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厚虎 《国际展望》2012,(1):34-47,115,116
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带来了国际政治权力资源的变化,文化、科技、知识和信息等软实力资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催生了软实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国家外交形式并正改变着外交的内容,由此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软实力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共外交的理论支撑,而公共外交本身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路径。中美软实力战略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对公共外交认知的差异。本文在比较中美软实力战略的视角下,从公共外交的主体、受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等方面来分析美国公共外交的特点,同时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公共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上海世博会则是我国集中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舞台。中国通过举办世博会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展现了国家的软实力及自信和包容的大国智慧,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的真诚愿望。世博公共外交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得到世界媒体的肯定与赞誉。世博会已经圆满闭幕,但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方兴未艾,有必要对世博公共外交实践进行客观评估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的公共外交获得了长足发展,引起了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它们对中国的公共外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评估,涉及到中国公共外交的缘起、发展历程及开展公共外交的资源与制约因素、中国公共外交实施体系等诸多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对中国未来发展公共外交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二战后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二战后日本文化软实力构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逐步实施,摆脱了战争和侵略的形象,较好地应对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摩擦和各种威胁论,发达、环境友好、和平、民主、礼仪等词汇已经成为新的日本形象代名词。以软实力为主线,从公共外交视角剖析二战后日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战略,对于我...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基础上,给予宗教充分的政治信任,促使宗教进入中国公共外交实践。中国宗教公共外交从产生到兴起,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审慎到积极的发展转型过程,形成了搭建国际宗教交流平台、举办大型国际宗教论坛、积极加入国际宗教组织、开展宗教互访和对话等多元形式。中国以制度化方式确立了宗教公共外交的规范基础、工作方式、目标对象和灵活空间,制定了规范宗教公共外交的法律体系,形成了多主体协同配合的工作方式,交往对象的设定趋于精准化,并赋予宗教团体较大的灵活度。中国宗教公共外交也面临安全风险和竞争风险,虽然其并非宗教公共外交本身的内容,但却影响着宗教公共外交的范围和成效,需要进行风险防控。中国宗教公共外交的未来发展,应致力于提升交流层次、建构国际化组织平台、扩大对象范围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实现宗教公共产品对内供给和对外交流的双重拓展,促进制度稳定性和创新性的同步提升,推动"五大宗教"和"民间信俗"的多轨发展,达成增信释疑和软实力建构的双翼任务,巩固国家认同和宗教认同的并行建构,以及着力"内涵式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双向强化。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社会化两大趋势的作用下,"公共外交"这一外交新概念、新形式正在成为当代外交实践的鲜明特征之一,甚至更多地被视为对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进入各国外交政策的顶层设计。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外交只有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才能不断释放自身的潜力,消除前进中的阻力,获得更多更大的外部发展机遇和空间。中国应转变国家中心主义的传统思维,构建和传播具有中国价值观特色的国际公共关系理念,优化公共外交议程目标、力量布局和工具手段,进而提升中国公共外交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大国中,英国是开展文化外交比较晚的国家,但是其文化外交模式独具特色,不仅成为文化外交领域的后来居上者,其与时俱进的文化外交战略、官方与非官方机构相结合的文化外交推介机制也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榜样.冷战结束后,面对国际社会软实力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英国更加积极地对外开展文化外交,努力借文化外交提升其软实力,以期继续发挥其"帝国余晖"的世界影响力.梳理英国文化外交的历程、总结英国文化外交的运行机制和主要方式、探讨其成功经验,有助于全面了解英国的文化外交模式.同时,对于中国文化外交的开展和文化外交模式的建构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要提升国际活动能力和影响力,塑造本国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其外交内容和方式必然要注入新元素。民间外交日益成为中国顺应历史走向、迎合时代潮流的重要外交突破模式,有利于推进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世界"的价值追求。民间外交及其模式创新对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并提升中国软实力建设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中长期使用"人民外交"的提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官方外交关系,政府间外交成为发展和推动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形式,"民间外交"开始得到越来越普遍和广泛的使用,而"人民外交"及其意识形态色彩则在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的理论探索和政策调整过程中逐渐淡化。本文基于新中国的外交实践,对"国民外交""人民外交""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梳理,厘清了"民间外交"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共外交:风生水起正当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公共外交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9年冬,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表明公共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获得了重要提升。