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乡村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受乡村文化价值认同语境、价值认同形成经济基础、价值观念传播手段和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及价值认同的主体性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乡村文化价值认同面临着困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价值引领、厘清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的关系、构建认知、情感、态度相结合的价值认同路径,可以有效促使农民形成乡村文化价值共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血脉,是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准确把握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通过对沧州市献县、河间市、东光县及泊头市等农村地区,以发放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农村地区深入调查,在充分了解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以及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看法、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分析全市基层文化建设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探究完善公共文化的路径与举措。  相似文献   

3.
嵌入式治理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面向。通过对Y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案例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经历了从农民集体意识的嵌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面向转型。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制度及话语等文化治理机制的嵌入,构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路径。但在这种嵌入式治理的路径之下,由于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地政策执行、运动治理背景下治理规则的紊乱及“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破除政府主导下单向度嵌入的治理路径,探索“耦合式治理”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嵌入式治理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面向。通过对Y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案例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经历了从农民集体意识的嵌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面向转型。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制度及话语等文化治理机制的嵌入,构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路径。但在这种嵌入式治理的路径之下,由于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地政策执行、运动治理背景下治理规则的紊乱及“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破除政府主导下单向度嵌入的治理路径,探索“耦合式治理”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求实》2021,(2)
乡村文化主体性不仅源于认知层面的文化自觉,而且依赖于农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村庄日常生活结构不仅定义了农民的文化实践逻辑,并且塑造了乡村文化的再生产模式。在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市场力量逐渐深入村庄日常生活结构,扭曲了农民文化实践的家庭伦理动力和村庄社会脉络,导致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功能扩张、社会分化和价值收缩,变迁中的乡村文化逐渐陷入主体性危机。文化主体性危机是农民文化实践迎合并依附市场力量的产物,其核心是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公共性和实用性的分裂,乡村文化因而呈现出客观化、碎片化的形态。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和行政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危机。为此,乡村文化治理需要立足乡村社会基础,坚持农民主位,通过村庄动员和价值调控的方式激活和引导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内生动力,恢复乡村文化的生态均衡。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文化治理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从总体上看,城市文化治理逐渐从政府一元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模式转型,城市文化治理的空间实践机制随之也发生变化。政党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和市民自治组成多元协同治理网络,推动城市文化治理向基层下沉。大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成为过去式,城市基层小尺度空间成为城市文化治理的重要领域。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文化治理,促使城市基层的街区和社区成为满足普通市民需求的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治理向基层下沉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7.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保障,乡村振兴的多元融合、嵌入性发展的价值取向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着高度的价值契合,文化嵌入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有力抓手。激活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文化要素,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西方文化的精华嵌入乡风文明之中,促进多种文化在互嵌过程中有机耦合,在文化嵌入与融合过程中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是新时代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求实》2022,(3)
农民自组织作为实现农民有效组织和形塑基层治理主体的新途径,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基层社会自主性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基于乡村产业发展与国家资源下乡中的合作需求、村落共同体结构和精英有效整合基础上的内生型农民自组织,是促成乡村社会团结与深化自治实践的新载体。它通过与县乡村各级组织形成网络化的协同共治体系,在村庄内部生成了弹性的治理空间和调控机制,建构出外部问题内部化和利益协商的地方机制,实现了有效社会动员基础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推动了基层行政与乡村自治的有机衔接。农民自组织的持续发展,要避免行政化趋势,协同共治的主体边界不能模糊。  相似文献   

9.
林少丽 《世纪桥》2023,(2):94-96
乡村文化的振兴与重塑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关键,也是必由之路,厘清乡村文化重塑面临的困境并探寻行之有效的出路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应从文化历史角度、现实发展需求角度以及乡村未来发展动力角度重视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从乡村居民价值观念、乡村文化发展现状以及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角度分析了乡村文化重塑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农业越发展,乡村越兴盛,乡村文化则越繁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社会由于文化资源抽离、文化差异隔阂、文化传播失范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困境。通过建构乡村文化的安全机制以化解乡愁,建立乡村文化的认同机制以融合乡缘,形成乡村文化的表达机制以重塑乡风,是新时代重构乡村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社会建设并逐步实现党的纲领的总体性实践能力。在数字下乡的历史进程中,数字正在重塑我国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为乡村现代化提供现实指向,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据此迎来了数字赋能的时代转向。当前,村级党组织只有积极领导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实践,完成数字聚能、释能、固能,正视数字赋能在实体向度、主体向度、政制向度、文化向度的现实困境,实施系统性筑基机制、提优机制、保障机制、转化机制,才能面向乡村现代化的数字蓝图,达成数字赋能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宗旨。  相似文献   

12.
王文杰  杨蕾  王俊伟 《前线》2021,(2):74-77
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党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把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做好顶层设计、借鉴基层治理“吹哨”机制统筹相关部门推进文化建设项目、树立全员文化育人意识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等对策,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文化建设需求多元难统一、协调推进难度大、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霍军亮 《探索》2023,(6):93-107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已经成为一种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也是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着深厚的学理逻辑。政治逻辑层面遵循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理论逻辑层面体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之间的耦合关系,历史逻辑层面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的优良传统,现实逻辑层面回应了乡村社会的内在诉求。利川市的“小院说事”创新实践,通过搭建“说事”平台、设定“说事”内容、制定“说事”规范,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和政治引领作用,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彰显了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走出了具有本土性、创新性、前瞻性的乡村治理新路。利川市的实践探索有着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学理价值,体现了“组织—内容—制度”的逻辑框架,通过“组织再造”整合了党组织资源,提升了组织动员能力;通过治理内容的优化,回应了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通过制度建构,重塑了乡村治理规范,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行动,要以增强农村...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13,(10):52-53
<正>近年来,蛟河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文化条件。蛟河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一、全市城乡文化建设基本情况蛟河市结合实际,建用并举,扎实有效地推动城乡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新时代境遇下,红色文化对于奠定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价值底色、增强大学生道德文化自信、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政治方向等具有重大意义。红色文化的特质决定了其主要通过需要—引导机制、感染—感化机制、榜样—示范机制发挥作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道德建设功能,必须遵循其作用机制,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实践活动主阵地、网络媒体新课堂。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要将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等外源性资源与生态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人文心理资源等内源性资源聚合转换,产生类似于化学聚合反应的效应,生成乡村发展的新动能,使国家整体规划与地方自主探索、乡村主体建设者与参与建设者、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协同整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张淑云  姜浩 《青少年学刊》2024,(1):30-35+64
乡村青少年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当前乡村青少年精神生活存在精神资源供需失衡、思想道德出现偏差、社会交往趋于被动等困境,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乡村“复兴少年宫”是优化农村文化环境的资源输入平台,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乡村青少年社会交往的交流互动纽带,在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精神富有中发挥了重要功能。T县乡村“复兴少年宫”作为杭州唯一的全国试点,形成了受欢迎、可持续、有成效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具有借鉴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三维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实现和保障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新农村本土文化资源、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社会多元化参与这三个维度来统筹思考,总体推进.  相似文献   

19.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之一。培育文明乡风,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人》2006,(8):34-3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进步的思想意识,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乡村邻里关系,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