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华飞  陈飞 《学理论》2010,(21):94-95
马克思哲学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本质上是实践,它是通过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思维逻辑对相关哲学理论展开批判的;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在其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了不同的形态:一、思辨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二、“现实”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三、实践的哲学批判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思维方式的确立,使传统哲学由仅局限于单纯的纯粹理论批判向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相对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以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古代朴素辩证法,以思辨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近代思辨辩证法,马克思新哲学辩证法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实践辩证法,是相对旧哲学辩证法的、马克思新哲学的辩证法的属性和功能。实践辩证法对旧哲学辩证法的超越,从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的超越,这种超越使马克思新哲学对辩证法相关问题的提问方式、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实现了对旧哲学辩证法的全面性超越。  相似文献   

3.
王娜 《学理论》2011,(31):48-49
马克思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是因为马克思终结了思辨的独立的哲学即抽象思维哲学,创建了感性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不是以理论为基础的"抽象理论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导向的辩证思维方式,从而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排中律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学界对排中律认识并不一致,排中律的内涵仍需要进一步澄清。排中律作为思维规律不同于排中规范,对排中律与排中规范的区分是必要的。强化的排中律是对排中律的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排中律进行解释能够消除因多值逻辑的兴起而对排中律的普适性产生的质疑。关于排中律这几大问题的说明,有利于对基本逻辑规律的把握,为今后的逻辑研究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侯海燕 《学理论》2009,(8):19-20
哲学思维方式是人对哲学问题的理解、把握和评价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对中国共产党具体运用实践思维方式而形成的建设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方式加以论述,无疑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并非出自我们的自觉意识,而是对前人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中国传统思想表达的提炼升华。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但足这种强调却是建立在我们理解了不同于我们思维方式的两方哲学的基础之上,是我们通过不同哲学之间比较的结果。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给我们带来了对我们自身哲学的重新认识,甚至是对自身哲学思维方式的重新定位,激发了我们全面理解自身哲学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提出实践和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规定、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赋予现实的人以现实性根基;而现实的人则赋予实践以丰富内涵。脱离实践,现实的人就会被抽象;而脱离现实的人,实践同样会陷入抽象化、甚至神秘化境地。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初步展示了这种新思维方式,也进一步显示了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理解马克思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树立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否则,依然会陷入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8.
不同哲学体系虽内涵各有不同,但都包含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个核心要素,此二要素是哲学建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既内在相通又互补支撑,它们都遵循以人为本的哲学立场和辩证思维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对社会发展规律与合理方向的探索,中国哲学强调人的自我提升并建立合理的人伦规范。此二者在当代中国哲学建构中将发生内在融合。当代中国哲学可能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哲学",并至少在人与自身关系、人与他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不同文化的关系等四个视域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在《费论》中,恩格斯首次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就哲学基本问题本身而言,存在着有和无、是和否的当代质疑。从当代的哲学形态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已经不足以构成哲学基本问题,而顺应历史、观照现实的人学思想则成为时代的主流,转而成为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志勇 《党政论坛》2008,(19):12-15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进行哲学审视和反思的结果,是关于发展观的哲学思维方式的一次革命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2)
类哲学是以人为核心的理论,探究了人的本质问题、存在问题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问题。从根本上为人的自我认知和解读提供了人性根据。类哲学是在马克思"类"概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观点重新解读而形成独有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论哲学的批判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哲学的批判功能是哲学的重要功能 ,它是由哲学的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批判性是哲学的根本特性 ,哲学具有历史性、彻底性、学理性等特点 ,哲学批判的对象涵盖了科学、社会、现实和人生诸领域 ,哲学批判可以升华时代精神 ,养就人文理念 ,锻铸文化品格 ,当前尤应强化哲学的批判功能 ,充分发挥它在批判自我、批判社会、批判现实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把哲学定义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很片面。这仅仅在“什么是哲学”的意义上才是正确的,不能作为“哲学是什么”的答案。哲学不只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实践观、科学观、宗教观、伦理观、道德观等等。而所有这些观、这些论,都是思维的概括,所以,恩格斯把哲学定义为“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是正确的,这与philosophy的词义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含义也都相符合。局限于世界观来解释哲学会有很多漏洞。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哲学教科书的哲学定义应当扭转。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不断发展起来,其成果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上,表现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作用上.3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趋势性、转型性的东西:思维方式经历了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变迁;研究指向经历了客体向主体的挪移;研究视阈由宏观哲学转向侧重微观哲学;哲学使命经历了革命哲学向建设哲学的转向,等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正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获得鲜活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哲学范畴完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对哲学自我的理论想象,实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对哲学本性的自我理解,从而塑造了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发展的生命形式。当代中国哲学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是一场文化选择和文明融合,"实事求是"哲学范畴提供了对待、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而构成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本性和价值诉求,"解放思想"哲学范畴进一步提供了克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完成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和生命形式。通过"解放思想"哲学范畴所实现的思维方式的自觉变革,当代中国哲学具有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步性,是拒斥形而上学的中国形式,当代中国哲学进一步具有同马克思哲学的精神一致性,是文化兼容和哲学自我的创新形式。这是我们当前提倡"三个自信"以及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所必须面对的理论前提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要求对其"元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亦分析什么是哲学的提问方式以及哲学以什么方式而存在.哲学的"元"问题是"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其典型的提问方式是:"x是什么".哲学首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其次又表现为特定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对于老子的本体论,无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实体化的读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解读方式始终存在着自相矛盾的理论困境,是对老子的误读。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转换思维方式,对老子哲学本体论进行价值性解读,把老子哲学看做以价值为本体的道德形而上学。老子哲学的价值性或非实体性体现在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解构主义的言说方式、自然天真的存在方式、实践理性的超越方式等四个方面上。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2)
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是实践观思想。马克思把实践视为哲学的最根本原则,用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颠覆了传统哲学理论性质和方式,完成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华丽转身,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开辟了新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19.
徐才 《理论探讨》2005,40(1):29-34
"哲学的大象魂形",即哲学的大象追问和哲学本体论的思维形态.这里的"象",就是哲学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感知;"形",就是哲学之"魂"隐身其中的表征形态和思维形态.哲学的大象魂形,是人类本体论的精神原型、心灵的故乡,是人们亲近哲学、理解哲学的根本前提.哲学的大象魂形被肢解或遗忘,人们就会丧失对哲学灵魂的体认能力,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也就由此被阻隔在形而上的迷失之中.为人们在终极信仰上提供本体论的寄托,是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现当代哲学与人的困境,实质是人们拒绝哲学又深感哲学逃离我们所造成的人生尴尬、生存无意义和生命质量蜕化的困境.它印证着哲学丧失本体论的无能与失误.因此,哲学应重塑本体论的现代诠释,追思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哲学以批判的方式思考现实生活和哲学自身,通过自我批判实现哲学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并通过批判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拿出优化的方案。正确理解和运用哲学的批判功能,不仅是哲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