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主席、人民共和国总统萨莫拉七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对中国进行了他的第五次友好访问,取得了成功。萨莫拉总统从一九六八年他首次访华以来,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九七一年他第二次来访时,周恩来总理同他长谈了五个小时。一九七五年莫桑比克独立前夕,他又一次访问中国。这次,萨莫拉总统强调他是来向中国人民学习的,来访的目的之一就是探讨中、莫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推动两国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2.
赫尔穆特·施密特是广受国际社会尊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也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他在宣传中国、支持中国、帮助中国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现代西方世界最早认识到中国会重新崛起的政治家之一;他满怀信心地预言到中国会崛起,并对中国会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对中国崛起的强烈信心基于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明了世界发展大趋势、很少有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的友好一以贯之等原因。  相似文献   

3.
黑人学者赫伯特约我去谈谈。这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人。他在爱荷华大学读了10年,得过四个学位。学过哲学,现在在教历史,但是他的兴趣在研究戏剧,——美国戏剧和别的国家的戏剧。我在一个酒会上遇见他。他说他对许多国家的戏剧都有所了解,唯独对中国戏剧不了解。他问我中国的丧服是不是白色的,我说:是的。他说欧洲的丧服是黑的,只有中国和黑人的丧服是白的。他觉得这有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4.
联邦德国经济学家汉斯·施奈德一月上旬离京去外地前,赵紫阳总理会见了他,并当面求教。施奈德告诉记者,他与中国官员的接触使他确信,中国的经济正在由懂行人管理。  相似文献   

5.
哥伦比亚外贸部长丹尼尔·马苏埃拉·戈麦斯今年5月底曾率领一个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6月中旬记者在外贸部采访了这位部长.采访自然从他的中国之行开始.马苏埃拉对我国的访问是他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来的,他还建议把本应在哥伦比亚举行的中、哥经贸混合委员会第4次会议改在中国举行.当我们谈及他访华的初衷时,马苏埃拉告诉我,他对于中国的关注不是从担任外贸部长以后才开始的.多年以来,他一直与经济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他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人在天涯     
去年的《瞭望》周刊第28期刊登了穆青同志的一篇散文,题为《思乡者》。文中写道: 我到巴西访问的第二天,就在一个名叫黑金城的地方,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乡亲。……一见面(他)就高兴地用准确的汉语不住地喊着:“您好,中国朋友们!”……然后掏出笔来在自己的葡文名片背后,工工整整地写上“魏世飞”三个汉字交给我,他说,这就是他的中国名字。 ……他说,他就生在中国,从小在天津长大。……他是1953年离开中国的,当时他只有26岁。……他说:“中国是我的老家,今年我已61岁了,离开老家整整35年,心里真想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两个侧面讨论了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时所面临的困难:一方面,李的“中国情结”使他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之评价的客观性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李的西方观念和他使用的西方方法亦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的探索工作。但由于出色的分析和综合,他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评论还是比较客观的。  相似文献   

8.
里斯本专电 葡萄牙总理卡瓦科·席尔瓦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87年他首次访华时,签署了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如今,七年过去了,他又要到中国访问。动身前夕,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采访在他那间宽敞明亮的会客室中进行。在这里,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席尔瓦总理先后盛情接待了来访的中国总理李鹏、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和国家主席江泽民。他对记者说,“在同中国领导人举行的谈话中,他们都向我讲述了中国近年来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变化,此时我非常想亲眼看看七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李光 《瞭望》1985,(51)
他是一位在世界作曲比赛中为中国赢得荣誉的作曲家:一九八三年,他代表中国作曲界参加国际韦柏室内乐作品比赛。在二十六个国家的八十二部作品中,他一举夺得第二奖。那时,他还年轻,只有二十六岁。但是,那次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克勒先生评价他的作品“突破了音乐一直以欧洲为中心的倾向,他的这种带有浓厚个性的音乐把中国民间音乐与欧洲传统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一个外国企业代表,需要打消种种顾虑,才能放心地让他的公司向中国的企业投资。他要研究诸种因素——政治稳定、工业基础、基本设施、潜在市场、工人素质、投入成本、税收以及海关待遇,等等。到一定时候,他必须向他的上司或董事会汇报,解释他为什么不在其他国家而想在中国投资。所以中国必须表现出它是最佳的投资场所。  相似文献   

11.
在北戴河休假和工作的邓小平、彭真、赵紫阳七月二十一日分别会见了日本参议院议长木村睦男一行。木村睦男的少年时代是在中国的大连度过的,他对中国的变化极为关切。中国的三位领导人同他会晤时,分别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月·外媒     
《侨园》2012,(9):7-7
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前不久,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娶了中国太太,并在中国生意很成功的英国人Mark Kitto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为什么我要离开我热爱的中国?》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在中国学习工作居住了十多年后,中国的变化让他最终决定要带全家离开中国。像他这样热爱中国却要离开的洋人不止一个。不光"永远无法成为中国人"的老外开始考虑离开中国,  相似文献   

13.
有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最近访问中国。他坦率地说,他听说中国在“谴责”毛主席(西方宣传中国在搞“非毛化”),改变了对外政策。这使他十分忧虑。他的耽心是有原因的。如果全面否定了毛主席,也就否定了他制定的正确的外交政策。毛主席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这在第三世界已深入人心。毛主席逝世后,中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0,(12)
施存统一生的经历让他很好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他的经历让他的信仰转向马克思主义。他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并且积极恢复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作为中日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交流者,他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后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林晨 《瞭望》1993,(18)
鞠树昌,中国机电设备总公司总经理,中国真正的大商人之一。目前,他所领导的公司名列《中国物资流通百强企业第六,年销售收人近60亿元,他本人连续三年被评为原物资部部属公司优秀总经理,今年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过去他是官商。但如今,市场经济大海的洗礼已彻底改变了他的模样。官商这两个字可以拆开了,他正在经历从官到商的转变。听听他的体会和议论,或许对目前正在下海或准备下海的官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赵文品 《学理论》2011,(17):213-214
季米特洛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他对中国革命十分关心,也注重吸收中国革命的有益经验,他的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的革命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韩丁,是中国人民熟悉的一位美国朋友。自一九三七年他第一次到中国至今近五十年来,对发展中国的农机化的事业一直非常关心,而且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早在一九四八年,韩丁帮助解放区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拖拉机手。以后,他多次来中国访问和工作,有人作过统计,他在中国累计时间达十二年之久。特别是最近两年,他又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的身份,围绕农业机械化问题,在我国黑龙江、山西、山东等省和北京郊区从事技术咨询活动和调查研究工作,对我国农村新形势下的农业机械化又有了新的了解。最近,记者访问了韩丁,他向记者谈了对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一些看法,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元 《各界》2011,(12):34-37
詹天佑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人们称他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詹天佑更是。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的科学事业,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1981年3月,在澳广举办的多达万人参加的国际书法比赛中,他是50名获奖者之一,一位青年女作家在长篇散文诗中颂扬他:“你从国际赛坛上带回了整个民族的气节和自豪……” 经济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国电子报、中国商业报、社会保障报、中国人才报、烟台日报等十几家报刊,请他题写报头。 黄山、华山、沱海等26艘远洋轮的船名也是他题写的。 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协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讲师韩绍玉。 俗话说:“字如其人”。他白净面皮,眉清目秀,清瘦的身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