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 0 3年是欧盟建设的关键一年 ,也是欧洲一体化空前艰难的一年。经济上欧盟国家竭尽全力避免通货紧缩风险导致经济衰退 ,保持经济货币联盟的稳定。政治上同时面临扩大与深化的调整任务 ,须应对多方矛盾。外交上努力实现共同外交的重大突破 ,并调整与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关系 ,以维护世界多边机制 ,并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经济面临增长和稳定双重压力2 0 0 3年 ,欧盟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降低 ,《稳定与增长公约》框架下的经济政策陷入促进增长和维持财政稳定的两难境地。美元持续贬值更增添了欧盟国家扩大国外需求的难度。虽然年终出现经济…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的困境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从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致使出口、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锐减.2008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为5.6%,低于2007年的8.1%.  相似文献   

3.
爱沙尼亚是最早从苏联独立出来的国家之一。独立后,爱沙尼亚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1996~2007年(1999年除外)经济年均增长为8.2%,成为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乃至世界其他转型国家的样板。2004年,爱沙尼亚加入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开放、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爱沙尼亚经济之所以能够成功转型,其主要经验是:成功地进行了货币政策,使宏观经济保持了稳定;通过鼓励投资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简化税制以获得经济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行对外开放,保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爱沙尼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2008年经济增长下降为-3.6%,2009年更下降为-14.6%。爱沙尼亚经济为什么会从高增长一下迭入深谷,除金融危机这一重要的外部因素外,我们深入探讨了其自身的体制性和政策性原因:一是建立在较为单一产业——房地产业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不可能长久;二是建立在贷款繁荣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持续;三是过度依赖外资的经济具有很大风险性;四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使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脆弱性。金融危机暴露了爱沙尼亚经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致命弱点,也向中国及其他转型国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2008年新加坡政府关注民生问题,政府工作卓有成效,政治社会稳定;经济上受金融危机影响,新加坡经济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进入衰退,2008年经济增长只有1.1%,大大低于2007年7.7%的增速;外交上积极参与东盟事务,加强与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合作和交流,并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展开经济外交,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一、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推动下 ,本地区的经济也在复苏。预计2004年的全球产量将增加5个百分点 ,全球贸易总额(包括商品与服务)将增加8.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同时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预计2004年东南亚的GDP的增长率将达到6.2 % ,整个东南亚的GDP将增长7.3 %(亚洲发展银行2004)。区域经济之所以蓬勃发展 ,主要是因为主要经济体(即美国和日本)工业生产增加 ,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需求持续上升 ,以及信息通讯技术产业(简称IT产业)好转…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的出口贸易:冲击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这次"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全球市场信心的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2008年11月6日,IMF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2%,发达国家整体下降0.3%,这将是二战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其中美国下降0.7%,欧元区下降0.5%,日本下降0.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下调到了5.1%.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是25616.32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6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与往年相比,增长速度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7.
杨芳 《现代国际关系》2015,(2):32-38,63
英国经济在2008~2012年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而陷入衰退与低迷,于2013年逐步迈上脆弱复苏之路。2014年,英国经济增速明显,在发达经济体中,可谓"一枝独秀"。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英国内部看,卡梅伦政府以"有选择"紧缩、促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政策与灵活的财政政策相得益彰是主因。未来一段时间,受英国大选、欧元区经济低迷与欧洲地缘政治变化等因素影响,英国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减弱,但仍将是欧盟的"优等生"。  相似文献   

8.
2001年欧盟与欧元区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欧洲内外有关重要机构对2001年欧洲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一再调低:从2000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3.3-3.4%,直至2001年6月底德国慕尼黑ifo经济研究所预测的德国经济今年仅能增长1.2%.但到7月中旬,气氛又稍有好转.目前普遍预测欧洲经济2001年将增长2.0-2.5%.2000年欧盟与欧元区经济增长率达到3.4%,创10年来最高记录,这是在当年特别有利的世界经济环境和欧元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取得的.显然,这是两个不可持续的因素.因此,2001年欧洲经济增长有所减速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在考察1980~2008年拉美增长与贫困等数据时发现,拉美地区存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经济现象:一方面经济呈增长状态(虽然增幅很小),但另一方面贫困率却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只有当增长率超过3%时贫困率才开始下降.作者将拉美这个特殊现象称之为"增长性贫困"和"3%拐点假说".索罗一斯旺增长模型的引入在理论上检验了增长可以减困和"3%拐点假说"的"增长性贫困"存在的依据,诠释了1981年以来智利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公得以并存的现象,解释了分配不公会降低增长对减困的弹性的事实.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有些相关在欧盟和美国是失灵的(如"3%拐点"),有些则没有失灵(如"奥肯定律").重要的是,在比较欧盟和美国等经济体时发现,欧美社保制度的减困效果在拉美基本是"失灵"的,在作者估算中发现拉美地区社保制度的减困幅度和减困系数都远远小于欧盟和美国,并发现拉美社保制度的减困效果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差距,之所以出现"增长性贫困",除初次分配不公和初始贫困率较高等其他因素之外,与拉美社保制度在改革之后存在一些问题存在高度相关:在缺乏再分配作用的同时,个人缴费率较高,对参保人遵缴率和缴费密度的要求较高,这与拉美就业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冲突,参保人难以满足,导致替代率逐年下降;这一制度问题对制度外非参保人员形成负面影响,导致预期低下,进而致使制度覆盖面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比改革前还要低.拉美式"半覆盖"社保制度却使其"合法性"逐渐开始演变成一个"政治问题":2008年11月阿根延私有化社保制度的"国有化事件"和两年前厄瓜多尔私有化社保的"骚乱事件"可视为颠覆其"合法性"的开端,可见,拉美私有化社保模式将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0.
亚洲金融危机后 ,新加坡经济步入缓慢增长的波动周期。2001年 ,由于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电子产品周期性衰退等因素影响 ,新加坡经济陷入独立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经济出现负增长2%。2002年 ,新加坡政府出台总值相当于GDP8.4%的配套计划刺激经济 ,并酝酿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提出要攀登知识经济的新高峰 ,“打造新的新加坡”,经济终于有所回升 ,增长率达到2.2%。2003年对新加坡人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受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及SARS的阴影笼罩 ,新加坡经济早日复苏的希望未能实现 ,全年的经济增长仅为1.1%。一、2003年的经济表现(一)全年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