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作学习之余,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闲暇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闲暇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保证自己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闲暇时间、闲暇教育有更深的理解。当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网络化、个性化、商品化、娱乐化、庸俗化、低级化现象愈加明显,闲暇生活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加强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引导,需要着力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完善大学生闲暇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吴兵团  梁鹏 《学理论》2014,(5):278-279
闲暇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资源。高校实施闲暇德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高效培养目标和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开展丰富的闲暇德育活动,培养大学生闲暇生活技能,引导大学生理性经营闲暇生活,做闲暇生活的"富有者"。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闲暇教育状况调查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掬婴  陈巍 《学理论》2011,(10):244-245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及闲暇教育现状的调查,探讨大学生的闲暇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视野的意义。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状况、高校闲暇教育的缺失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高校闲暇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6)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化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其中,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网络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本文简要阐述了网络文化、闲暇教育的概念,在揭示当今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的同时,分析网络文化在大学生闲暇生活中的影响,从而探讨指导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正确合理地享受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5.
羊玥颖  冶丽君  谭永锋 《学理论》2012,(18):189-190
如今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生如何合理安排闲暇时间是大学生"成人"过程的重要环节。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文化状况如何,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休闲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通过对"闲暇时间管理"的诠释,分析高校大学生闲暇时间中休闲文化的现状,最终提出开展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世永 《学理论》2014,(5):185-186
对皖北某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存在一些问题,如闲暇时间安排的计划性不强、闲暇活动的内容结构不尽合理、大学生对闲暇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大学生对闲暇活动的环境评价不佳等等。为此,提出高校应当从提高对闲暇教育的认识、完善闲暇课程建设和加强校园闲暇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7.
当今,闲暇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为大学生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为大学生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埋下了隐患。试图阐述闲暇教育的理论渊源与现代内涵,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闲暇教育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8.
闲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加速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进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章在论述闲暇及闲暇教育的内涵、闲暇教育的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闲暇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陈颖莹 《学理论》2012,(18):23-24
闲暇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活动概念和状态概念。许多教育家曾经对闲暇进行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文章主要从哲学的视角,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斯宾塞对闲暇的看法和对闲暇教育的理解,探讨闲暇教育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以此为我们今天闲暇课程的开设,闲暇教育的深化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9)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结构也在不断重组、分化。农民工群体作为城市社会的一部分,除了打工赚钱之外,其日常闲暇生活也应该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民工闲暇生活的阐述了解到农民工消费生活向城市看齐,互动生活多为群体内交往,闲暇方式具有封闭性、低发展性和时代性特点。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既未融入城市,也不同于农村,处于非城非乡的第三种状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青少年闲暇生活状况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闲暇生活状况是 :闲暇时间不足 ,闲暇活动空间有限 ,闲暇场所主要以家庭为中心 ;闲暇活动内容与形式主要由成人社会供给 ,各类活动的自由程度不高 ,青少年闲暇活动性质很大部分被“异化”为非主体性。而形成这种状况既有外显性原因 ,也有内隐性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化冲突视角下的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倾向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不仅是一个个体生活方式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为牵涉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会结构转型、影响城市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用文化冲突的理论来解读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倾向的现象,可能为这一让人深深忧虑的现象寻找一些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当代青年的闲暇生活安排,今年四月,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青年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5份,问卷回收率为81.7%。调查对象为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工人、教师、机关干部医护人员、在校大学生等。样本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下:性别:男性占46.9%,女性占44.9%,未回答占8.2%;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占26.5%,大专占21.2%,本科及以上的占36.7%,初中及以下的占2.9%,未回答的占12.7%;婚姻状况:未婚占75.1%,已婚无小孩占6.1%,已婚有小孩占12.2%,其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每年都从初、高中毕业生中产生大量的待业青年。他们中相当一部份人的生活方式常常以基本上没有正确控制引导的闲暇活动为基本特征。随着这些闲暇活动的演化,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不良社会现象。然而,人们往往只强调待业青年的闲暇活动带来的不良后果,却忽视了造成后果的原因。不重视待业期间的闲暇生活对待业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就不能理解他们在闲暇生活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闲暇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而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闲暇时间是劳动者用于消费产品和用于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281~282页) 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将人们的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两大类,他这里说的闲暇时间便是指劳动时间之外的所有时间的总和。若我们做更细的划分,这闲暇时间又可分为:1.生理生活时间、2.家  相似文献   

16.
现代视域中的"孔颜之乐"涉及幸福与幸福感、情感与理性、存在与境界,"乐感""乐境"是德性幸福的鲜明特质。道德理想主义的"德福一致"构成儒家幸福观的理论预设与逻辑起点。生活儒学追求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和谐,德性原则下的功利幸福获得合理性确认。理想人格是德性幸福的主体承担者,"成人之道"是全面发展幸福价值的实现路径。儒家多维指向和多样形态的德性幸福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广义逻辑。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同处在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尚待确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他们的人生哲学进行考察,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树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者人生哲学的相同之处在于:认为人生的处境有其必然性;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处境;要采用中道的生活方式;推崇沉思的生活;德性可以改造;德性可以带来幸福,强调精神幸福。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其四因说、潜能与现实说等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人生处境观虽然包含有宿命论的观点,但更强调人具有自由意志;他怀着积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境遇,富有理性主义色彩;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而思辨是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他推崇思辨的生活方式;幸福的获得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外在的条件和运气。而孔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他的人生处境观包含有循环论的观点和天命论的因素;他所主张的积极入世人生态度,更具有进取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在人生方式中,他推崇中庸之道,重视用感悟来体验中庸的精神;他的仁学思想构成了他的德性论的核心,并贯穿于他的理想观和幸福观,他强调以仁来德化人,把仁作为理想的人格品质,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认为德性就是仁。幸福是依附于仁之上的,达到仁的境界,人就能享受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8.
闲暇生活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占了人们的1/3的生活空间,而且与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紧密相连。因此,对闲暇生活的研究,这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自省,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迫切问题。乡镇企业是浙江省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青年是乡镇企业的主力军。然而,乡镇企业青年职工的闲暇生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对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也几乎一片空白。为此,我们于1997年1月至3月调查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市、嵊州市、缙云县、淳安县等五个市、县的十五个乡镇三十家企业。调查采用问卷和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4份。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6)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心灵上自足的完善,是合乎德性的活动,是沉思的思辨生活方式,是至善、至德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树立幸福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德性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作时间的缩短以及家务劳动的减少使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