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昊 《求索》2010,(10):143-144,81
本文认为曾国藩的战争观在儒家之外吸收了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战争的本质是"兵果不祥之器";战争的性质是"兵为阴事";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是"哀兵必胜"和"不可轻敌",体现出以道补儒的思维方式,从而挖掘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士大夫成就事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祥 《求索》2005,(11):138-140
先秦儒家与道家的人学思想,以人为核心,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在这三个方面,两家思想各有侧重、各有异同、各有特色。在人与自然方面,先秦儒、道都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方面,道家像儒家一样,非常重视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是在政治原则与方法上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先秦儒家、道家都很重视人与自身关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从伦理道德角度重视人与自身关系,后者则从自然无为的角度加以阐述和发挥。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受黄老思想影响很大,《史记.循吏列传》表现得较为突出。首先,循吏的名称是源于黄老学概念"因循",突显其"循理奉职"的特点。其次,《循吏列传》选取的孙叔敖等五人事迹体现出不同于儒家、法家的黄老思想,例如提倡因民便利而立法,循法而治;法律是一切的准绳,法治高于人治。但从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看,他在考察历史现实和吸收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他的思想具有儒道相通的特点,不能说他的思想属于道家黄老学派。  相似文献   

4.
师晓霞 《新东方》2006,(2):35-38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存在,但是在中国民族心理的形成过程中,道家的影响恐怕不亚于儒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鲁迅先生就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基是道家思想。其实,儒道两家在中国长期共存共荣、相生互补,共同承担着社会主流思想的角色,塑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而论,道家的影响也不逊色于儒家,甚至西方人对老子的兴趣要甚于孔子。一本《第五项修炼》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一时也风靡中国,但细看其要点正是老子的理念。西方人如此钟爱老子,有学者解释是因为孔子讲伦理,老子讲智慧,西方人似乎对智慧…  相似文献   

5.
黄秀坤  赵耀 《前沿》2010,(10):26-28
《史记》之所以被鉴定为"实录",被称颂为"绝唱",其根本之处首先在于它所记载的事情比较真实可靠,同时在对史实的分析上,也表现了突出的进步观点。"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既是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之一,也是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的根基。这种政治理念正蕴涵了其政治思想的开明之处:反对分裂割据,主张大一统;歌颂德政,主张贤人政治;反对暴政,以酷吏为治;颂扬因循为用,以顺民俗;批评多欲恣肆,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体现了道家天道平等的人本观念和达致长久的人生态度:儒家以德应道.在“人”的观念上承认了人的主体平等性和“道”的可认知性以及“德”的可传承性。如果说道家用自强不息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儒家则用厚德载物的文化承栽培育了中华民族在承认和顺从自然力之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道家和儒家均以自然平等喻示着“人”的观念,从民族文化角度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这些年来,国学比较热。在国学中,儒家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从整个中国文化来看,除了儒家之外,道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流派。思想史研究中,便有“儒道互补”之说。从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回应来看,道家思想常常得到特别的关注。比如,哲学家黑格尔、海德格尔都曾对道家和老子显示出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8.
王荣敏 《青年论坛》2008,(5):125-129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2000多年来,思想家们在理欲关系上是非争鸣。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在“理”与“欲”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欲而逾矩”、“以礼节欲”等思想,不仅是后世“理欲之辩”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人贪欲过重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重要的学术流派。道家学者以"道"为思想原点,引申出自己对人生、社会及国家的看法。道家在与各家争鸣的同时,其内部也在分化演变。老子是道家的鼻祖,他铸造了道家思想的雏形并构造了道家的问题观。庄子学派和黄老学派既保留了老子开启的"身国同治"的思维方式,又因各自道论的不同,导致了身重而不治国的内圣型超越道路与身正而国治的外王型现实道路的区别。这种区别决定了两派道家学说在中国法制文明发展中的前途。黄老学派的治国主张在汉初盛极一时,之后为儒家吸收并一直活跃于中国的王朝循环史中。庄子学派的修身体悟则不断融入民间文化,成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朱茜 《求索》2011,(1):239-241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逐渐瓦解。严刑峻法与防奸之术也不能让君臣摆脱无穷无尽的战争状态,于是,儒家提出"克己复礼",墨家提出"兼爱非攻",而申不害在继承黄老道家的基础上则提出了自己的"循名责实"。循名责实理论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也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建功立业之路。在申子的政治理论中,术治是其国家理论的重要环节,但它必须以法治为基础,法治与术治的结合使得申不害政治思想成了专制法制下的一套独具特色的国家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1.
吴林桦  郭线庐 《求索》2013,(7):119-121
儒家的"比德"说,是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看自然现象,是自然的人化;道家的"畅神"说,是通过人与自然合一即人的自然化而达到"悟道"即精神无限自由的境界;禅宗的"见性"说,认为山水是佛性的映照,观照山水即体味"佛性"亦即是禅悟的过程。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屈原与诸子     
本文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儒家的思想与学说,对屈原的政治观点和伦理哲学的影响与熏陶最为深刻。屈原的世界观的主体是属于儒家的范畴,从他的政治活动到创作实践,从他的哲学体系到美学思想,都可以明显看出其与“周公、仲尼之道”以及孟、荀为代表的后期儒家各派学说的渊源关系,但屈原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受诸子学说的影响也是很广泛的,其中,道家与法家思想对他也有不容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老之学是托名黄帝之言 ,以老子道家学说为主旨 ,同时兼采诸子百家学说而形成的一种经世之学。它形成于战国末年而盛行于西汉初期。其基本内涵包括无为而治、以法治国、文武并行各个方面。这些思想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 ,处处充满着辩证法和管理意识 ,对解决当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管理效益 ,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巨大的启迪性和实践性。本文拟就黄老无为而治、以法治国、文武并行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的价值作一探讨。(一 )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管理无为而治是黄老之学的精髓。自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到汉武帝…  相似文献   

