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云兰 《求索》2011,(1):209-211
林白小说善于打破时间的线性结构,将叙述对象置于空间关系中,形成一种空间化的结构形式。本文通过隐喻的地域空间、女性的私密空间和多维的立体空间等方面分析了林白小说空间建构的特点。林白通过这些空间的建立来抗拒主流的父权社会,表现女性对男性的不满,为女性争得话语权,从而确立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2.
社交场域的视觉化转向使形态各异的身体展演成为个体塑造理想化自我、获取社交资本的方式。但是,当真实身体让位于身体图像参与展演实践,便呈现出符号化身体、媒介化身体和商品化身体三重形态,与之伴生的是身体缺席与在场下的认知偏倚、技术与他者双重凝视下的官能退化以及身体资本转换下的物化与剥削等伦理问题,个体逐渐在身体的对象化展演实践之中背离身体本源,失去自己。为此,应关照和约束身体展演的各个阶段,结合“反身性”评估重塑个体身体价值观念,嵌入责任意识重构身体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凝聚政府、教育主体、媒体等多元力量重建社会治理与监督模式,使参与身体展演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技术催生的心灵荒芜之地保留身体和内在生命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身体之重》是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继提出性别述行理论的成名作《性别麻烦》之后,继续探讨生理性别与身体在物质维度上如何述行建构这一问题的力作。一方面,她借助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身体的物质性建构进行了考察;另一方面,她力图在精神分析理论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框架内揭示性别认同的幻象。通过批判齐泽克的称谓述行理论,巴特勒提出称谓的再赋义功能,认为主体在话语的掌控当中依然具有能动性。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作品充分体现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是一个被塑造、被言说的性别群体.在<花凋>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被塑造、被驯服的社会性别,拥有更为狭窄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她们身上体现着"歇斯底里"的生存焦虑;女性身体只是女性魅力的展台和男性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王敏 《传承》2009,(12):138-139
张爱玲的作品充分体现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是一个被塑造、被言说的性别群体。在《花凋》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被塑造、被驯服的社会性别,拥有更为狭窄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她们身上体现着"歇斯底里"的生存焦虑;女性身体只是女性魅力的展台和男性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邓天白 《探索与争鸣》2022,(10):147-155+180
“智媒城市”作为智能化的媒体城市,是人类与城市之间中介化、智能化传播关系的体现。当前,主宰着现代性的技术自治模式与人们身体内部的主体模式之间,呈现出界限消弭、动态融合,而体验与现实又日趋分离的状态。随着城市传播领域对身体议题的召回,重新建立身体与空间的感性连接成为一个重要面向。我们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麦奎尔的“关联空间”驱动下提出“人机共生的关联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即营造一个人机共生、智能化关联,具有技术、自然与人文“可供性”的“城市生态系统”。智能时代的“融合革命”在整合了多重感官智能身体的同时,人自身所引发的技术反制也要求人重新确立自我的主体地位,消解技术异化,实现城市智媒及其数字系统的自然生态化、人文生态化以及“具身公共性”,并以道德和审美、物质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来实现后现代具有文化归属感的“城市家园”建设。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费侠莉(Charlotte Furth)的《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把女性身体置入中国医学史中进行考察,将焦点集中在中医女性身体论述演变的谱系上,并通过对相关的男性的身体、医业分工、医病关系的分析呈现社会性别权力体系与医学话语之间的相互建构.这正是费侠莉著作的独特之处,是她对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Z村的田野调查为例,考察农村留守妇女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空间的关系,阐释农村家庭两性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历史与变迁。在乡村社会从"封闭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开放的空间"的转型过程中,留守妇女身体实践的可能性和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女性情感体验从对传统道德的绝对相信转向对实用主义和本真的依赖。这样一个情感体验流变的过程,不仅是身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实践,更是凸显出农村家庭中男性主导权力的逐渐式微,家庭关系也朝"稳定—半稳定—不稳定"的方向变化,留守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增强,并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社会政策实践的新主体。  相似文献   

