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尹家民 《湘潮》2008,(8):51-56
刘伯承从严办院办出了麻烦 1950年下半年,刘伯承得知中央要办一所教育、训练中高级干部的陆军大学时,立即提笔给中央写了一封信。他恳切地写道:“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是干部的培养。而培养干部最难的又是高级干部的培养。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相似文献   

2.
前辈风范     
前辈风范刘伯承的名片1937年9月,八路军129师从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出发,奔赴抗日最前线。当时,129师师长就是名震中外的刘伯承。许多人听说刘伯承的军队要经过,都想见见这位大名鼎鼎的军事家。所以,129师所坐的火车每停一站,就有好多人跑到站台上要求见...  相似文献   

3.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年仅19岁的刘伯承,也毅然投身到这场革命运动之中。袁世凯窃国以后,刘伯承参加了护国战争,在川东组织了起义,自己也因受伤失去了右眼,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闻名川军的英雄。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窃取了护国战争的胜利果实,废除了临时约法,并解散了国会,继续实行极端反动的军阀专制统治。孙中山先生高举护法的旗帜,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其奋斗目标——民主政治。刘伯承再次在护法战争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革命历史的光辉进程,常常把一些本不相干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组合成家喻户晓、名垂史册的新“名字”。诸如马恩、朱毛、刘邓…… 从抗战初期开辟太行,到解放大西南;从1938年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到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在前后长达13年的共同战斗生活中,刘伯承、邓小平两位中国历史的巨人,可谓珠联璧合、并肩战斗,共同导演了多幕威武雄壮、  相似文献   

5.
居功不傲     
《湘潮》1989,(3)
张际春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模范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他一直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工作。他出色的工作,常常受到党中央和刘、邓首长的赞扬。但他从不骄傲。有一次,部队搞展览,贴出了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等首长的照片,他看到后严厉地指出:“一个庙里有几个神?怎么能把我和刘、邓首长并列!”  相似文献   

6.
刘伯承和南京军事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云 《党史博览》2001,(6):12-19,40
一、刘伯承说,我当啥子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我当过四次了。我年纪大了,当教书先生吧。 1950年夏天,毛泽东批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军委会议,确定以战争年代创办的学校为基础,改建、新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各类正规院校,除各军兵种要新建专业学校外,全军首先创立一所教育、训练中高级干部的陆军大学,由刘伯承挂帅。本来中央军委安排刘伯承出任总参谋长,曾非正式地征求过他的意见。刘伯承说,我当啥子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我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这次就不要再去当了,这个职务应该安排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还是去办军事学校合适,当教书先生吧。刘伯承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请求批准他辞去西南军政委员  相似文献   

7.
正1948年8月的一天下午,西柏坡小灶食堂门前,中央机关文化补习学校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开学典礼。说简朴,是因为主席台上只放着一张农家长条无斗桌,主席台前放着3条长板凳,后面的人都是自带小板凳、小马扎或席地而坐。说隆重,是因为主席台上坐的是刘少奇、朱德两位中央首长。主席台前长板凳上坐的是安子文、伍云甫等中央各部门的领导,还有中宣部的理论家、翻译家,后面紧挨着坐的  相似文献   

8.
A刘伯承在 1 958年曾经受到批判。由于批判会局限于军委扩大会议 ,又是保密的 ,所以 ,知道详情的人并不多。1 958年 5月 ,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办公室接到总部的紧急通知 ,通知刘伯承于 5月 2 7日至7月 2 2日到北京参加军委扩大会议。接电话的同志说 ,刘伯承正生病发着高烧 ,能否请假不去。对方一时定不了 ,要请示上级。两小时后 ,电话又来了 ,总部回答说 ,此次会议极为重要 ,刘伯承不能请假 ,必须准时到会。刘伯承拖着带病的身体到北京开会去了 ,谁知几天后 ,从北京传来了刘伯承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检讨 ,并受到批判的消息。德高望重的刘伯承元…  相似文献   

9.
刘伯承和邓小平是我党我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革命家、军事家。他俩一个是师长(司令员),一个是政委,长期战斗、生活在一起。从太行山麓、晋冀鲁豫、中原大地直到西南边陲,烽火硝烟中,二人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最亲密的同志和战友,为我党我军领导干部树立了亲密合作、团结共事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0.
洋医赞 军神啊军神 (十五) 王局长一行潜回丰都,请来中医郑慎之为刘伯承换药治伤。康云程日夜守护.精心照料。两天后,刘伯承恢复了知觉,伤势也渐渐稳定。 这时,刘伯承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伤,而是支队的命运和怎样消灭北洋军。他要求康云程去打听支队的消息。 几天后,康云程气愤地返回向刘伯承报告:“支队完了!” “完了”二字使刘伯承昏厥过去。 自刘伯承被送回丰都后,王伯常失去了刘伯承这个主心骨,自知自己无力组织和领导这支队伍,便独自出走了。主伯常一走,杨光烈和张子昭便把人枪一分,也各带一支队伍走了。鲁奔无兵无枪,只好到成都去找熊克武。 刘伯承苏醒过来后,心情忧郁,伤口渗血,发炎化浓,经常处于昏迷状态。这时,北洋军认为刘伯承仍在丰都,加紧对城内搜查。为脱离险境,王局长不得不同意康云程带着刘伯承转移。 转到何处,又是一难题。刘伯承伯左眼也保不住,提出要到重庆治伤。 康云程连连摇头:“重庆还是北洋军的天下,去不得” “风险再大也要去。我听人说过,重庆有一个德国医生,医术高明。” 刘伯承决心已下,九条牛也拉不回来。(十六)头 号重庆朝天门码头浓雾弥漫。上船下船,人来人往。康云程搀着刘伯承走出码码头大门口,一报童奔跑呼叫:“看报,看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J,废除洪宪年  相似文献   

