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熊易寒  杨肖光 《青年研究》2012,(1):71-82,96
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两种主要渠道。本文在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框架下,讨论学校类型对于农民工子女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1)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更接近主流价值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与主流价值观表现出一定的疏离;(2)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更为强烈地感受到城市主流社会的歧视;(3)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对于个人前景的预期低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挫败感。可见,单纯的教育吸纳对于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作用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6,(7)
正2009年印发的《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关于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相关问题的规定》,其中规定今后华侨子女如果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将与大陆居民的子女一样,依法免缴学杂费。规定要求,接受华侨子女的学校,要积极做好华侨子女的教育培养工作,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形式设立针对华侨子女经的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按照这一规定,华侨子女今后在其国内监护人户口所在地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3.
目前,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在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外来人员远远多于本地居民的倒挂现象,为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带来诸多难题。近年来,江桥镇党委、政府不断探索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了五个统一的来沪人员管理机制,取得了很好成效。五个统一主要以村组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贵阳市四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家庭为样本,对农民工子女家校合作的现状及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看法存在误区;其学校与家庭的家校合作形式简单,但在某些方面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家校合作有助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与理解,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研究还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韩莉 《学理论》2012,(30):58-5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强以及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离婚率不断上升,与之相伴的单亲子女的数量也急骤增多,单亲子女的品德、行为问题也在增多,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予以正确的品德教育,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就此阐述单亲子女的品德、行为现状,探析问题成因,并分别从单亲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围绕单亲家庭子女品德教育的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大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作为城市二代移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也面临诸多适应和融入问题,学校教育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是指流动人口的子女进入城市公  相似文献   

7.
瞭望哨     
《瞭望》1993,(39)
多办些“平民学校”河北李乾文报载,河南周口工艺美术学校创建七年来,培养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出身农民。而其余部分。则是普通教师和工人家庭子女。学校收费不高,还往往根据不同情况,对学生应交的学杂费分别实行减免缓。学校办得又受群众欢迎,又很红火。与装备精良、专服务于有钱人的“贵族学校”相比,这所条件并不很好、面向一般收入家庭子女的美术学校,显然是一个“平民学  相似文献   

8.
已有打工子弟学校研究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反学校文化与阶级再生产的底层叙事。然而,当前不断开放的公办学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借鉴威利斯的研究范式,通过田野调查,本文发现:学校类型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文化生产。相比之下,在薄弱型公办学校就学的他们更符合"自弃文化":价值目标上呈现推崇与淡漠并举的矛盾情结;在校行为上演绎学习之时的应付之混和学习之余的娱乐之混,但无故意挑战、刁难与抗拒。他们绝非甘愿如此,自我放弃是其对当前制度结构下的多重劣势消极调试的一种体现。因此,期待包容性发展以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处境。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4)
城市公办学校接纳随迁子女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随迁子女进入重点学校的数量却凤毛麟角。公立学校应对所有受教育者开放并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不应该人为地把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提供有差别的教育,造成教育不公平。  相似文献   

10.
徐嵘 《党政论坛》2011,(19):60-62
目前,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在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外来人员远远多于本地居民的“倒挂”现象,为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带来诸多难题。近年来,江桥镇党委、政府不断探索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了“五个统一”的来沪人员管理机制,取得了很好成效。  相似文献   

11.
兰州城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兰州城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了解到,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主客观环境比较差,学校教育中教学和课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构筑有效的政治参与平台,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充分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宁波地区在这些方面作了有益地尝试与探索,印通过对相关政治参与平台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外来人员的政治参与水平,达成利益分配的广泛认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对代际关系、照料方式都会产生影响。影响独生子女父母居住意愿的因素主要有父母的年龄、健康状况,子女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两代家庭的住房数量。研究结果表明,子女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悬殊,会促使父母选择不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在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父母往往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父母对得到子女照顾的需求和亲情慰藉的渴望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4.
务实解决打工子弟学校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农民工子女在北京就读,平均每年比当地学生多缴856元北京市统计局调查,目前京城有十三万多农民工子女就读于297所打工子弟学校,这297所打工子弟学校中获得办学许可的仅58所,属于未经许可自行办学的239所。打工子弟学校这种“自立救济、自行解决”的现象,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条件,与改革过程中的资源分配也紧密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尊重现实,务实处理问题不留后患。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6)
农民工子女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群体,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社区居民的污名化和排斥、社会支持网络的缺位与乏力等,农民工子女不良的社会规范行为问题容易出现和凸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又会影响他们的社区适应和社区融入。此研究以在某城中村的实践经历为基础,从能力建设、心理调适、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的综合发展策略介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规范行为问题,社工在能力建设中发掘促进农民工子女行为改变的积极因素,在心理调适中强化他们改变的愿望和意识,在社会支持中巩固他们改变了的效果。这能增强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及自信心,顺利地融入社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呈现新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使处于弱势地位的随迁农民工子女产生权利贫困的社会现象。融合教育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不仅强调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吸收到现有的城市经济生活联系与教育框架中来,改变他们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存在状态,更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即通过融合教育构建一个融合的社会。要以心理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为切入点,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融合教育协同机制,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茜 《学理论》2012,(18):173-174
目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信心培养模式的设计尚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意在通过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创造力、自我激励能力的参与式活动,通过建设学校文化生活来满足他们丰富生活的渴求、施展自己的能力建设自己的生活中满足自尊的需要,使他们在建设学校文化的活动中培养学习能力,体验学习的内在乐趣。  相似文献   

18.
在威利斯的研究里,"循规者"是"家伙们"生产"反学校文化"过程中的陪衬。国内的研究者也大多沿袭这一范式,聚焦学业失败的底层子女的文化生产。本研究从一个农村博士生的成长经历入手,探索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底层子女在文化生产上的特质。研究发现,农村博士生对金钱、性别和农村出身有着独特的洞察。相比于学校是"家伙们"进行文化生产的主要场所,家庭则是作为"循规者"的农村博士生进行文化生产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师范对某学校300名学生的测查及对50名学生日记研究和与同学多次交谈,试图探讨子女在求父母理解过程中的特点,总结一下子女在被误解后的反应。理解对子女的重要性求理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社会化的结果。一个民族的素质高低,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可以体现。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从个体发展的角度上看,它是个  相似文献   

20.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脱嵌"家庭关系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影响其随迁子女的教育再生产。较低的家庭阶层地位产生了"脱嵌化"的家庭关系,进而影响其对随迁子女的学业支持力度。分而治之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家庭阶层地位对随迁子女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使随迁子女丧失学业优势,在中考竞争中被淘汰下来。只有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进行顶层设计,才能为随迁子女的教育流动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