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调查,安徽省皖西四县家鸭寄生蠕虫计54种,隶属于16科36属。其 中吸虫8科17属30种(含1个未定种);绦虫2科12属17种;线虫6科7属7种。在所获虫种中,巴氏背孔吸虫Notocotylus babai和西纳背孔吸虫N.seieti为国内新记录;长茎锥棘吸虫Petasiger longicirratus,凹形隐叶吸虫Cryptocotyle concavum、叉棘单睾绦虫Aploparaksis furcigera,三色棘首线虫Hystrichis tricolor等12个虫种为安徽省新记录。此外,还对各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和优势虫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录。  相似文献   

2.
1983年余杭县畜禽寄生虫调查中,经过虫体标本压片染色鉴定,在猪、鸡体内虫体标本中各发现1种罕见的棘口科吸虫,现报道如下。 (一)圆圃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ortense Asada,1926)该虫在日本、朝鲜等地曾有报道,主要寄生于鼠类,也发现于人体和犬体。国内见于福建、上海等省市;浙江农科院1982年在平湖县的黄鼠狼体内检到此虫;1983年,我们首次在余杭县1只猪肠道内检获此虫(见图之1)。 虫体长叶形,体长8.2~9.3mm,宽1.2~1.3mm。头领小,其宽度0.40~0.41mm,头棘27枚,前后  相似文献   

3.
猪棘头虫病是大吻科蛭状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的小肠(主要是空肠)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从食品站屠宰猪检查看,本病感染率达32%。笔者应用阿的平治疗猪棘头虫病,效果好,病猪服药后表现安全。 (一)材料和方法 1.药物来源及用量:阿的平,黄色,片剂,每片0.1克,武汉制药厂生产。患猪服用剂量0.05克/公斤体重,一次口服。 2.选择病猪:采可疑患猪粪便镜检,发现巨吻棘头虫卵者,确诊为本病,共计11头。 (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1981~1982年冬季在湖南省常德、汉寿、益阳和沅江市(县)进行了雁形目鸟类的寄生蠕虫调查。共剖检鸭科鸟类5属15种122只,检出蠕虫34种,隶属4纲4目12科23属,其中吸虫7科9属18种,绦虫1科10属12种,线虫3科3属3种,棘头虫1科1属1种;检出的番鸭拟华德绦虫(Wardoidesoidemiae)为新记录,并发现部分蠕虫的新宿主10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织金试点县猪、牛、马、羊、鸡、鸭、鹅等畜禽的系统调查,发现当地寄生虫有31科57属92种,其中吸虫6科12属23种,绦虫4科8属11种,线虫11科26属45种.棘头虫1科1属1种,蜘蛛昆虫5科5属6种,原虫4科5属6种。发现的虫体种类占全省原有寄生虫种类180种的51.11%。  相似文献   

6.
国内左仰贤(1981)、殷佩云等(1982)和符敖齐等(1989)对家鸭球虫种类进行过调查和研究,1986年6~9月,我们调查了云南省12个地、州、市的17个县、市的505只家鸭,鉴定出3属7种球虫,其中泰泽属(Tyzzeria)1种;温扬属(Wenyonella)2种;艾美属(Eimeria)4种。云南省鸭球虫总的感染率为60.0%。有致病种寄生。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美彩膜钩绦虫Hymenosphenacanthusa venusta 寄生于鸭类动物的寄生虫。自从Kosseter 1897年定种以来,各国学者先后均在鸭类动物的小肠中检得。如Fuhrmann1932年在家鸭体内检到Joyeux和Baeh于1936年也在家鸭中采得,1953年在西伯利亚的针尾鸭Anas acuta L.和绿头鸭Anasphatyrhynchos L.体内采到。我国林宇光(1959)首次在福州家鸭体内发现。1982~  相似文献   

8.
采取免疫预防控制带科绦虫蚴病已引起人们的重视,Edwards,G.T.(1982)、Gemmell,M.A.(1964)、Heath,D.D.(1970,1979)、Rickard,M.D.(1971,1981)等在这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在双城市剖检10种畜禽267头(只),检出寄生性蠕虫91种,隶属3门4纲20科55属。其中吸虫9种(9.9%),绦虫20种(22.0%),线虫61种(67.0%),棘头虫1种(1.1%);蠕虫中优势种共28种(30.8%),人畜共患虫种31种(34.1%)。在所检出的蠕虫虫种中,卷棘口吸虫、粗头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八钩膜壳绦虫、内翻双盔带绦虫和普氏剑带绦虫为黑龙江省新记录,使本省畜禽蠕虫数由163种增至169种,人畜共患蠕虫数由55种增至57种  相似文献   

10.
卡氏白胞细原虫(L.Caulleryi)是血变形虫科、白细胞原虫属的一种原虫。本虫能引起病鸡全身性出血,造成大批死亡。本病自1980年首次在我省发现以来,相继在陕西、北京、广西、上海等省市流行,严重影响养鸡业的发展。为了弄清该原虫进入鸡体后的繁殖及病愈鸡的带虫情况,我们于1981~1982年特进行如下试验。  相似文献   

