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改革、开放、搞活政策,为发展商品经济带来勃勃生机。然而,在这改革开放激流勇进的形势下,一股假冒商品的浊流泛起,渗进商品经济发展中,游荡于市场竞争的旋涡里,冲击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干扰着社会经济秩序,污染着社会环境,已成为四化建设的一大障碍。一、假冒商品的表现特点假冒商品是一种欺骗用户和消费者的恶劣行为,假冒商品的制造者,为了贪财图利,有意隐瞒商品的内在质量,不择手段地蒙骗群众,使广大用户和消费者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从近几年哈尔滨市查处的假冒商品案件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多样性。假冒商品的品种越来越多,而且不断变化,从饮料、食品、药品、烟、酒、化妆品等一般生活用品到自行车、手表、电视机、收录机、电冰箱等中、高档商品均有。1987年9月份我们在哈尔滨市政府广场搞的一次假冒商品展览就有110多种,  相似文献   

2.
李腾 《犯罪研究》2016,(4):79-89,102
以低价白酒灌装冒充高价白酒出售的行为符合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犯罪构成。当犯罪对象为质量合格产品时,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假冒注册商标罪才会发生竞合,即该产品同时符合伪劣产品中“以次充好”的情形和假冒注册商标罪中“同一种商品”的要求。两罪竞合时,应遵循以下路径适用罪名:当冒充物与被冒充物缺少统一评价标准时,应适用假冒注册商标罪;当冒充物与被冒充物有统一评价标准时,应基于行为数对其罪数形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2011年2月10日,康成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罚金35万元,并予以追缴其非法所得。而他就是一起“原始股”神话的缔造者,千余人被他的神话所蒙骗,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4.
这起假冒注册商标案应否立案?编辑同志:我院查处的一起假冒注册商标案,被告人购买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4万余件(套),已卖出3000)多件(套),违法所得7000多元,其余处于待销售状态的3万多件(套)查获时被扣押。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假冒注...  相似文献   

5.
雪洁  李辰 《法庭内外》2011,(2):63-63
随着破碎机的启动,一双双假冒"耐克""阿迪达斯"品牌的运动鞋通过传送带送入破碎机后被轧得粉碎——这是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公开销毁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现场。日前,丰台区法院在小武基大型固废分选转运站对该院刑庭审结的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的赃物即7324双假冒名牌运动鞋进行公开销毁,此次销毁的假冒名牌运动鞋共计7.54吨。  相似文献   

6.
毛一竹 《政府法制》2012,(17):20-20
从批发市场收购廉价的假冒“香奈儿”手提包,转手在网店上出售牟利。5月1日,一家淘宝网店的“掌柜”被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3个月.并处罚金11万元。  相似文献   

7.
今年65岁的王有杰是迄今为止河南省级别最高的落马官员,收受他人钱财价值人民币660余万元,堪称“河南第一贪”。然而,就这样一位省部级高官,在儿子因涉嫌重大经济问题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后,他四处奔波,急欲帮助儿子“摆脱困境”。之后,被一位颇有来头的“假冒少将”诈骗百万元。2006年7月,“假冒少将”胡建军一审被判无期徒刑。2006年12月,王有杰也因涉嫌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走向法庭。  相似文献   

8.
也谈假冒健力宝中奖拉环买卖纠纷案的法律适用□辛尚民读罢李莉、向北海同志写的《谈假冒健力宝中奖拉环买卖纠纷案的法律适用》一文,笔者认为,作者对该案的法律分析和适用意见是正确的。但是笔者同时认为,该案在审理中,还应该充分考虑过错原则的适用第一,该案原、被...  相似文献   

9.
周勇 《法治研究》2006,(3):28-31
2005年5月,由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立案侦查的南通芭蕾米拉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外商独资企业,以下简称芭蕾米拉公司)假冒注册商标案,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犯罪“山鹰行动”中,被公安部挂牌督办,并列为“全国十大商标侵权”案件之一。随后,公安部、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公开曝光芭蕾米扭公司假冒注册商标的违法经营数额高达200多万美元。这是首例黎巴嫩籍外国人在中国假冒国际知名品牌注册商标的跨国犯罪大案,因而也成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关注督办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要案。  相似文献   