11.
1947年12月上旬,陈毅赴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参加中央十二月会议。1948年1月7日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与他多次促膝深谈,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前景作了切合实际的估计。此后,陈毅到中原,一路传达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随后在中原、淮海战场上,他与刘伯承、邓小平等一起.运筹帷幄,指挥了中原、淮海、渡江等战役,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2.
高成林 《党史文汇》2014,(10):58-59
正谦虚严谨,严格要求自己张际春长期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工作,对刘、邓极为尊重。刘、邓的指示,他都全力组织贯彻和实施。他出色的工作,常受到党中央和刘、邓的赞扬,但从不骄傲,极为谦虚。有一次部队搞展览,贴出了刘、邓、张的照片,他看到后严厉地指出:"怎么能把我和刘、邓并列?!"命令把他的照片取下来。在战争年代,他就有许多把马让给伤病员骑,把自己的干粮分给战士们吃,与同志们一起睡地铺等动人事迹。解放后,他仍然  相似文献   

13.
画中有话     
《党员干部之友》2009,(7):58-58
即使亲眼目睹,未必就是真实。6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奇在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领导人一起出席诺曼底登陆65周年纪念活动,所不同的是他致辞时专门准备了一个木凳,因为讲台  相似文献   

14.
在共和国元帅中,薄一波同刘伯承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工作关系。抗日战争时期,薄一波领导的决死一纵队与一二九师三六八旅组建为太岳纵队,划归八路军一二九师建制,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刘伯承的领导下工作过一段时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伯承长薄一波15岁,在薄一波的心目中,刘伯承是师长,是战友,也是忘年交。1对于刘伯承,薄一波心仪久矣,知道他长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精通韬略,足智多谋。他很早就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最会打仗的参谋长只有“两个半”。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正作家王蒙有一篇《雄辩症》,说某公到医院看病,医生说:"请坐!"此公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不坐的权利吗?"医生无可奈何,于是倒了一杯水给他,说:"请喝水吧。"此公说:"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假如你在水中搀入氰化钾,就绝对不能喝。"医生说:"我这里并没有放毒药嘛。你放心!"此公说:"谁说你放了毒药?难道我诬陷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的起诉书上说你放了毒药?我没说你放毒药,而你说我说你放了毒药,  相似文献   

16.
1937年9月6日,西北黄土高原本应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可这一天却显得有点特别。一清早,天低云重,稀雨滴滴。援西军所属部队陆续向设在石桥镇的会场开进。不一会儿,雨点密起来,打在人们脸上冷冰冰的。陈赓和李达正在商议请示刘师长,大会是否等天晴再开。恰在这时,只见刘伯承和张浩带着一群人骑着马来到了会场,军装已被雨淋湿了。陈赓见状急忙跑到刘伯承面前敬礼:“报告师长,雨越下越大,是否———”不等陈赓报告完毕,刘伯承就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军人麻,就是要风雨无阻。今天是我们改编和出征的誓师大会,更不能改,一切…  相似文献   

17.
1962年10月的中印边境战争,从印军侵略挑衅开始,以我军自卫反击大获全胜结束。战后在总结这场战争的特点时,罗瑞卿总参谋长用一个"乱"宇作了概括。而造成这场"乱"战的直接责任人就是刘伯承--战争开始阶段,印军在前苏联和美国的双重支持下,很快在主战场--喜马拉雅山所谓的麦克马洪线雪山营地建立了居高临下的指挥部,由考尔中将坐镇指挥。而我军为了爬山,部队只得留下辎重,轻装前进。为防万一,先头部队派出尖兵往往要拉成几里路的长蛇阵,从尖兵连、尖兵排、尖兵班到尖兵组,都隔着相当一段距离,就连尖兵组的三个人,也还要再次分开走,最前面的一个战士用铁锹敲击冰  相似文献   

18.
1923年,已经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毅然退出军阀部队,重新寻找革命道路。他的一个共产党朋友诚恳地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竟然拒绝了,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为什么刘伯承先是不愿意,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伯承是怎样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转折的?  相似文献   

19.
刘伯承就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后,却不曾回故乡 1911年,刘伯承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做主在家乡为他定了亲,女方叫程宜芝。刘伯承虽不太情愿,但在母亲的坚持下只得同意完婚。由于军务繁忙,夫妻很少在一起。1921年,刘伯承驻防奉节时,为了孝敬母亲,便把母亲和妻子从开县老家接到奉节同住。  相似文献   

20.
张磊 《党史博览》2023,(6):32-35
<正>刘伯承与吴玉章同为四川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们曾有过一段朝夕相处、并肩战斗、患难与共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但仍然相互支持、相互勉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刘伯承,1892年生于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吴玉章,1878年生于四川荣县。二人虽然年龄上相差14岁,但他们在青少年时期都经历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