14.
袁梅 《求索》2010,(6):125-127
"天人"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德"、"天人同构",道家"天人同源"、"道法自然"以及佛家的"依正不二"思想是中国天人思想的精辟表达。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人天分离思想相对照,中国哲学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合一。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这种思想将普遍被世界重新认识和发掘,扭转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必须在整体上放弃西方"二元对立"的生态范式,确立以东方传统为原则的伦理文化指向。倡导中国哲学传统,寻求现代性转换和整合,为当代生态伦理育成提供精神滋养,应成为当代人的文化自觉与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15.
"去衣裸裎"是道家区别于儒家"垂衣裳"的服饰观,寄寓了道家以自然为导向的身体哲学和政治观念。道家的"去衣"是一种退行,将我们带入了古代治道的压抑结构之中。"裸"在摆脱了衣服对身体的束缚的同时,也摆脱了礼教观念、道德耻感、性别差异等心灵桎梏。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权力的"裸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对繁徭重赋和繁文缛节的政治症候的治疗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6.
胡爱明 《求索》2010,(7):117-118,113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道德操守是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是构成道家学派人生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奠定其"无为"政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探讨老子和谐自然主义的道德操守,对于我们深入认识老子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实用理性倾向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将维护社会秩序作为自己的应然使命,并有利于把握社会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将义的精神价值追求放在首位,这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被教育者理想人格,引导其将义作为行为的价值方针和人生的价值目的;在义利观上承认人情化的生活世界又以天人合一的态度实现对义利观的超世俗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看到物质利益所带来的幸福,又能享受超越物质利益之后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满足感;传统儒家义利观以"和欲"为内在超越之路从而达到义利统一的意义世界,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义利统一为基点,满足时代之诉求。  相似文献   

18.
陆贾无为思想属于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源自儒家的仁义,而非黄老道家的道。故与其说陆贾属于黄老道家,还不如说其属于儒家更确切,而其书《新语》有启"文景之治",故此,"文景之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儒家及其"道德导向无为",而非通常我们认为的黄老道家及其"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19.
荀况(约前328—前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荀子》共32篇,著名的《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取其之长。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化。教养好的,以成为圣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人非常要。荀子是儒家学…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作过全面研究,他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道家文化的一些因素,在他身上兼具了儒家的“刚强之气”和道家的“柔弱之气”。他不仅对“刚”与“柔”有独到的理解,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于其政治、军事、生活实践之中。 一、“存倔强以励志”   曾国藩处在程朱理学统治思想文化界的清代,他恪守传统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德,其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传统儒家重视坚毅、有恒一类品格的培养,并认为它们是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条件。孔子有“弗能弗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