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有的人习惯于夸张造势的形象工程时,更多的人把诚信当成做人、处事、办好企业的立身之本京城中关村电子市场连日来讨论诚信经营措施,大家把诚信的回归看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一大批老字号,他们把"以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蛙水关系",是指有些领导干部把自己当成"青蛙",当需要群众之"水"时就跳下去,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后,又脱离群众之"水"跳到岸上。其具体表现是:其一,制度设计上群众主体地位的缺失。其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上的"联系群众秀"。其三,决策出发点的偏斜和价值选择扭曲。其四,党群关系远好近骂的现实与冲突。党群"蛙水关系"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导致党群关系融合度降低。其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5,(9)
<正>"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辞海》将其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最早出自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郑玄把它注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君子慎其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相似文献   

4.
《管子》不仅是一部反映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的重要论著,而且是早期中国水文化典籍的重要代表。《管子》从三个方面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尚水思想:一是"哲学之水";二是"修身之水";三是"治国之水"。《管子》尚水思想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记得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乐学",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教学境界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左宗棠语粹"天下之乱,由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由于人心不定。此则学术之不讲也。""戡乱之道,在修军政,尤在饬吏事。军政者,弭乱之已形;吏事者,弭乱之未发也。用人之道,重才具,尤重心术。才具者,正事所由济也;心术者,习尚所由成也。"  相似文献   

7.
时下,由于审计署揪出来一批大贪巨贪,人们对审计工作额手称庆者有之,大唱赞歌者有之,殷切希望者有之。窃以为,“亡羊补牢”之弊,其实治标不治本,医皮不医骨啊。 审计分三类,一曰:政府审计;二曰:注册会计师审计;三曰:内部审计。前两者是外部审计,成本高,不灵活,还不方便。如果把企业的运作看作是人体的机能,那么审计就是  相似文献   

8.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9.
历史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  相似文献   

10.
<正>有一种情结叫"助人为乐"当看到身旁的弱者,主动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帮助;当为路边的乞丐撑起一把雨伞,这是帮助;当为流浪的小猫搭个小窝,这是帮助。但如果将这些行为串联起来发生于一个人身上,并且成为持久的行动,那就是"助人为乐"。真正的助人为乐是一种传递,一种持续的状态。它使助人者"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它使受助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传承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与乐。助人者怀"仁爱"之心,行"仁义"之  相似文献   

11.
据说,南宋名将宗泽与一名姓张的副将一向不和。一天,副将责罚了一个手下,对方怀恨在心,当晚就跑到宗泽那儿说副将有叛逆之心,建议宗泽赶快把副将抓起来。不料,宗泽听完后,一边派人去请副将,一边将诬陷者绑了起来。副将来后,宗泽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指着诬陷者怒斥道:"我们虽然性格不合,可是我  相似文献   

12.
乡镇改革并不仅仅是税费改革"倒逼"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转变基层政权职能的意义: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民。乡镇改革的目标虽然并不仅仅在于解决"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还在于重塑乡村治理体制,以更好地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讲话中连续强调"国之大者",内涵深刻,用意高远。"国之大者"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系。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认清"国之大者",胸怀"国之大者",以铁的担当践行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工作责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天津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在各方看来可谓表象纷扰,观点纷纭。说其"过热"者有之,担心"衰退"者亦有之;说其"通胀"者有之,担心"生产过剩"者亦有之,特别是在近来股市震荡不止、中南部遭受百年不遇的大雪袭击之后,能源紧张、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春运形势严峻等,更为当前经济运行增加了几分扑朔迷离。由此,人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多少有些担心,甚至沮丧。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15,(3)
<正>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要。长期以来,民进中央高度关注国家的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问题,我们认为:水不仅关乎民生,也事关发展;"水危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危机!如果说雾霾是国家的"心肺之患",那缺水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如果说雾霾让今天变得昏暗,缺水就是在一点一滴中扼杀明天!水,看似生生不息,实则极度紧缺。虽然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法?我国古代把“法”字写作“灋”,据《说文解字》释义:“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意思是说,“灋”字左偏旁从水,表示公平的意思;右偏旁从(?)去,表示正直的意思.近代资产阶级法学家,对法也作过各种解释,如一七八九年法国《人权宣言》中写道:“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还有的把法说成是“宇宙精神”、“自然命令”、“心理要素”、“永恒真理”等等.这些说法都没有说明法的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列宁讲:“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全集》第13卷,第304  相似文献   

17.
伏琛 《瞭望》1989,(20)
北宋欧阳修根据当时社会世态,把富贵者之乐与山林者之乐区别开来,说:‘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富贵者虽居于繁华之地,从居室到口福,无不令人艳羡,然而,‘其不可得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浮槎山水记》)因此,这位大散文家认为,山林之乐,是老天特别赐予寒士的。王安石说得更妙:‘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他认为善于涉幽猎奇者,必须先有探胜的志趣,还得有履险历远的力量,否则也还难以真正体验山林之乐。 富贵者为了也能享受林泉之胜,于是城市里的豪门开始在府第中建设庭园、别墅,以假山假水聊以自遣。但欣赏这种山林之乐,毕竟远远比不上得之于自然景观的情趣,所以,即使在交通很不方便的古代,好作山水胜迹之游者,还是大有人在。游记文学从而也就兴旺起来。柳宗元、韩昌黎、欧阳修、苏轼以至明代的徐霞客等人,皆是此道高手。 山水小品,自古以来,属于杂记类的一支。林纾认为,‘记山水则柳子厚(宗元)为专  相似文献   

18.
刘波 《瞭望》2022,(11):52-53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西宁之北,有"连接河西走廊、沟通西域咽喉"之称,与新疆、甘肃、西藏和四川的多个城市有紧密的产业关联和交通联系. 守护好生态是责任、是义务,更是"国之大者".近年来,大通县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抉择,紧盯百姓富和生态美目标,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这个礼义之邦,似乎特别偏爱"恭敬不如从命"、"宁可醉酒,不可恼人"、"礼尚往来"等口号.君不见,在酒席桌上,一些人喝到酒酣耳热,已显痴迷之状,亦有罢饮之意,但在劝酒者极富煽动性的话语刺激下,精神重振,豪气顿发,酒杯一端:"好,舍命陪君子!"于是乎一饮而尽. 笔者没有亲见过因"陪君子"而丧"命"的,但酩酊大醉者大有人在,因醉酒而影响健康亦是事实.  相似文献   

20.
也许对于"有恒产者有恒心"精神的贯彻,才是使《物权法》不能承受之梦最终得圆的希望所在。"求全责备"之声眭鸿明认为,《物权法》中值得商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制度创新不足。法案对学界已形成共识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