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象学是认识论哲学,它对哲学美学的建树在认识论美学方面,然而它所促成的历史性变革却在本体论美学。审美是知觉现象学还原近代认识论美学诸家有的把审美归结为知性,有的把审美归结为感性亦即知性的模糊表象,还有的把审美归结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但经验表明,审美过程既不出现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也不出现辩证逻辑的范畴流动。认识论美学由此而陷入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心理学美学把审美归结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但个体的心理体验不能说明审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又使心理学美学出现了危机。作为现代认识论美  相似文献   

2.
李江春 《求索》2012,(1):119-120,115
胡塞尔作为现象学哲学开创者,运用其哲学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美学和艺术中知觉与想象的关系,论述了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探讨了物理图像与艺术图像的本质特征,为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与其意向性理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胡塞尔现象学美学为视角,透视美国文化象征之一的《美国哥特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声称,他走的是一条由美学而进入哲学的“特殊道路”。他先以现象学方法论证审美对象的结构是审美要素和审美意义的统一,然后说明审美对象因其具有先验的情感特质是一个“准主体”,而审美要素则是审美对象的自在,从而审美对象是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而又无法达到的自在与自为的结合。这样,他就从美学进入了哲学,从现象学进入了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美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4,30(1):82-87
人类审美个性与其普遍性文化功能是德国古典美学两主题 ,其间存在的逻辑矛盾与历史张力以及其审美个性研究的不够深入 ,都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以宗教为参照 ,可以深化审美个性研究 ,则审美是人类追求即时性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审美感性是物质感性、具体感性和即时感性 ,这些决定了审美乃人类精神生活起点、大众文化之典型代表。审美是最世俗的人类精神活动 ,美学则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 ,这当是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确当起点。在拓展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 ,审美较科学、宗教、哲学均远为逊色。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作为工业化现象的休闲影响着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它处于与工作相关的循环结构中,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为目的。对休闲本质的现象学还原将休闲与其自身反本质的异化形式相区分,显现为一种可以通向审美的身体的自我完善行为。与之相对应的休闲美学包括对作为审美现象的休闲本质、休闲审美体验以及休闲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它对当代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琦 《人民论坛》2012,(20):172-173
康德美学对西方美学影响深远。无论是心理美学、表现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等都受到康德美学的影响,文章从各流派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美学家和美学理论思想来讨论,以期把握和理解康德美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杜伏海纳在美学中的工作,是要为现象学的意向还原而寻根溯源。“美学在考察原始经验时,把思想——也许还有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这一点,正是美学对哲学的主要贡献。”(杜伏海纳《美学与哲学》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P1。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在传统美学中,柏拉图式的超验意识,超越主体性去追求一种客观的普遍性,这就带来了一条与人的原始经验相背离的路线——因为人与世界的原始统一性被割裂了。美因此被规定为永恒整一的美的理念。康德式的先验意识把主观的普遍性观念引用于美学中,并通过“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萌发了人与自然(世界)和解的思想,而黑格尔的历史概念揭示了人  相似文献   