10.
焦淑敏 《经济与法》2003,(12):90-91
商标反向假冒,是相对于一般商标假冒之特殊的侵权形式。一般商标假冒侵权行为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将他人的注册商标冠于自己的产品之上进行销售的行为。商标反向假冒是指不经商标权人许可,将他人产品上的商标标识隐去或除去,冠以自己的商标,或者不冠任何商标而将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侵权行为。一般商标假冒侵权是假他人商标之名、行销售自己产品之实,商标反向假冒则是假他人产品良好质量之名、行扬自己声望之实,二者表现形式不同,实质都是商标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人的法律意识也在同步提升。而地理标志这个极具重要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因素,被假冒和盗用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在很多地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地理标志假冒的行为是一种鲜明的侵犯他人利益的不当竞争行为,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我国的相关立法体系还不完整,相关执法和不够严格,给一些盗用他人地理标志的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机。有关国际公约及我国都有对地理标志的一些保护规定,加强保护地理标志,制裁假冒地理标志的假冒行为,是我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采取通过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和增强国民的法律意识等措施采保护地理标志,打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各月9日,国家工商局认定了第二批23个商标为“驰名商标”。位居第1号的是天津油漆厂的“灯塔”牌商标。这一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将有着比人们在一般情况下能认识到的更深一层的意义。原因是大多数商标在创名牌的过程中以及驰名之后,均会有非法嗜利之徒跟踪假冒。这种假冒活动又一般仅限于把驰名商标非法用在自己的产品上。而“灯塔”之出名,则不仅有人针对它从事这种常见的假冒,而且(主要在灯塔产品出口之后)专有人针对它从事“反向假冒”,即撤换掉“灯塔”商标,附加上假冒者自己的商标,用天津油漆厂价廉质高的产品,为假冒者…  相似文献   

13.
谈假冒专利犯罪及其审理徐兴邦,杨铁峰新中国的第一部专利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的专利工作走上了法制轨道,研究和探讨假冒专利犯罪的有关问题,对于正确及时地审理假冒专利犯罪案件非常必要,本文仅就假冒专利犯罪的特征及审理,略陈浅见。假冒专利罪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假...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张某在明知自己没有烟草批发、零售许可证的情况下,将假冒中华软包香烟200条,以210元每条的价格销售给吕某,得款42000元。当日,吕某在明知自己没有烟草销售许可证的情况下,又将上述假冒中华软包香烟以380元每条的价格全部销售给何某,得款76000元,获利34000元,后被买主举报成案。案发后,在张某的租房处扣押未销售的香烟93条,经鉴定亦为假冒伪劣卷烟。  相似文献   

15.
商标反向假冒是指未经他人许可,将他人合法使用在商品上的商标去除后更换上其他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比如,1994年,新加坡鳄鱼公司的经销商购买北京服装一厂生产的“枫叶”牌西裤,随后将西裤上的“枫叶”牌商标去除,换上“卡帝乐”商标,并以高价出售,这就构成了商标反向假冒。商标反向假冒是相对于商标正向假冒而言的。商标正向假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商标假冒,他是指在商品上冒用他人的商标,混淆商品来源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假冒者在自己的商品上非法使用他人的商标,把自己的商品假冒成他人的商品。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省委的机关服务楼内,一无业游民假冒省政府领导的儿子行骗,并假冒中国新闻学院的名义办起高等院校,四处招生。2001年12月20日,新华社就此案被查处发出电讯。  相似文献   

17.
依法国著作权法,侵犯著作权的违法行为被统称为假冒行为,凡是假冒行为,皆属犯罪。较新的法文原始资料显示了法国假冒行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揭示出法国著作权法针对假冒行为的严格刑事立场,即“具有合理性,但过于严苛”。以此为鉴,我国著作权立法在选择合适的刑事立场时至少应考虑社会背景性和经济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刘钢 《天津检察》2006,(4):44-45
2004年10月以来,被告人罗某伙同其妻余某为牟利,先后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购进假冒广东某有限公司生产的“真彩”牌各种规格中性笔芯572160支,而后在其租赁的红桥区大胡同天都商行以批发兼零售的方式对外销售。经查实,销售出22920支,销售额4908元。并在其库房内查获尚未出售的假冒“真彩”牌中性笔芯368640支。经鉴定,被查扣的替芯共价值人民币201108元。  相似文献   

19.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若干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刑法除第213条规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之外,还于第214条规定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这对于加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打击假冒注册商标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理论界对该罪的探讨十分薄弱,实践中对该罪的认定仍有疑问,很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法学》1989,(10)
五年前,当中国法律界和新闻界痛苦地写下了八十年代假冒第一案——“晋江假药案”时,反假冒的法律对策只是刚刚提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议事日程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假冒商品并没有被新生的法律所杜绝,反而,愈演愈烈。今天重提这一法律武器,我们就有必要对以往的有关法律、法规,执法效果,经济环境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进行反思,从中找出重建中国反假冒的科学法律对策,有效地遏制假冒浊流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内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