尽管中国的公共外交机制目前仍处在建设和磨合中,但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局面已经展现出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中非关系深入发展,贸易、投资规模的扩大使中国对非关系硬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但中国依然缺乏将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巧实力的工具。中国在非洲广大群众当中依然缺乏公众吸引力。鉴于中非之间的文化差异,中非关系应当在官方的政府间平台以外开辟空间,以努力在双边关系中推进建设软实力和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不断确定并调整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目前已发展出了四种典型的公共外交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外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参考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经验,对于推动和开展我国公共外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过去十年来,即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期间,中国军事外交牢牢把握和运筹战略机遇期,全面贯彻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防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认真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围绕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促进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增进与各国军队间的友好合作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独特战略作用。十年来,中国军事外交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以和为贵"的军事外交大理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军事外交大格局,并发展了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军事外交大开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军事外交也将在党的指引下,继续坚持"以和为贵"的军事外交理论,完善和发展既有的军事外交格局,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践行公共外交,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知华派是指了解中国,对中国持友善态度的外国公民。培养外国公民中的“知华派”是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在目前公共外交“从政府到他国公众”的垂直结构与“从公众到公众”网络结构并存的二元实施模式中,通过对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实践从“官办外交”到“民办外交”的有效转型方式。中国高校是外国青年认知中国的重要平台。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高校在服务于国家的公共外交和国家整体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为改善国家形象并扩大全球影响力,使公共外交在外交战略中得到强化,公共外交组织趋向多样化,对西方国家采取"吸引"与"说服"的策略,对独联体国家采取"操控"但同时弱化意识形态的策略。俄罗斯强化公共外交的主要原因有: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国际舆论环境的恶劣。考察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公共外交战略的基本状况,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公共外交应突出扩大文化多元和平等参与的理念;加强新媒体建设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注重外交效果的评估和反馈。  相似文献   

16.
自从“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它便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冷战期间,美国公共外交,“作为美国向其他国家宣传美国生活的一种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公共外交这一传统角色逐渐失去了意义,并“消沉”一段时间,直到“9·11”事件之后,公共外交再次成为政界和学界讨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60年的新中国外交实践在捍卫和扩展国家利益、顺应时代潮流和伸张国际正义、积聚和善用国家软实力、转变外交模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新中国的外交理念也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世界观、时代观、利益观、和平观、统筹观等。中国外交的丰富实践和先进理念相辅相成,正在为中国继续发展为世界强国奠定基础。在今后40年(即共和国百年庆典时)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外交将在构建和巩固新的国际多极格局和国际体系、推动亚洲共同体建设、引领战略思维、承担大国责任、预见世界变化和提升实践艺术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和富有成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经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当代中国外交奠定了有效的组织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基础。由于国家强有力地控制着社会,因而中国外交决策体现出高度的国家自主性,社会层面的外事信息难以输入到中国外交决策进程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大众、公共舆论以及知识分子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开始增强。当代中国外交体现出国家对社会力量的政治动员以及经济资源的汲取能力,这有助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贯彻执行与实施。  相似文献   

19.
张迪 《当代世界》2009,(2):59-62
妇女外交是中国党和国家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妇女对外交往工作始终遵循该时期党和国家的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为整体外交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国妇女儿童事业服务,以民促官、官民并举,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妇女、妇女组织和机构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是在周边国家塑造命运共同体意识,主题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抓手是拓展人文交流。中国自身在周边公共外交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解释清楚周边公共外交的理想追求、在文化层面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公共外交有着诸多误区以及在具体操作层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为此,中国应当勇于探索,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指明其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地方;破除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误区,创新文化沟通思维,发展共同价值观;摆正心态,优化周边公共外交的整体布局,壮大公共外交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