁当日与同伴们共同吟唱。诗歌原本通过女儿之口表达出旧社会中彝族妇女对买卖婚姻的憎恶和对婚姻自由的渴望之情,现在主要表达新娘对父母的不舍之情。长期以来,这首长诗都以口传形式流传在凉山各地,由于其主题和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彝族群众喜爱。通过对《妈妈的女儿》的口传程式上的分析,助于我们更理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有利于彝族民间叙事诗的收集和整理。  相似文献   

9.
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古代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彝族遍布贵州高原各地,但主要聚居区域是耸立在滇黔毗邻的乌蒙山区。千百年来乌蒙山一直是彝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衍之地,是孕育发展彝族古代文明的摇篮。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崛起与发展,对贵州古代的民族关系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彝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彝族历史文化悠久,有自己古老的民族文字,大批的彝文典藉、金石碑刻仍传流至今。其次,彝族在历史上曾在贵州高原建立有罗殿国、罗施鬼国、自杞国等民族政权,有自己严密的政治、社会、军事组织制度,保境拓疆,雄长一方。其三,伴随中原历代王朝的开道拓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由原始部落社会跨入文明社会门槛,比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要早。 (一) 彝族漫长的远古史前史和族源迁徙,限于汉文文献资料的残缺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聚讼纷云,难于定论。但是,据彝族文字记载的大量典藉(近年以来已经翻译出版了相当的史料)说明,彝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十分悠久,它曾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又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由君臣师匠的产生直到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斑斑青史在彝文典籍中均可梳理探求。 据贵州彝文文献《彝族源流》记载:彝族的历史久远,自哎哺时代开始,彝族历史经历了  相似文献   

10.
生生不息流传的彝族《指路经》,是彝族先民留下的巨大财富,是彝族同胞共有的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李陶红 《今日民族》2012,(12):18-22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汉族有过年,彝族有‘二月八’."在彝族人口比例占了86.1%的昙华乡,春节只算得是彝族的"小年",而"二月八"才是彝族人心目中真正过年的日子."二月八"还有另外的名称——插花节,源于当地流传甚广的咪依噜和朝列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三月会”里跳“左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定古称茅阳,被誉为“左脚舞之乡”。而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三月会”既是“左脚舞之乡”的重要标志,又把牟定彝族同胞一年的快乐推到了极致。 康熙41年(1702 年) 修的《定远县志》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南东岳宫赶会、卖棕笠、毛毡、麻线,至晚男女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跳左脚至更余方散。”算得上是三月会最早的文字记载。 “三月会”为什么要跳左脚舞?关于这个问题民间传说甚多,流传甚广的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牟定坝子芦苇丛生,人烟稀少,坝子中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引发洪水危害百姓。彝族小伙阿里和彝族姑娘阿罗是…  相似文献   

13.
洪瑞阳 《创造》2013,(7):86-87
建水县素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称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特殊的民族构成和别具一格的风情习俗,孕育出众多令人赞叹的艺术形式。在建水县的山区、半山区和坝区的村寨里,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花灯。它不同于玉溪、昆明的汉族花灯,又有别于楚雄州的彝剧,它是一种既有花灯韵味、又具彝族音乐风格的花灯。在民间,有人把它称为"彝族花灯"。历经六百多年的发展,建水彝族花灯已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成为云南红河州花灯艺术中独具一格的一支。  相似文献   

14.
位于滇东南的丘北县境内彝族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神奇的祭祀舞蹈--羊皮鼓舞.这种舞蹈一般只在办丧事时围棺而跳,送葬时在棺前引路而舞.据当地彝族老人的推算,羊皮鼓舞大约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以前曾在很多彝族村寨都跳,现在,只有该县八道哨乡姑租村流传着这种舞蹈.  相似文献   

15.
彝族非语言交际习俗是彝族民俗语言的一种形态。在社会交际活动中,非语言交际方式虽然不能与语言等量齐观,但它以自己独特的作用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语言重要交际工具之一。在彝族社会传承文化中,非语言习俗的丰富多姿及其特殊作用,是有声语言难以取代的。这里,我从民俗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谈谈彝族非语言交际的身势体态语习俗,标志语习俗和非语言的声音交际习俗。  相似文献   

16.
纸书彝文献数字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民族之一;彝文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字之一;彝文献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古文献之一.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知道彝族古代文明吏,还能知道彝族古代文明史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主要是凭藉彝文和彝文献记载.总共6卷,长达3000余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纸书彝文文献研究成果,只用了6张光盘就将其全部内容收录其中.通过这一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对民族文献保护和民族文献研究有极大的作用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56个民族,约使用120多种语言,汉族、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其他的50多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是壮语,约有1500万人使用。不少少数民族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如不同地区的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布央语,景颇族分别使用景颇语、载瓦语、浪速语、勒期语,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族语、西部裕固语。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创造出相应的文字,各民族共使用30多种文字,蒙古、藏、朝、维吾尔、哈萨克、锡伯、哈尼、布依等民族使用一种文字,苗族使用5种文字,傣族使用4种文字,壮族、彝族、景颇族、傈僳族使用…  相似文献   

18.
彝文系彝族及其先民语言的书写符号;彝文古文献乃彝族先民的图书文物;呗耄是彝族及其先民的知识分子,对彝文和彝文古文献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研究彝族古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毫无疑问,应当是彝文古文献对彝族古代社会历史的记载。然而,史家们往往对彝文古文献的历史价值持怀疑态度,至今有关彝族古代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9.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在战胜洪水之后,由始祖笃慕主持,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一个方向迁徙、拓疆,将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形成古代南中具有影响的民族。后世的彝族把这一次重大的历史活动称为“六祖分支”。弄清“六祖分支”的史实,对于编写彝族历史和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约五百万人口,集中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  相似文献   

20.
黄忠瑶 《传承》2010,(12):158-159
生存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对隔绝的彝族具有相对独立封闭的传统文化。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祭司"腊摩"手中延续、散布和流传至今。但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彝族传统文化渐失,祭司"腊摩"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通过分析祭司"腊摩"在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引起广大学者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关注,意识到祭司"腊摩"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