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中间阶级"这一概念时,主要是用来描述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所有社会阶级,即把中间阶级等同于小资产阶级.对于中间阶级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导意见是它作为一个阶级将整体消亡,被无产阶级所取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谈到过不同于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类似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的社会成员,但认为他们最终还是会进入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以上两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事实,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吸取阶层分析法的合理内核,赋予其中间阶级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正义观是复调的,这种复调性是一种分层和位阶关系。由于分配正义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故其在马克思正义观中处于初级位阶。马克思在分配正义上不但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正义观和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正义观,而且建构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正义观。分配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环节,这决定着它会被更高的位阶——关系正义所统摄。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支配性,同时以“自由人联合体”为载体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互依性社会关系。按劳分配、按需分配、自由人联合体,都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要素而存在的,因此它们都从属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即从属于处于高级位阶的发展正义。  相似文献   

3.
杨义 《党政论坛》2013,(6):48-49
汉语“气象”一词具有多义性,这里的“气象”属于研究人的气质、气派一类精神现象的人文之学。与“气象”相近的一个词是“风格”。但是,风格倾向于修辞方法的分析,气象则更加重视创造主体的精神气质、胸襟魄力。  相似文献   

4.
“领导者的责任”,“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一论断已早为各级领导干部所熟知并广为引用。这里的“主意”,含义是指“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使这一切主意见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  相似文献   

5.
民主社会主义是由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的。19世纪40年代欧洲革命时期,“社会民主主义”一词被广泛使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民主党,是法国以赖德律——洛兰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党与以路易·勃朗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党合并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一)"小资",顾名思义,是"小资产阶级"一词的缩略形式。毛泽东同志在写于1926年3月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说:"小资产阶级,如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做的事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治标”方面的。是对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有碍于社会和谐的现象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防范。比如,要建立起有效的社会风险预警系统,要形成高效运转的应急机制,要健全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系统,等等。另一类则是属于“治本”方面的。“治本”的事情更加重要,因为它不但可以减少、缓解现有的社会不和谐的现象,而且还可以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不和谐现象出现的数量以及减弱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强度。从“治本”的角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在于,追求并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8.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思想理论体系的总称。这个名称是由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即“社会民主主义”演变面来。社会民主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848年—1849年欧洲革命时期。当时法国以路易、勃朗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党与以赖德律——洛兰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党合并,取名“社会民主党”。这个党主张在法国实行民主和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改革,建立共和国。这个时期,德国还没有独立的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参加了德国的民主派,并作为它的左翼,提出“彻底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为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的策略。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曾自称是社会民主主义者或社会民主党人。  相似文献   

9.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阶级属性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种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还有一种把它同封建社会主义归为一类。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我认为,空想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党     
《团结》2010,(3):25-25
中国近代的政党,是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外国政党政治的传人,适应救亡、变法等政治斗争的需要,于19世纪末产生的。20世纪20-40年代。随着民族解放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展开。在中国形成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国民党和代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两大政党,还有一些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其他党派。  相似文献   

11.
夏莹 《理论探讨》2022,(2):124-131+2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归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及这一革命得以发生的可能性条件。围绕这一理论旨归,马克思在不同思想发展阶段不断触及承担革命之主体的无产阶级及其斗争的相关问题。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当中,由于缺乏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系统研究,马克思仅通过对劳动者工资的分类来阐发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不可避免的阶级对抗。这一带有预先设定的规定性在《共产党宣言》当中获得了更具有经验性的佐证,在资本逻辑展开自身的推演过程中,无产者不仅作为先验的革命者存在,同时还作为在资本逻辑当中处于贫困境遇的经验的现实存在。阶级问题由此成为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潜在的理论动力之一。基于这一理论判定,面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阶级”残篇,不应仅仅因其文本表达方式而将其视为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的一个立场的延续,即从分配方式上来划分不同阶级,而应坚持以所有权为根源划分不同的阶级,并以此彰显阶级之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  相似文献   

12.
探讨组工干部的党性,首先应把握什么是“党性”。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党性是其固有的阶级属性,不同的政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体现为不同的党性。对于一名党员来说,党性就是其作为政党的一分子,对其所属政党的理论、纲领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和遵从。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其《党章》阐明了党的基本党性,这也是我们每名共产党员必须遵从的党性。中组部李源潮部长指出:共产党员讲党性,核心内容主要是4条:~是信念和宗旨;二是归属感和忠诚;三是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四是原则性和斗争性。  相似文献   

13.
孙强 《党政论坛》2009,(11):24-26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阐释人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宁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有力量、之所以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这是因为“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  相似文献   

14.
南振中 《民主》2011,(11):10-14
四、学习主要是为了“寻找启发” 一些年轻同志问:“怎样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转化”就是变化和改变。一本书在阅读之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印刷品。阅读之后,从中受到启发。产生了新联想,有了新发现和新感悟,于是就产生了“阅读附加值”。“阅读附加值”越大,学习的有效性就越高:“阅读附加值”越小,学习的有效性就越低:没有产生“阅读附加值”,就属于“无效阅读”和“微效阅读”。  相似文献   

15.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当今世界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新小资产阶级”“新中间阶级”、“专业——管理阶级”等一系列“中产阶级”理论。它们把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体力劳动的职员、工人都划归中产阶级,称作“白领工人”。由于战后这一阶层的迅速扩大,他们便得出结论:整个社会“中产阶级化”,无产阶级将逐渐消失,其社会作用日下。显然,这个结论与  相似文献   

16.
吴方 《瞭望》1989,(29)
凡世人皆有若干“怕”:怕死、怕穷、怕批评、怕穿小鞋、怕抓小辫、怕打棍子,等等,大致而论。但必有一样不怕——荣誉。不单不怕,而且喜欢。中国人讲福、禄、寿。荣誉大概属于“福”这一类。得到荣誉,他人会说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的观点,是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理论突破,也是一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目前,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仍然是党在执政思想上是否能真正实现理论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应该用阶层分析代替阶级分析了。你对这个观点怎么看?这种说法不是最妥当。我认为只要社会存在阶级,就必须有阶级的眼光。在解放前,我国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还有很多小资产阶级。解放后,党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和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有一位区负责人为在其辖区内分布着三片文物保护区而感叹,因为“不利于商业开发”。这位“区领导”说的是实话,它反映了当前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对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的认识水平。联系到定海古城的成片被毁,联系到泰山索道工程的执意修建,联系到北京古城风貌一步步被“开发”所蚕食,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就一定要“保护”给“开发”让路吗?文物古迹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而且是子孙后代的财产,不仅属于中国人,而且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人无权毁弃文化,包括所谓的“长官”。  相似文献   

20.
陈国强 《党政论坛》2014,(21):30-33
一、公共事务的形式抽象 公共事务的运转、变动和维持是现代社会科学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吸引了包括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一方面,它是在与私人事务区分中所确立的一个领域,是“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公共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因此,其牵涉群体的权益难以私有化。同时,公共事务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小到小区事务,大到国家、国际事务都是属于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