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盟的气候变化政策起源于欧洲环境保护运动,其形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欧洲环境运动的发展为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早期基础;围绕着《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和履行议定书中欧盟提出的各项承诺,该政策正式形成。在后京都时代,欧盟又提出了气候变化扩展政策,该政策成为欧盟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依据与基础。哥本哈根会议后,欧盟出台了“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政策:行动起来重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欧盟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战略。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联合国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分别以《公约》及《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决定的形式通过会议成果文件,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应把握机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基础四国"机制的由来"基础四国"(The BASIC Countries)是由巴西(Brazil)、南非(South Afric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个主要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下的谈判集团,取四国英文名首字母拼成的单词"BASIC"(意为"基础的")为名。"基础四国"机制于2009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在中国的倡议和推动下形成。[1]自此之后,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相互依存和复杂化的世界中,国际合作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日益多面化、重叠化和复杂化。克服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对全球努力和合作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这需要共同的努力,以及让全球治理为所有国家和人民更好运行的新思想。全球治  相似文献   

5.
<正>欧盟是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虽然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欧盟引领国际气候谈判的话语权和领导力量有所减弱,经济危机也或多或少影响了相关投资,但欧盟并没有放弃一贯的政治诉求,内部低碳发展决策和行动也没有停滞,并取得了相当成效。这对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特别是如期达成有效公平的"2015年协议"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伟 《国际展望》2010,(2):42-57
哥本哈根会议表明,国际气候政治斗争最终落脚于国际政治经济新制度的建构,这启示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气候制度的安排。英国是世界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2009又实施了《气候变化法》,成为世界第一个以立法手段单方面为国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下限额的国家。本文立足该法,从整体上研究了英国能源气候政策的演变轨迹,对于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路径和做法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借鉴其有利于我国实施科学发展的部分,可以为我国实施能源气候战略决策,走低碳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2015年堪称"气候变化年",因为2015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将就2020年后的国际气候机制进行最后谈判。由于此次大会事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和前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相比,当前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不仅表现在从环境、经济和伦理上理解气候变化问题,而且不断从更广泛视角即安全视角审视气候变化问题。2011年,联合国安  相似文献   

8.
孟璐 《工会博览》2010,(7):213-213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闭幕,低碳减排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而我国作为碳排放的大国,面对较为苛刻的低碳减排要求更是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势之下,正确解读哥本哈根会议,以便迅速展开低碳减排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解读哥本哈根会议的同时,提出低碳减排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此为转折,气候变化的国际争论逐步转向地缘政治大国(或集团)的博弈。①此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继续保持激进的姿态。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之前,欧盟提出了在2020年前其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减少20%的目标。同时,  相似文献   

10.
第十五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于2013年11月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与会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帝国主义新表现、社会主义发展路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任务和行动以及会议的未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共识,但与以往会议不同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上分歧日益明显并公开化。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共识和分歧,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全球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问题在2007年逐渐加热,成为许多重要国际多边会议上讨论的热点议题。如在世界经济论坛、欧盟苜脑会议、八目集团峰会、亚欧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尤其是2007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13次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及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与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明显分歧,更是将气候变化议题推到国际政治的主要议程。2008年1月23日,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在为期5天的会议上,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大会的主要议题。与会者再次呼吁各国一致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同在一片蓝天下,共护一个地球村.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挑战,国际社会日益瞩目中国.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接连参加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领导人气候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就气候变化议题阐释中国立场、论述中国贡献,就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向世界发出了倡议.  相似文献   

13.
近日在德国举行的八国首脑峰会上,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成为中心议题之一,西方国家将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趋势明显,气候变化开始成为多边外交和国际政治博弈中的一张王牌。多年来,控制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是欧盟国家内政外交的一面大旗,各种减排计划和法规在国家政策文件和战略报告中频频闪现。今年3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关于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目标》文件,  相似文献   

14.
1990年启动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是公认的冷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多边外交谈判之一。由于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政策和立场越来越关注。在涉及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所有议题中,核心的问题之一是中国什么时候会开始量化减排温室气体?中国政府的官方立场是在20世纪中叶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之前,不可能承担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对此,西方国家一直不愿接受,并对中国频频施压。国内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只有了解中国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的形成机制,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决定中国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的基本因素,指出中国何时参与量化减排义务取决于减缓成本、生态脆弱性和公平原则三个变量的变化,并据此对中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时间和方式进行了展望,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中国的减排进程可能加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会前一直希望扮演积极的角色,可是在会议期间面临空前压力,且战且退,最终被迫入穷巷,腹背受敌。对中国而言,哥本哈根可算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外交滑铁卢。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2月19日,欧洲气温骤降、大雪纷飞,气象兆头不佳。最后一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体会议推迟至凌晨3时10分开始。大会主席宣布讨论一份由二十多国草拟的《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草案共10页,包括全球温度控制长期目标、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目标、发达国家资金支持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6,(1)
正在国内任务加码、国际资金难得的背景下,预期2017年启动的全国碳市场,能够降低企业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而林业企业、可再生能源企业可望获强力支持。万众瞩目的巴黎气候协定来之不易。今年6月的波恩预备会议只不过达成了一项内容庞杂,体现了各国意愿和分歧的草案。随着9月《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展示了两个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减排共识,也因为相较于哥本哈根之后的墨西哥坎昆、南非德班、卡塔尔多哈、波兰华沙、秘鲁利马,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  相似文献   

18.
2009年4月27-28日,"中国、欧洲与拉美:当前议题与未来合作"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了此次会议,来自联合国、欧盟、南共市、德国、西班牙、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以及中国北京、上海的32名学者、官员作为正式代表与会。会议议题包括四个方面:中国和欧盟的对拉政策比较、中欧与南共市的关系、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三边关系和多边主义。  相似文献   

19.
从1999年开始,遭受苏东剧变严重冲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新的联合形式,即一年一度召开的当代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会议在召开时间、地点、议题、主办方和参加党派、常设机构、运行原则等方面确立起了基本固定的架构,并逐渐成长为一个非组织化、非中心化的共产主义多边交流平台。研究该会议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功能定位对于探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团结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低碳发展中的中国国际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宏源  汤伟 《当代世界》2009,(10):53-56
气候变化引起的粮食安全、水资源稀缺、海平面升高、生态系统崩溃等诸多自然和社会危害,从根本上触及人类的生存,使得人类不得不对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反思,以寻求未来的发展之道。2003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标志着以减缓气候变化为主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低碳经济,开始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