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虽然,天空一如往常的湛蓝,阳光下的歌声和笑脸也依旧如昨天,但是,我们不会忘记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我们需要彼此询问一声:“I care,do you?”(我关注,您呢?)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在我们身边,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一些不幸的生命与艾滋病的交锋,他们可能是普通人,也可能是知名的艺术家。当生命遭遇了悲剧,我们将何去何从?又该思考些什么?  相似文献   

2.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我们非常城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缺少。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3.
《时事资料手册》2004,(1):71-76
从1981年美国诊断出全球首例艾滋病起,短短20多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6000多万人,其中2000多万人的生命被夺走中国内地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目前,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总数累计为100万人,并且艾滋病病例报告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世纪瘟疫”?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胸佩象征着关爱艾滋病患者的红丝带来到北京地坛医院,与3名因输血感染的患者一一握手,这感人的一幕体现了中国政府防治艾滋病的决心和信心。“相互关爱,共享生命”,这正是2003年艾滋病日的主题。为此我们编辑了一组专题资料,帮助读者了解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形势以及有关防治艾滋病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城市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个城市的841位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性知识水平和对性及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态度。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具备一定的性生殖、艾滋病和性保健及性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对性持较为开放的观念;对在家庭和学校开展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持肯定态度。调查还发现,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性知识水平越高;父母性知识水平越高,对性及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态度也越积极。  相似文献   

5.
《时事资料手册》2008,(1):89-89
“世界艾滋病日”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07年度世界艾滋病报告显示,全球目前有33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来了!     
《时代潮》2001,(21)
很多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可当身边出现艾滋病时,又往往惊慌失措,反应过激曾经有一位因静脉吸毒而感染艾滋病的青年说,他以为只有同性恋或嫖妓才会感染艾滋病,而与人共用针管不会。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因一次酒后"找小姐",感染了艾滋病,这不安  相似文献   

7.
本刊点评     
正(2018/4/26—2018/5/10)14月26日,河南邓州市一对夫妇39年收养了9个弃婴,因不满父母坚持让养子女读书,老两口唯一的儿子与他们断绝关系。本刊点评:只见生活苦,难懂菩萨心。独生子与父母断绝关系让人叹息,也更加敬佩这对夫妻的坚持,希望他们的儿子有一天能理解、体谅父母的选择,正是因为艰难,才显示他们的爱多么伟大、无私!  相似文献   

8.
邹声文  姚大伟 《传承》2007,(1):20-23
温总理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会孤单,因为有好多人在关心你们。”2006年1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部分艾滋病致孤儿童和患者到中南海参观并座谈。上图、下右图:温家宝总理和孩子们在一起;下左图:座谈现场。  相似文献   

9.
陈燕 《公民导刊》2004,(12):16-17
艾滋病,一个并不是那么可怕但往往人人闻之色变的字眼。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这样的病人或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如果有一个艾滋病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对待他们……  相似文献   

10.
教材版本:苏人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第四课“不能选择父母”第二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父母为养育我们所付出的艰辛,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理解天下父母同心。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用懂事的心让父母感受儿女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的话题没有因为我们的关注变得轻松,相反,却一天比一天沉 重。 艾滋病出现至今不过20多年,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艾滋病正 威胁着全球人类,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妇女的健康生存。在非洲,它的 流行使得数十年来在妇女儿童保健方面取得的成绩毁于一旦。面对艾滋病 魔的肆意蔓延,人类在苦苦寻找治愈途径的同时,也许能做得最好的就是 预防。这是世界艾滋病日一贯宣传的主题,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近百年来科学的收获如此其丰富 :我们不是鸟 ,也可以腾空 ;不是鱼 ,也可以入水 ;不是神仙 ,也可以和几百千里外的人答话……诸如此类 ,哪一件不是受科学之赐 ?任凭怎么顽固的人 ,谅来“科学无用”这句话 ,再不会出诸口了。然而中国为什么直到今日还得不着科学的好处 ?直到今日依然成为“非科学的国民”呢 ?我想 ,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 ,有根本不对的两点 :其一 ,把科学看太低了 ,太粗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信条 ,都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这一类话。多数人以为 :科学无论如何如何高深 ,总不过属于艺…  相似文献   

