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彭超 《求索》2011,(4):200-202
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认为李劼人的早期白话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的基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与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是相似的。如果以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为线索,可以判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如何在传统小说基础上融入现代西方小说元素创造性地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白话小说。因此,对李劼人的挖掘发现,有意于完整呈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发生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2.
官志红  欧阳锋 《求索》2013,(11):126-12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深受启蒙思潮影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相继思考当时的中国社会性问题,"问题小说"得以生成。"问题小说"的发生,引发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思考。"公共性"是研究中国"问题小说"的重要维度,它以时代性的姿态占据社会公共性话题论域,其实质不只是推导出一个现成的结论,它更倾向于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论题展开多向度的思想探索。"问题小说"的写作者们以其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敏感意识,观照和审视社会人生,他们的小说文本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反观当时中国的诸多社会问题和人生的诸多重要课题,透视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特有的时代脉搏,以此勾勒出了特定时代境遇中的中国问题之"公共性"镜像。当下文坛需强化文学作为"公共性"镜像的叙事方式,力争在呈现问题方面再度创新,此乃文学之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3.
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一起被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的严复,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尤其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他首倡赋予中国民众以平等权、自由权,倡导资产阶级的法治主义,强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重要性,并强调分权。并且,他将中国特殊现实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结合起来,深入思考研究,对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作了异化,形成了他自己的、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但是,他的思想并没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传教士法学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语境是传教士译介西方法学活动开启、促进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因,但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又制约译介活动的选择与发展。传教士在特殊文化空间中所形成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心理影响着法学译介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而西方法学的译介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造成极大冲击,改变了世人的知识结构乃至思想观念,丰富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语言。  相似文献   

5.
於世海  何叙 《求索》2011,(11):171-173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法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法学思想是中国法制迈向现代化的明镜,给人以深刻启迪。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为系统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法学思想的人,其法学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维新运动而展开的。梁启超教育法学开启了近代中国之“新民”教育,为国民思想之开化和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之立法点亮了启蒙之灯,其体育法学思想更是为近代中国国民性之重建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梁启超从不同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诸多教育法学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功利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决定了译介域外小说可以作为革新的一种推动力量。清末维新派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在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曾明白写道:“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而“新小说”,就是借助小说塑造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借助令思想禁锢、闭关锁国的国民耳目为之一新的域外小说,逐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观念,以求实现政治之目白勺。事实证明:译介域外小说,使之成为改革社会、新民救国的工具,这条路是正确的。在不长的时间内,便见译事繁盛、译著风行,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甚为明显。究其原因,它当然不仅仅如康有…  相似文献   

7.
司新丽 《青年论坛》2009,(4):125-128
第一次启蒙文化思潮发端于洋务运动,甲午海战的惨败促成了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启蒙;而中国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真正开始于1902-1903年,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与《饮冰室诗话》把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推向高潮。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已经超越了启蒙影响下的政治意识觉醒进入了深层文化意识觉醒。1907年后鲁迅的启蒙侧重于社会改造,侧重于人的觉醒。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所诠释的启蒙意义填补了第一次启蒙文学思潮和第二次启蒙文学思潮之间的空缺。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中国古典小说处"末技"地位,中国近代小说的质变仍要待到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产生以及"小说界革命"发生后才得以实现.晚清小说的变化虽是各种因素交互着力的结果,但枢纽人物梁启超的出现、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被赋予确是起了关键性作用.梁启超之所以大力鼓吹小说并非有意重构文学格局,而是"发现"了启蒙大众的有效工具.自此启蒙之志渗透至小说,中国文学的历史也开始逐渐谱写以小说为中心文体的写作体系.  相似文献   

9.
赵少峰 《前沿》2013,(17):181-185
史学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存在的折射和反映,是人类思维之具体的凝固。史学在晚清士人、学者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使其成为西方改变中国人观念的选择对象。西方史著在华译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与回应,对中国的政治变革、思想转变以及史学转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西方史著在华译介和反响充分证实了历史、史学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通过对西方史著在华译介的原因、内容以及反响等诸要素的分析,能够为当代通俗历史读物的编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市民小说崛起,王朔、池莉等人开启了充满市民文化精神的文学空间。然而,诸多研究多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时尚、热点理论话语来解析中国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与池莉现象”,而忽略了它们生成的本土性原生态语境,牵强附会之处甚多。自宋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市民文化精神以及西方近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影响,构成了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池莉作品中的具有新质的当代市民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郭刚 《理论月刊》2006,4(3):69-71
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主要是在居日期间对西学的传播中形成的,其中西方的进化论、民权说是他启蒙国人的主要思想工具。随着西学的不断传播,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也逐渐成熟,《新民说》就是最为显著的标志。与西方英、法、德等国的“单线式”启蒙运动不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启蒙则是双重性的。近代启蒙思想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变革,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势。  相似文献   

12.
田敏 《求索》2010,(11):211-213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对晚清谴责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创作背景,它们都表现出再现广阔现实的"针砭时弊"的特征,促使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现代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谴责小说虽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却仅止于"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小说"。而茅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是作家剖析现实的法宝,从而形成批判犀利的"社会剖析小说"派别,并成为日后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潮。  相似文献   

13.
张晓丽 《前沿》2011,(4):169-173
本文通过对现代小说评点较有代表性的贾平凹"知情者""自发者"评点系列,以及吴中杰对鲁迅小说评点概观的展现,总结中国小说评点叙事现代转化的趋势所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心细如发的评点渐渐让位于宏观阐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感性之言渐渐让位于纯粹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生机勃勃的情感点评逐渐让位于现代评点的理性剖析;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的导读者、教授者身份在现代转变为导读者与研究者。  相似文献   

14.
何亮 《求索》2010,(6):187-189
赵彦卫在《云路漫钞》中,最先指出了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赵彦卫所说的"文备众体"中的"体",主要指在唐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文体及其要素,不完全等同于"史才、诗笔、议论"。唐小说"文备众体",受当时"行卷"、考试和仕宦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由于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主导地位,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也影响了东亚各民族的小说创作,东亚的小说也有兼备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高翔 《求索》2008,(12):169-171
东北现代乡土小说脱胎并族属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其创作取向与理论主张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及其理论有诸多相同之处,显示了共通的创作精神。检视东北现代乡土小说的现代性,启蒙是其必经的实现路径;同时又表现在民族性的建构和现代历史观的展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转向,是在继承五四启蒙理念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探索而得的启蒙新路。《新青年》同人的分化打破了"不议政治"的困局,在近代中国诸多社会思潮相博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介入过程中,五四启蒙实现了从文化立人到革命救国的内涵转变,促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创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思想启蒙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新篇章。从五四时期到新时代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启蒙经验也必然助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7.
<正>纵观中国近代史,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思想启蒙与挽救危局相伴始终,共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打开入侵中国的大门,使国家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开启了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这场"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士大夫和知  相似文献   

18.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9.
中西现代小说作品都对各自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着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但西方现代小说在支持的同时也进行着深刻地批判,中国小说则越来越依附于政治化意识形态而丧失了自己的精神主体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可在不同社会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考察,也与中西文化所秉持的终极价值观密切相关。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出于民族集体自救的需要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忽略了个人价值和人的自由,导致了小说批判功能的弱化和对现实政治需要的服从。  相似文献   

20.
王金双  范晓霞 《前沿》2012,(11):186-189
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除了外部的时代社会原因外,最关键的是他出色的译笔及极富个性化的"误读"。正是学界对其毁誉交加的"误读",成就了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略的地位。林译小说中的"误读"大致有时代社会、合作者及个人等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