8.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3,29(1):80-84
在深入反思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学术局限的基础上 ,新世纪中国美学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谋求深化与自我拓展 :走出哲学美学的观念研究之路 ,以具体深入的实证专题研究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资源 ,挖掘对人类审美意识史有普遍意义的因子 ,将中华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谱系 ;走出艺术中心论 ,深入发掘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 ,丰富大众审美生活 ,拓展审美形态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依封孝伦博士的《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崇高是本世纪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本世纪中国美学可分为审美理想转型期、悲剧美学期、英雄美学期和自由美学期四个阶段。"审美场"的提出是一大理论贡献。新的美学史模型:审美场──审美创造──审美观念,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详细辨析了当代美学诸家学说的理论价值、源渊流变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定位,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生命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10.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近代学者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境遇下为思想启蒙而提前进入审美现代性的构建。现代美学之审美无功利、审美主体化和美学独立性在王国维和丰子恺那里集中体现在“静观”人生所构建的审美境界中。只是二者在个性、哲学根基和对童心诠释等方面存有差异,以致中国现代美学同时出现了以美灭欲的排斥生活和以美观物的体验生命两种审美倾向。近代审美境界的理性建构不仅为个我的觉醒和人的尊严艰难地争取生存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路径参考。而王国维的自杀和丰子恺的倚重宗教则反映了缺乏个体价值支撑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是张文勋教授近年来的又一部新著。如果说,作者的《诗词审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侧重于结合古代美学理论,阐释剖析古代诗词的审美形态与审美意蕴,令人耳目一新,那么,此书则展示了张先生对古代美学思想本身的纵深探究,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和理论价值。全书以论文集的形式结成。这些可以各自独立成篇的文章,却又都贯穿着一个较为明显的逻辑结构,即以儒道佛的美学思想为经,以各种具体的审美意识、审美命题为纬,着力于勾勒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演进、发展,其深层哲学背景,及美学层面的丰富内涵。换言之,作者紧紧抓住儒道佛美学思想既差异又融合这条主线,深入剖析美学家们在审美创造、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张汝山 《青年论坛》2005,(4):136-137
在消费主义、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人类正步入泛审美时代。泛审美时代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以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必要张力关系,是时代赋予美学、艺术工作者的神圣道义承担。  相似文献   

14.
诗性审美与美学的诗性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审美文化呼唤用诗性本体整合美学理论 ,以适应突破了美丑二元结构的多元文化语境 ,并使美学更好地介入实际审美情境和当代艺术实践。美学的“诗意”阐释包括七个方面 :本体境界、超逸境界、灵动境界、融合精神、情感内涵、形式构成、意象呈现。诗性美学可以提供一个更宽容的审美标准 ,也有利于当代审美文化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是第一个认真思考过审美问题的人。他的审美理论涉及审美关系、审美进程、审美情感,审美心态、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它开启了西方审美研究的先河。以往,美学研究者们只注重评述柏拉图的艺术理论(摹仿说、对诗人的谴责、灵感说等)。而几乎无视其审美理论。但是,他的美学真知恰恰主要体  相似文献   

16.
韦勒克的文学本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君 《思想战线》2001,27(3):78-81
韦勒克力图将文艺社会学、形式派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符号论美学、现象学美学融合起来,把文学外在的社会生活、意识观念方面同作品自身内在方面结合为一个符号和意义多层结构的整体,以克服文学内容与形式二元的对立,但是他并没有把它们真正有机地融合起来,骨子里仍然是形式本体的观念支配着.  相似文献   

17.
书画艺术审美的核心精神均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和引领,其审美的时代共性的本质,便是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整合性折射,在审美意象、精神、意境的追求方面均有着高度的一律性。哲学美学思想是书画艺术审美的内在精神支点,从表面上看,书画表现的是汉字书写和山川风景的描绘,实际上表现的却是人的世界观和内 在的品质修养。其艺术审美特点所呈现出的本质趋同性,无不体现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引领下精神的物化再现。儒、道、释三者的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 民族性格和内在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陈健毛 《理论月刊》2007,(4):136-138
吴昌硕在清末民初社会鼎新之际提出他的绘画创新思想,其创新思想的美学精神体现为:世俗化的审美趣味;标榜个性的美学主张;雄强大气的审美风格。这些美学精神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人画走向世俗化、大众化的美学历程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梁海钢 《思想战线》2002,28(5):111-113
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言分析 ,打破了传统美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他以审美活动为美学研究的起点 ,使其回归于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流 ,从而揭示了其特性所在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困扰传统美学的审美魅力、审美普遍性问题 ,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以来,从古典美学的三面(美学本质、审美心理、艺术)转向了现代美学的三面(语言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由于否定了美的本质,因此,新三面是一个无中心的三面。西方美学呈现为新三类美学:学院美学,因学院而产生;派流美学,因思想对话而产生;文化美学,由各种边缘性的美学问题而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