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国际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东亚的区域间主义在解决当代国际关系中日益增多的跨区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经验和理论层面对区域间主义的概念、形式进行了梳理,扩大了对东亚区域间主义的理论认识。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权力平衡、利益共享、地区身份建构等因素直接推动了东亚区域间主义的发展,但东亚区域间主义仍然处于考验之中,其发展还取决于诸多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回归到政治学研究中,同时也成为了欧盟研究新学说中的一种。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的三个流派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基本假设出发,着重论述了它们在欧盟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本文最后指出,虽然这些不同的流派在某些解释和阐述上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借用的可能,但是由于它们在本体论和认知论方面提供的是相互竞争的诠释,因此,它们在这个层面上彼此之间是难以调和的。  相似文献   

3.
顾苏 《欧洲研究》2024,(5):115-146+160
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欧盟逐渐加大对“全球南方”的关注,将其视为构建“基于规则的”多极世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欧盟不断调整其对外政策,持续在战略上谋求与“全球南方”这一地区关系的深化,力图巩固自身作为全球行为体的地位。作为欧盟外交关系的一种特定模式以及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地区间主义为理解欧盟“全球南方”政策的变化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欧盟通过重新校准定位、突出经济合作、强化安全协作、加强盟友协调等方式加速调整“全球南方”布局。欧盟政策调整的动因包括平衡大国影响力,推动经济“去风险”以及应对“全球南方”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背景下的加速觉醒。欧盟“全球南方”政策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地区间主义的三个核心功能,即平衡、制度性协调与身份认同构建。尽管欧盟已表现出强烈的政策调整意图,其策略日益复杂化,但相关政策的全面落实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阻力。未来,欧盟将继续调整和细化其“全球南方”政策,以更好地服务于其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4.
5.
厘清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对于区域间主义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文章从区域概念、区域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合理性以及区域作为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进行了理论剖析,从历史经验视角和理性分析视角分别对区域间主义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东亚一拉美合作论坛为例,对区域间主义进行了现实考察,从而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通过对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的探究,文章认为,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区域问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区域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王雅梅 《德国研究》2008,23(3):54-60
在欧盟内部的多级治理体系中,并存着两个层次的区域政策: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虽然它们干预的范围和对象不同,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从共同体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协调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进而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是欧盟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欧盟和成员国在区域政策权限方面一直没有明确的划分,导致二者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欧盟区域政策和措施常常受到来自部分成员国的阻力,这是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协调的核心与特殊困难。欧盟协调共同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的途径主要是要求成员国提交详细的地区发展规划和采取措施控制成员国的国家区域援助。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盟区域政策和成员国区域政策协调效应的发挥还需要欧盟和成员国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相似文献   

7.
王传兴 《当代亚太》2011,(5):28-41,27
区域主义的启动和深化受区域内外安全环境的影响。欧洲区域主义的启动和深化与其内外安全环境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它得以历经冷战而不衰,并在冷战后进一步强化。比较而言,北美区域主义的深化与其内外安全环境总体上都是负相关关系,因而北美区域主义至今基本上仍仅限于经济领域。与北美区域主义类似,东亚区域主义的深化与东亚区域内外安全环境也基本上是负相关关系,但不同的是,由于东亚区域的内部安全环境是竞争性的,因此东亚区域的共同体感觉虽然呈日益强化之势,但总体上说是脆弱的。东亚区域主义的深化不仅受区域内部安全竞争的挑战,还受到区域外部的竞争性安全环境———区域间大国和全球大国安全竞争———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民主化的实践对于东南亚区域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东南亚地区合作的不断推进,政治转型成为该地区当下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拟结合民主化与区域主义两者关系的分析,探索传统上以精英为主导的区域主义正在经历的深刻嬗变。研究表明,民主化对于东南亚区域主义发展范式的影响是复杂的,以公民社会为主要载体的参与式区域主义方兴未艾,两种类型的区域主义勾画了东盟地区治理的图景。  相似文献   

9.
新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立平 《当代亚太》2005,20(6):17-24
东亚区域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表现为东南亚次区域主义的发展.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其特点包括:区域主义由东南亚发展到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同时发展;开放性与板块性并存;东盟发挥主导作用与中、日逐渐愿意承担更多义务同在;开始构建东亚认同的进程等.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将使中日两国可以更多地在区域合作框架内处理相互关系,以开放的区域主义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在东亚形成"反独促统"的区域框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阐释赫特纳以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为学术视角的“新区域主义方法”的基本观点,解读了他关于安全区域主义的独特的“理论框架”,即发展区域主义与冲突预防、冲突的本质与动力、外部干涉的模式、和平管理与解决冲突的形式以及冲突后重建等,结合西方学术界的相关评论和当前区域主义的实践,分析了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The European Union has developed a significant range of democracy promotion initiatives in Latin America since the 1990s. The E.U.'s approach to democracy building has been seen to possess a number of strengths relative to U.S. policy, especially in connection with grassroots developmental imperatives. European policy itself, however, has a number of limitations. It has inadequately conceptualized the linkages betwee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it has insufficiently recognized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balancing bottom-up and top-down approaches. The E.U.'s influence over Latin American governments has remained more nebulous than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and U.S. policies in Latin America have both rivaled and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Understanding this might inform both actors' democracy promotion effort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