13.
面对艾滋病     
寺人 《中国保安》2004,(22):26-29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北京的地铁里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著名演员濮存昕和徐帆做的艾滋病宣传公益广告。“如果我得了艾滋病,我肯定不会告诉任何人,然后自己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安度自己的余生。”一位刚刚有了孩子的母亲在面对艾滋病问题时对记者说道,“我一定不会再把它传染给我的孩子。”面对艾滋病,更多的人表现出恐惧与不知,如何面对艾滋病,如何正确地认识它,这个已经离我们不再遥远的词语。  相似文献   

14.
论体系     
关于体系问题,不能采取绝对的态度。要想构造一个永恒的无所不包的“体系”,是根本办不到的。恩格斯指出:“在一切哲学家那里,正是‘体系’是暂时性的东西,因为体系是从人的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中产生的。”(《费尔巴哈论》第8页)大家都知道,矛盾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克服,整个世界处于矛盾不断被克服而又不断产生的过程之中。因此,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是暂时的。然而,尽管体系是暂时的,却仍然是必要的。因为零散的知识不能形成为一门科学,能够成其为科学或哲学的,必须是一个有根据的概念系统。因此,我们讲科学或哲学,就不能回避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因为住在离中关村不远的地方,所以有幸与几位酷爱音乐而又在专业领域造诣很深的老科学家成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听音乐的时候,他们难免谈起音乐与科学的关系。渐渐地,他们的宏论睿思也启发我这晚辈来班门弄斧地聊一聊人类文明这两大领域之间,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这辈人对科学的理解有着特殊的背景:在我们应该上学读书的时候,却被那样彻底地剥夺了学习科学的机会,于是只能  相似文献   

16.
12月1日是一个沉重而重要的日子,一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来临.我国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快速艾滋病增长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2002年累计数字已达100万,这意味着每千人中就有1个艾滋病感染者.11月27日,央视<面对面>栏目对中国艾滋病预防控制领域的首席专家邵一鸣研究员进行了专访.邵一鸣说,他现在最担忧的问题是,我们国家正处在艾滋病真正大流行的前沿,我们还是处于以高危人群为主的一种流行状态,能不能阻断它们进入到一般人群,这是一个能不能在中国控制艾滋病的关键,而且这个时间给我们剩下的已经越来越少,我们进入快速增长期已经十年了,我们绝不可以再丧失亡羊补牢的最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声音     
《中国妇运》2007,(2):38-38
■“坚强、努力、奋斗、向上!”——新华社报道,2006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佩带红丝带迎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15名艾滋病致孤儿童和患儿。温总理在一位16岁艾滋病患儿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题词。■“你的工作是不是跟《暗算》中说的一样?”很多人见到王小云第一句话就会这样问。“在破解了SHA-1的那天,我去外面吃了一顿饭。心里有些兴奋,因为自己是第一个知道一个世界级秘密的人。”——破译了“白宫密码”的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王小云日前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相似文献   

18.
邓瑾 《公民导刊》2004,(2):38-40
对于艾滋病人,社会一直提倡给予他们人文关怀。但当人文关怀具体成一件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内容冲击或震荡着我们传统的思维。对于艾滋病人的人文关怀,不但考验着我们每个人对尊重生命的理解.也在考验着社会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19.
目前澳门博彩业发展迅速,导致不少服务行业的职位需要轮值工作,这就导致了家庭中父母之中一人或者两人都需要轮值。由此引发我们去探讨澳门青少年偏差行为与父母轮值工作模式以及管教模式之间的关系。根据探讨的结果我们建议政府为母职设立津贴,增加托儿服务、增设日夜间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当然,父母也要增进与子女的沟通,尤其是父亲要更多地参与管教子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人阶级的典范、“铁人”王进喜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我想,这是对正确的“压力”观的形象、准确的表述。现在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不肯找活干、靠父母退休金过日子的“吃老”一族?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感受到或认识到生活的压力,觉得反正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