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道德的主流状态是好的,呈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对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在一些领域确实存在着道德滑坡的问题.如近来发生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让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蒙上了一层阴影,广大人民群众对思想道德的建设出现了不少担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反映了社会文明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屈青山 《学理论》2012,(18):44-45
针对当下中国社会上频发一系列道德事件的问题,从中国的历史传统遗留、官德失范、法律执行力弱、学校教育不力、家庭教育不当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冀能对当下中国道德的"病灶"予以调理,并能够起到减缓社会、国家和个人痛楚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变,进入了"后道德社会",其伦理观表现为道德约束力减弱、权利无限扩大和自我奉献精神失去的"无痛伦理观"。当今大学生受社会的影响,道德责任感开始缺失。我们应当从道德责任回归的应然性与必然性出发,采取必要措施,不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看,社会道德从理论规范转化为社会实践存在着一个完整的认识运行系统,一旦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中断就会出现问题,这正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产生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针对性的对策,通过影响和作用于系统的"三大要素",使其相互紧密衔接,促使道德系统良性运转,进而逐步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下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人格的缺失。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建构"道德主体"制度体系的设想,认为道德主体是社会主体在道德建设领域的体现,道德主体制度建构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道德选择权是一种保障公民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权利,是道德主体地位的基本权利表现。道德选择权的制度建构实现了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支撑,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互动与协调发展,展现了道德建设"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具体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6.
道德回报是道德践行中的赏善罚恶现象.道德回报的实践在我国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思想主要体现为"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报",传统社会十分重视道德回报对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实践和道德回报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田杨 《学理论》2013,(20):54-55
当代中国存在着两性道德的不和谐现象,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两性和谐道德文化的措施:发展生产力,促进两性道德文化的和谐;破除"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性别观念,确立平等的道德标准;解放男性,建构两性和谐的道德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经济已经世界第二了,为什么过得还不如世界第十?"这个看似形同"1+1难道不等于2"的问题,正让不少中国人变得烦躁不堪。香港《领导者》杂志下属的共识网的文章评论说,大批社会成员为家庭基本  相似文献   

9.
为民 《学理论》2008,(13):66-67
如果片面地而不是全面地、表面地而不是抓住根本地看问题,就会以为改革至今,中国的社会平等程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现在海内外有不少人正是这样看的,以至在关系中国改革与发展之战略方向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不正确或不得要领的随意的议论。此其一。其二,平等一词从来含义复杂,但不少人未加详察,以至谈平等问题,不仅缺乏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不容否定的,发展过程之中和发展后所面临的困惑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不争"到"不折腾"发展到今天的中国,搭便车的心态只会使自己从车上掉下去,必须做一些事情:解释清楚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也因此厘清自己究竟应该坚持什么,摒弃什么。孔夫子复活了?有不少人感慨,今天的我们,既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又处在一个最差的时代:认为最好是因为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情况是数百年来最好的,认为最差是因为道德滑坡、行为失范、食品安全、拐卖诈欺等恶性事件不断上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将项目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中,并构建了由"确定主题——合理指导——筹划设计——立项资助——实施实践——总结成果"六个环节组成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使现阶段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2.
"小悦悦"事件宣判后,人们视线又重新回到事件之中。道德问题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缺失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文章以该事件为例,从个体德性的缺失、公共道德的缺陷以及文化、制度等方面论述了道德缺失产生的原因,并相应地从道德教育、法律建设、文化整合、制度完善方面对如何加强我国公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胡晓杰 《学理论》2014,(3):282-283
纵观当下,道德榜样、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评选活动屡屡展开。康德曾在其《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这样说":对于道德,没有什么比举例说明更为有害的了。"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道德榜样的评选?道德信仰对于道德规范的建立有何意义?从康德的责任、道德命令及其他一些关于道德的概念入手,分析道德榜样评选的合理性及其作用,以及过分推崇道德榜样所带来的舍本求末的后果,并分析建立道德信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代价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0多年来,围绕该问题,出版了个别专,作过了一些博士学位论,发表了大量章。不少作还把它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来阐述。下面把有关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都江堰光亚中学范美忠老师,因弃学生先跑及随后在博客和公共媒体的发言,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我们认为,学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有必要对范美忠现象所反映出的新社会背景下,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问题、公民言论自由和社会责任问题、本能与职业伦理问题、多元社会下的尊重和宽容问题等展开深入讨论,以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和公民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郭忱 《学理论》2013,(18):139-140
本书关注的是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作者主要就"法律是否应该强制执行道德"展开论述。首先,作者先假定任何愿意讨论的人都承认:在任何社会中实际起作用的制度,包括实在的道德,都应该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去面对质疑以及批评。其次,作者对沃尔芬登委员会、德夫林勋爵、密尔等所持观点进行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作者并没有证成"为了隔绝社会道德使之避免变化不具有价值,并且不值得人类为之付出的苦楚和自由的丧失"的命题。但是作者认为,展示了这些牺牲就已经足够。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利益是现代社会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目前法学理论界对此研究并不多,给司法实践也带来不少问题,同时社会公共利益与经济法的关系也是经济法理论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从社会公共利益的含义和内涵、法律与利益的关系、实体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等方面来对此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对探讨社会公共利益与经济法的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引起学界的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速度加快。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相互适应"问题日渐突出,社会信任与个体的道德诚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话题。人们长久以来普遍相信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道德进步的观念受到怀疑,似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空虚相携而来,经济增长的加快与社会信任及道德诚信的衰落相互交织。如何从理论上梳理、认知、评判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社会的内在矛盾的反映,另一方面,折射出来社会弊病。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单纯用市场经济形式说明问题的根源,不能单纯在分配关系上做文章,以往的改革主要是为市场经济创造条件,今后的改革主要是纠正"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经济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2)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诉诸这样一种观念,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们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