11.
角杯尾吸虫(C.cornutus Rudolphi 1808)在寄生虫分类系统中隶属于鸮形科(Strigeidae Railliet 1919)杯尾属(Cotycurus Szidat 1928)。是一种乳白色的小型吸虫,为鸭类动物常见的寄生虫。据报道,福州市家鸭的感染率为3.77%,成都市家鸭的感染率为19.20%。苏联有偶尔寄生于凤头麦鸡的报道,美国有偶尔寄生于野火鸡的发现。尚未见本虫寄生于家鸡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2.
读了《中国兽医科技》1085年第3期刊登的《浙江家鸭体内发现谢氏平体吸虫》一文(以下称张文)后,认为原作者可能把虫种鉴定错了。 谢氏平体吸虫(Hyptiasmus theodori Wit,1928)是寄生于家鸭鼻腔、鼻窦内的大型吸虫,它具有平体属(Hyptiasm Kossack,1911)的所有特征:生殖腺位于虫体后三分之一的范围内;卵巢位于两睾之间或与后睾同一水平;卵黄腺在肠联合处也形成联合;子宫曲超越肠支外侧达体边缘等等。同时也具有它自己独有的特征:肠支起始部很窄,而后逐渐  相似文献   

13.
环肠科(Cyclocolidae kossack,1911)的粗状原背吸虫[Prohyptiasmus robustus(Stossich,1902)Witenberg,1923]最早发现于苏联西伯利亚的潜鸭、豆雁、灰雁、家鸭内。1974~1977年我们在进行贵州省一些地区的畜禽寄生虫调查时,曾在四个县的禽体中采得一种大型吸虫标本,经研究鉴定为粗状原背吸虫。此属在我国是新纪录。  相似文献   

14.
禽肺病毒 (Avianpneumovirus ,APV)又称火鸡鼻气管炎病毒 (Turkyrhinotracheitsvirus ,TRTV) ,属于副粘病毒科肺病毒亚科肺病毒属。禽类受感染后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头部肿胀和产蛋率下降等症状 ,其中火鸡或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疾病 ,或仅表现采食量减少和产蛋率下降。APV也是肉用鸡肿头综合征(Swollenheadsyndrome ,SHS)的主要病原。1 发生情况APV于 1978年首次发现于南非共和国 ,随后从法国、南非、英国、中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呼吸道疾病和 /或肿头综合…  相似文献   

15.
由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孔繁瑶教授作序、蒋金书教授和邬捷研究员审校,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寄生虫学家蒋学良、周婉丽研究员主编的《四川畜禽寄生虫志》一书,已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系以1982~1987年四川省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并融合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有关四川省畜禽寄生虫调查研究资料编著而成。全书分线虫、吸虫、绦虫、棘头虫、原虫、蛛形虫、昆虫 7 篇,记述了四川省猪、水牛、黄牛、牦牛、犏牛、山羊、绵羊、马、驴、骡、犬、猫、兔、鸡、鸭、鹅等16种畜禽的内外寄生虫共422种。其中建立的新种14种,国内新记…  相似文献   

16.
由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孔繁瑶教授作序、蒋金书教授和邬捷研究员审校,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寄生虫学家蒋学良、周婉丽研究员主编的《四川畜禽寄生虫志》一书,已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该书系以1982~1987年四川省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的资料为基础,并融合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有关四川省畜禽寄生虫调查研究资料编著而成。全书分线虫、吸虫、绦虫、棘头虫、原虫、蛛形虫、昆虫7篇,记述了四川省猪、水牛、黄牛、牦牛、犏牛、山羊、绵羊、马、驴、骡、犬、猫、兔、鸡、鸭、鹅等16种畜禽的内外寄生虫共422种。其中建立的新种14种,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17.
《兽医科技杂志》1983年第8期42~45页载有白浪同志“禽类霉形体简介”一文,概述了目前国外有关禽类霉形体的研究情况。笔者阅后提出如下意见。 (一)文中提到的没有正式命名的五个血清群,已由Jordan(1982)命名 血清群C命名为雏鸡霉形体(Mycoplasma pullorum);血清群D命名为家禽霉形体(M.gallinacum);血清群F命名为吐绶鸡霉形体(M.gallopavonis),血清群I命名为衣阿华霉形体(M.iowae);血清群L命名为鸽鼻霉形体(M.columbinasale)。此外,从鸡眶下窦分离出莱氏无胆甾原体,最初命名为莱氏霉形体无害变种(M.laidlawii var.inocuum)。它与莱氏无胆甾原体PG_8株的差异是能通过磷酸六糖途径代谢葡萄  相似文献   

18.
1957年9月23日,原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职工清水,在兰州捕获1只老鹰(学名鸢Milous korschum),从其小肠内检得线虫10条。笔者最近整理这些标本中,发现其中有雄虫3条,雌虫7条。经鉴定为隶属于蛔虫科(Ascarididae Baird,1853)对盲囊属(Contracaecum Railliet et Henry,1912)的鸢对盲囊虫〔C.(C.)milivi Yamaguti, 1935〕。  相似文献   

19.
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小型血孢子虫,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有矩牛蜱(B.calcaratus)、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全沟硬蜱(I.persulca-tus)、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囊形扇头蜱(R.bursa)等。牛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笔者应用同工酶技术,发现大剂量的硝硫氰醚对蛭形巨吻棘头虫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有抑制作用,而对猪血清乳酸脱氰酶同工酶无抑制作用,故进行了以下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