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刘敏 《前沿》2012,(6):102-10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估是现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前提下,开展以公众满意为价值标准取向的贫困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估则是大势所趋。本文分析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评估现状,探索立足于我国国情,构建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估体系路径,完善绩效评估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推行和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构成了影响我同整体教育质量和整个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带有社会性的突出问题。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面和资助强度。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高校需要探索一个全面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工作机制、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征 《前沿》2013,(9):118-119
大学生就业面临极大的竞争力和高难度的挑战,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当代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现状进行SWOT分析,并从中了解有效信息,从而为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军成  陈默 《前沿》2007,(3):168-170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与非贫困生相比,高校贫困生就业面临更多的困难。贫困生能否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关系到其将来的还贷能力,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就从调整就业期望、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素质、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等途径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及其评估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的表现形式具有多维性,是贫困生资助工作所产生的结果,涵盖了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贫困生资助绩效具有救济性、发展性、差异性、可感性和联动性特征,在进行评估时应遵循效率和效益相结合原则、公平与可持续原则及点面统合原则.  相似文献   

6.
张雷  陈东升 《传承》2013,(4):50-51
随着社会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关注和高校自身积极开拓社会资源,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已渐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补充。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宣传包括贫困生问题在内的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面临的困难,吸引社会各界的重视。以校友资源为重点,以贫困生资助为着力点,积极开发社会捐赠。  相似文献   

7.
唐丽娜 《传承》2009,(18):160-161
少数民族贫困生在高校中是比较特殊的人群,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价值认同等因素使他们在面对就业时呈现出多重矛盾,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贫困生的顺利就业。要完善就业配套制度,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生就业的关注度;加强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培训;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进行就业个性化指导;培养少数民族贫困生自主性,加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贫困生在高校中是比较特殊的人群,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价值认同等因素使他们在面对就业时呈现出多重矛盾,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贫困生的顺利就业.要完善就业配套制度,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生就业的关注度;加强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培训;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进行就业个性化指导;培养少数民族贫困生自主性,加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浅议高校贫困生的认证与资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芳  朱文 《前沿》2006,(6):187-189
高校贫困生,在高等院校中是一个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据报,我国高校贫困生已接近30%,但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却存在较多的问题,使有限的助学资源资助效率低下,而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认证是实施有效援助的基础,就高校贫困生认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作者提出了自已的观点,建立一个针对贫困生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认证资助体系,加强地方基层组织对贫困生认证材料的规范性与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客观要求。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坚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理念,努力做到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化、全程化、个性化";要完善体制机制,抓好院(系)层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要把打造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作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深入开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黄景斌  韦幼玲 《传承》2013,(2):62-63
为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负担,我国出台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贫困生认定体制不健全、银行助学贷款程序繁琐、勤工俭学岗位不足、贫困生获取资助金后使用不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学校、社会应从不同方面采取对应的手段和措施,不断完善和推进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的自我解困及其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贫困、心理贫困、社会知识贫困、社会活动能力贫困构成了当前高校贫困生内外交困式的贫困结构。现行资助体系只是解决贫困生贫困的外部力量,自我解困能更深层次解决贫困问题,两种方式结合,才能彻底解决高校贫困生的贫困问题。自我解困能力主要由自我解困意识、自我解困的决策能力、自我解困的行动能力三个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13.
获得感是衡量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实践效果的有效指标。贫困生就业帮扶获得感可划分为获取、映射与效果三大环节,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获得感在上述三大环节中分别存在因政策信息认知度不高、政策信息宣传不足造成的帮扶悬置。针对因就业期望偏差度较高、帮扶过程粗放低效造成的帮扶失灵;因情绪体验与岗位获得相对不佳造成的帮扶无效等问题,必须从帮扶内容、求职期望、队伍建设及主体担当方面出台对策,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帮扶获得感。  相似文献   

14.
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贫困生认定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学生建立贫困档案、接受国家和社会资助的前提条件,其认定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全国72所高校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当前应对传统的认定方式、方法、程序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优化与重组,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点、线与面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才能更好提高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李国建 《前沿》2013,(12):17-18
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与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精神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从构建贫困生精神资助的长效机制、着力培育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制定个性化的资助方式、建立精神资助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来提升精神资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仝泽龙 《传承》2009,(24):116-117
随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的大幅提高,伪贫困现象日益凸显。这有其管理上的漏洞,但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伪贫困现象不仅给资助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使得资助失去公正和有效性,甚至影响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如何遏制伪贫困现象,除了要在资助工作中完善诚信约束机制,还要规范地方政府认定程序和高校认定的制度,推进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法律化,促进贫困生资助体系向有偿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范慧玲  陈一栋 《传承》2012,(16):22-23,47
我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对于解决贫困生的个人生活及发展问题、巩固民族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以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为例,对广西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强广西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刘峰 《传承》2010,(30):144-145
高校贫困生自强自立精神是高校贫困生克服困难、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奋斗精神,当前高校贫困生工作必须重视自强自立精神的的培养。全方位发挥贫困生资助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全激励性、有偿性、回馈性、合约性、提能性的资助制度,对于于培养高校贫困生自强自立精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社会保障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历史,认为“无偿救助”、“权利和义务相关”、“竞争”是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原则,在对这些原则的优点和缺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耦合三种资助原则,重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设想及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的大幅提高,伪贫困现象日益凸显.这有其管理上的漏洞,但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伪贫困现象不仅给资助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使得资助失去公正和有效性,甚至影响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如何遏制伪贫困现象.除了要在资助工作中完善诚信约束机制,还要规范地方政府认定程序和高校认定的制度,推进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法律化,促进贫困生资助体系向有偿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