9.
随着健身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健身选择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女性进入以往由男性主导的拳击健身领域。借助案例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西安市两所健身馆中参与拳击健身运动的12位青年女性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拳击健身对于青年女性群体而言具有身体塑造的功能:强化身心、提升自我认同,进而塑造理想身体。青年女性通过参与拳击健身的过程建构了新的性别秩序,其中包含了对男性审美的抵制、对性别隔离的突破,以及社会性别角色重塑的现象。通过青年女性参与拳击健身的行为,拓宽女性在非传统健身领域获得平等参与的研究视角,使女性从男权主义健身歧视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0.
普通女性如何接受并应对辅助生殖技术对身体、日常生活乃至生命体验的介入与塑造,使原本陌生的前沿科学技术进入自己的身体而最终形成生活的日常?本文对异地求医“做试管”女性的生活常规进行人类学深描,从时间性身体、多重身体和集体性身体三个方面探究技术如何深刻介入身体生命。这些女性日常往返于生殖医学中心各科室和家庭旅馆之间,她们的身体成为各种实践、话语、体制、影像以及特殊地点与事件之汇聚,呈现出内生的多元、变动不居的特性。同时这些女性的积极身体实践也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从联盟而不是批判的角度丰富了性别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上巳节是先秦现实社会生活场景在汉代的仪式化。汉代主流文化中的学者通过一系列的理论阐释和文化建构,使春季户外活动成为以女性民俗为中心的上巳节庆。在汉至六朝时期,上巳节的仪式内容经历了水滨祓禊、洛水之游和园池之宴的转变,作为以女性为主体或言女性广泛参与的节庆活动,在其变迁过程中,女性的活动空间也经历了一个由广阔到狭窄的演变过程;而她们自己,也由身体在自然空间的自由舒展,过渡成为在亭台楼阁等人工空间被男性所观赏的对象。女性身体的被束缚和活动空间的被限定,是父权制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娜拉--新女性形象上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像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景演出剧场作为新旅游空间,招募了大量非少数民族青年女性从事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文章以身体为出发点考察这些女性表演者的社会型塑:女性表演者身体在市场的性别化消费逻辑下,经由组织制度化的时空运作以及组织中的身体规训而被型塑,成为了具有消费性、生产性以及民族文化性的身体,从而揭示旅游演艺将民族文化化约为隐匿在其背后的传统性别秩序与社会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4.
身体是我们世界的一个维度,与其他维度同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之中,因而通常是隐而不显的。但是当人的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身体就会在意识中凸显出来,成为意识的焦点。与之相伴随的是人与世界其他维度的关系都会发生改变。自我通过身体感知到其他在世之物并与世界发生源初的关联。疫情期间的身体遭受到无时不在的威胁,人的世界也仿佛被改变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每一个人都具有潜在的被感染的风险,故而人们不能够再栖息于忽略自我的身体而专心从事生活计划的状态之中。疫情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并且重新思考健康之于幸福生活的意义。自我意识首先感知到的是主体的意识,而对于他人,我们则首先与他们的身体在世间相遇。就这个意义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也使得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健康并真切地感受自己与其他人命运相连。  相似文献   

15.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涉及近千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剧烈的跳跃式社会变迁和时空压缩下的生活转变。因此,对易地搬迁贫困群体的研究有必要从空间角度入手,探讨易地搬迁人口的身体改造和适应,以及政府改造和搬迁者适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日常生活中,国家权力改变了搬迁群众原本的生活逻辑和价值,塑造了一种现代性的"身体"。同时,政府通过公共卫生与医保、期望的"理想身体形象"的建构进行身体塑造、管理与服务。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和组织体系进行"扶志、扶智",使搬迁者成为知礼明德、积极向上和融入社会的新市民。  相似文献   

16.
《戒毒人员身体康复训练》课程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司法体制改革和应用型职业教育建设的背景下,针对体育运动促进戒毒人员体质康复的特殊运动形式和行政执行(强制隔离戒毒管理)专业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体育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戒毒人民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为要素的《戒毒人员身体康复训练》课程教学方案,旨在为司法类国控涉警相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戒毒人员身体康复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是以知觉为起点的。在这一基础之上,梅洛-庞蒂强调身体的作用和价值。梅洛-庞蒂早期研究借助于知觉.从而将身体从意识哲学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并且为了避免胡塞尔的“唯我论”困境.他还提出了“身体间性”、“世界之肉”等概念。而在其后的研究中,梅洛-庞蒂发现自己并不能够真正避免自我中心主义.所以他就开始关注语言问题-他希望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和他人。只是这些并不能解决自我与他人、存在及其理解的困难。所以他最终只能强调共存与共生。总之,梅洛-庞蒂的哲学强调一种“交织”、“互逆性”的“配置”和知觉的基础地位.它是一种“含混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解放区文学对身体的多种阐释与修辞,不仅折射出种种权力对身体的渗透与支配,而且折射出身体对权力的反抗与质疑。这种身体与权力的博弈,不仅折射出解放区社会的巨大转型,更凸显出身体的属己与属他之间的终极悖论。  相似文献   

19.
西方女性主义对性别正义的关注开启于19世纪7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之后,这也是西方第二波女性主义活跃的时期,但是至今,层出不穷的女性主义流派并没有形成对性别正义的统一理解,对正义目标的主张和正义理想的设计也不尽一致。为了从总体上对性别正义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文章拟从空间和时间的视角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梳理和分析,这对于准确理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身体是伊格尔顿近年来讨论审美与伦理关系问题的核心关键词。作为审美形式的古希腊悲剧同时充当着伦理、政治工具和哲学工具,既能重现又能反思现实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与身体关系密切;18世纪英国关注"道德观念"的哲学家们则认为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是和谐一致的,伦理和审美都以身体为基础,以想象中的"摹仿"为前提。审美和伦理问题必须借助"身体"来实现个体与总体、法则与欲望、道德与知识之间的紧密链接。劳动和审美都是个人身体之潜能的全面展开,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但享受劳动本身的劳动和享受美德本身的美德,则是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一致之处。伊格尔顿试图建构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理论源头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身体为轴心的美学和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